在中国传统的教育中,长辈教育小辈,老师教育学生,甚至胡总书记教育咱全国老百姓,也要提到很多励志的故事。老师正儿八经娓娓道来,我们小心翼翼铭记在心。后来我当上了老师,也常搬这些老古董摆在学生面前卖弄。但是越卖弄越心虚,毕竟这些陈谷子烂芝麻或者与实际生活相差太大,或者以牺牲人的健康为代价,并不值得提倡和效仿。一言以蔽之:励志的谎言可以休矣。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这句格言告诉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就一定能够成功。姑且不说这个道理是否放之四海而皆准。但捆绑在一起的这个故事却漏洞百出,读来令人生疑。在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这本书里这样写:世传李白读书象耳山中,学业未成,即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中国的刺绣,早在2500年前的殷商时代就已出现,在唐代买一支小小的绣花针应该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何须如此小题大作。把铁棒磨成绣花针,不仅浪费很多材料,很长时间,而且完全没有必要。这个故事恐怕是后人臆造出来诠释这句格言的,可惜弄巧成拙,并且用这患有更年期综合症的老太太的愚蠢行为来教育后辈,岂不贻笑大方。
“悬梁刺股 ”。用来形容读书非常勤奋。它由两个故事构成。“悬梁”说的是汉代儒学大师孙敬,小时候读书非常刻苦,经常读到深夜,怕打瞌睡就用绳子把头发系在屋梁上。“刺股”说的是战国时纵横家苏秦游说秦国失败,为博取功名,每天发奋读书到深夜,每当打瞌睡时,就用铁锥子刺一下大腿来提神。这两个中国古代的奇男子,为了功名利禄,昼夜苦读无可厚非,但大搞疲劳战术到自残的程度,实在是荒唐透顶。孙敬这样折腾自己,一天两天倒还可以支撑,如果长此以往,岂不形容枯槁,神色恍惚。没有好身体,哪有精气神?没有精气神,哪能读好书?前苏联共和国主[xi]列宁说得好:“谁不会休息,谁就不会工作。”不会休息的孙大师,怎能把书读好呢。至于苏大宰相,更有作秀的嫌疑,读书打瞌睡,鉄锥刺大腿,学问做成,两条玉腿岂不成了马蜂窝。如果这种情况属实,那么苏秦同学当年参加高考,恐怕得坐着轮椅、打着点滴上考场。
“囊萤映雪”。比喻家境贫苦,刻苦读书。它同样由两个故事构成。“囊萤”说得是晋代的车胤,他自幼聪颖好学,家境贫寒,无油点灯夜读,就捕捉萤火虫照明,后成为知名学者,三国时曾任吴国会稽太守。“映雪”说的是晋代的孙康,小时候酷爱读书,可没钱购买灯油,一到天黑就没法读书。任凭那漫漫冬夜付诸东流,委实可惜。有一天,他偶尔发现雪地反光有照明作用,就不顾寒冷的坐在窗前,甚至坐在雪地上,映着雪光读书,后来成为有名的学者,官至御史大夫。萤火虫初夏的时候在瓜棚、草丛间出没,嗅觉挺灵的,不容易捉到,发的光也极其微弱,捕捉到能够照明读书的数量并不容易,存活的时间也短。当今有个聪明的名女人早就质疑,车胤同学干嘛不用捕捉萤火虫的时间来读书呢?至于“映雪”,天寒地冻,雪花飘飘,蛰居屋里,如无取暖设备,都可能手脚冰冷,神智麻木,如大开窗门 ,或枯坐雪地,岂不通体僵硬,变成雪人,这样如何读书,如何思考。还有这微弱模糊的雪光很容易造成近视,那时可没有博士伦。眼镜这玩意儿可是明初的时候,才由西方的传教士带进中国。
长此以往的玩“悬梁刺股”和“囊萤映雪”,岂不玩去了头发大腿,玩去了眼睛,玩去了好端端的身体。
“铁杵磨针“也好,“’悬梁刺股”、“囊萤映雪”也好,精神可嘉,做法可笑。但话又说回来,这些古人可都是成功人士,有的成了大学问家,有的佩六国相印,有的官至御史大夫或太守的。那么他们的成功完全靠苦读吗,绝对不是。不是读书的料,读得再苦再累也徒劳无益。
这些古代的奇男子能够成功,靠的是自己的天赋和努力。天赋是前提,努力完全必要,但这样的努力无疑是自欺欺人。当代的中国人特别爱作秀,其实古人也不例外。
一句话,励志的谎言可以休矣。
-全文完-
▷ 进入澄江静如练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