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教师经历
二十年前,我刚二十岁,在甪直某小学当起了老师,教的是四年级。当时在农村,为方便孩子就近入学,一个大队至少有一所小学校。独生子女政策的实施,使得孩子越来越少,村小学里一个年级只有十几或二十几名学生,因此,当时流行复式教学,就是两个年级在同一个教室内上不同的课。最辛苦的是老师,要善于统筹时间,交叉给不同的年级上课,让一个年级学生默读,给另一个年级讲解,或者让一个年级做数学作业,给另一个年级上语文课,忙得团团转。我刚任教时,教一、二年级的复式班,由于我是新手,缺乏教育经验,加之一年级的学生比较顽皮,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认真听讲,而我又不是威严的人,镇不住那些叽叽喳喳的小孩。校长明察秋毫,亲自执教一、二年级的复式班,让我去教人数较多的四年级。
1990年的深秋,我走进了四年级的教室。那时候,农村小学不但学生少,老师也少,很少有公办老师,大多数是代课老师。我是四年级的包班的班主任,什么叫包班呢?就是这个班所有的课程,语文、数学、音乐、美术、劳动等,由我一个人包干。当时的农村代课老师,好比农村的赤脚医生,是全科式的。我接手的这个四年级,原先的老师执意辞职,在临走前的半个月,天天让孩子们上自习课,致使他们的成绩一塌糊涂。我给孩子们来了次摸底考试,二十几个学生,语文和数学的成绩,及格的不到一半,难怪许多老师不愿意来教。
刚开始,我跟他们不熟,我也没上过师范,不懂怎么来教育这些孩子,但我从心底里喜欢他们,我要竭尽所能,让他们在一个多学期里学到有用的知识。不久,我摸索到一些门道,和孩子们相处得非常好。虽然他们的天赋不同,但经过努力,他们的成绩提升很快。我觉得作为一名教师,如果认真负责,那是相当辛苦的;反之,如果不负责任的话,又是十分轻松的。
每天早晨上课前的十五分钟,是例行的思想品德教育,我给他们讲解一些关于学习、做事、做人方面的问题,我知道他们未必全部听懂我的话,但多多少少会留下印象。知识如同食物,消化需要时间,变成能量还需要时间。每周五的最后一堂课,是故事会,我给他们讲一些童话和民间故事,一些朴素的道理就蕴含在那些故事里,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有的回家后还讲给家长听。我的知识储备不够用了,就去买书看,不断充实自己。我在教的过程中,也在促使自己学,跟孩子们一起成长。
根据孩子们的性格和学习情况,我重新安排了班内职务。每个孩子都有特点,有的虽然成绩不理想,但热情好动,我就让他当卫生委员或劳动课的小组长,发挥他的积极能动性;有的女生语数不太好,但能歌善舞,就让她当文艺委员,班会或六一汇演时,让她好好表现一把;班上有位高个孩子学习较差,我让他擦黑板,他把黑板擦得干干净净,还在褪色的地方用墨汁涂抹,使黑板看不到斑驳。让孩子觉得他们自己有用,给予他们一些鼓励,他们非常珍惜这些荣誉,学习积极性也明显提高。四年级的孩子,十一二岁的年纪,对事物有一定的判断和理解能力,我和他们沟通起来,没有任何困难,非常愉快。
几个月后,期终考试了,孩子们没有让我失望,不但全部及格,而且分数很高,语文、数学的平均分在九十分左右,有好几个还是双满分。尽管,我认为学生的分数和他们未来的成就,并不构成因果关系,但在应试教育的今天,我们不得不面对这个现实——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我要对得起学校和家长,能给我证明的,就是学生的分数。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育的歧途,就是急功近利,把教育当成西药,追求立竿见影的效果,甚至把教育当成产业,把赚钱当成了首要工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的作用,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影响是深远的,若干年后,我们才能收获成果。
新学期开学后,我送他们到另外的学校去读五年级,负责接待的公办老师随口问我:“你们班有没有木头?”所谓“木头”,是某些老师眼里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人不可能都是优秀的,十个指头还有长短,一个班里有几个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属于正常现象。我极为反感“木头”这个称呼,如果让学生当场听到了,这会造成多大的伤害?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自尊,我们应该尊重他们,不能够歧视他们。因此,我冷冷地回答:“你搞错了,我们班只有学生,没有木头!”那老师吃惊地看着我,仿佛是我冒犯了他。
1992年的夏天,我包班的第二个四年级的学生马上要放暑假了,在一个下午的一节课上,我告诉孩子们,我要离开教师岗位,到另外的地方工作了。孩子们深情地望着我,他们依依不舍的眼神,至今让我历历在目!我喜欢孩子,喜欢教师这个职业。在孩子们的心目中,老师的权威,甚至超过了他们的亲生父母。由于学校另外安排了老师来任课,我必须另谋生路了。我很欣慰,在孩子们那篇《我的老师》的作文中,他们表达了对我的喜欢和尊敬,有的还问我为什么不当老师了。我抚摸着他们的作业本,热泪盈眶。
时光匆匆,当年风华正茂的我,如今已步入不惑之年。农村的小学校几乎都拆除了,并到了镇上的中心学校。当年我教过的孩子,早已踏上了社会,有的在工厂里上班,有的做起了生意,有的当上了公务员,也有的走上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 有时在路上相遇,他们仍然会亲热地叫我一声“李老师”,让我感觉二十年前的事,仿佛就在眼前。
人生中的经历,有的非常短暂,但却难以磨灭……
-全文完-
▷ 进入苏州李明诚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