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贫的母亲 【母亲系列集之2】
母亲一生是清贫的。她一生都在为改变平穷,使儿女们生活得更加幸福而不懈努力。如果把母亲一生为改变平穷所作的努力,用锲而不舍,不屈不饶来形容,是丝毫不为过分的。
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里,母亲为了让众多的儿女吃饱饭,穿暖衣 ,她与父亲毅然决定搬 到没有车路,又没河沟通往的汴河镇项河村。在那个人生地不熟的湖乡草地,她 (他)们用诚信与乡邻相处,以宽厚对大家相待,终赢得人们的好感与信任。然后母亲带领还未成年的大姐,日以继夜的垦荒种地,纺纱织布,下湖捕鱼。。。凡是能改善生活,改变贫穷的方法和手段,母亲都无所不尽其能。
项河是个前不挨店,后不挨村,偏僻而又贫穷的水洼之地。兵荒马乱年代,是人们躲避战祸的好藏身之所。在这里,没有理发师,母亲就用简单的裁衣剪和一把木梳给我们弟兄理发,而居然让人看不出,不是出自理发师之手;没有泥瓦匠,母亲就用一把旧菜刀和上泥巴,砌猪圈和茅厕。如果说砌猪圈和茅厕还不是什么技术的话,那打灶却是万万不行的。一口灶里边与锅沿是要相当圆的,而且大小要合宜。母亲的灶不仅打得坚固漂亮,且可根据地理位置,锅的大小,做到得心应手。周围乡邻打灶都会来请母亲,末了不忘买来礼物向母亲表示谢意。
然而,勤劳、聪慧、能干的母亲一生都没能甩掉贫困的帽子。但母亲却无悔,她说,人的一生只要努力了,就会无愧于心。
其实,母亲一生中,是有两次机会可以改变家庭困境,或者使儿女们后来生活得更加幸福的。这两件事,家中年龄稍大的大哥见清,大姐美娇都耳熟能详。母亲姓柳,现在的外公姓雷。母亲二、三岁时,生父不幸病故,外婆带着尚不谙世事的母亲下堂改嫁。待到母亲有子女后,原外祖父的父亲――柳外祖爷爷,因自己的独子英年早逝而看破红尘,已在湖南岳阳楼寺出家多年,并已是执掌寺中的方丈。母亲与父亲搬迁项河建房后欠债,在那个“狠抓阶级敌人”,“严打资本主义”的年代里,母亲不得不利用冬季的空闲,偷偷去与监利只一江之隔的岳阳贩虾以还欠债。去之前,已打听到外祖爷爷的下落,抱着对亲人的思念,母亲顺便看望了他老人家。岳阳楼是古今中外闻名暇耳的名寺大阁,自是好找。外祖爷爷见到自己唯一的亲孙女,百感交集,悲喜不已。当得知母亲到岳阳来是为欠债筹钱时,立时拿出十几根金条递给母亲,被母亲婉拒。母亲说,庙里的钱财是香客捐给菩萨,用来祈福消灾的。母亲认为取之不义。外祖爷爷见母亲说的有理,又态度坚决,只得作罢。母亲临行辞别前,外祖爷爷心痛自己从小命运多舛的孙女,百思无策,忽然想到:既然母亲不肯接受寺里的钱财,那就让母亲到藏经阁去挑选一些自己喜爱的物品吧。母亲后来回忆说,藏经阁里其实是堆放寺里财物的地方,特别是银元,整箱整箱的。但母亲都不为所动,一物未取。外祖爷爷见母亲执意一尘不染,坚持空手而回,最后将一座洋钟和一块金表递到她手里,流着泪咽噎着说:“孩子,我已古稀之年了,今日不知明日事,你从小失父,我对你照顾不上。你现在有困难,又不肯接受这寺里的钱财,这洋钟洋表不属钱财,你就带上吧,也好让我心里稍安些。。。”但母亲也仍然拒绝没要。
母亲后来回忆说,那座洋钟当时也要值一二百银元,金表价格她不得而知,想来价格也是不菲,因为到了八十年代,一块国产的 “上海牌”手表,都不是普通人所能买得起的。
另外一次机会是,在项河的房子建好后,继祖母罗奶奶送来两百多银元,母亲也一元没要。我们本家爷字辈五兄弟,爷爷排行第三,二爷爷无后。让古代规矩,父亲年幼时入赘给二爷爷,所以算来父母亲也是二n奶的后人。现在父母有了困难,她们又无嫡传人,积攒的钱财便来接济父母亲。但母亲认为自己与父亲虽名义上是罗奶奶的后人,却并没有尽到做后人的义务与孝道,说什么也不肯要。罗奶奶苦劝说:“儿啊,人家说‘人搬穷,火搬熄’,你现在有了困难,我给钱你们是应该的。我七十多岁了,一双小脚,扛着两个钱袋,真是一步一个坑啊,这钱你就收下吧。”母亲仍是断然没受。
我问母亲:罗祖奶奶的钱不受,倒也在情理之中,可当时柳外祖爷爷后来给的洋钟与金表,又为什么不受呢?如果能留下来,那现在不都成了古董么,那我们家现在还不都发了吗?母亲听了淡淡一笑说,她小时候听外婆讲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不属于自己的钱财是万万不能要的,这是一个人做人应有的本分,你们以后要时时记住。
-全文完-
▷ 进入项见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