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的农谚 【母亲系列集之3】
项见闻
儿时,在母亲身边长成的十多年里,对母亲记忆最深的是她出口成章的农谚。母亲一生没进过学堂,到了五十岁时,才因为参加基督教而至识字千余。可是母亲一生为人处世的方法与原则,却俨然一位饱读诗书的学者,每逢身边琐事,母亲都能用一句简单的农谚予以概括和总结,其概括之精准,常常令我们这些自以为舞文弄墨的人,也自叹不如。
记忆中,第一次听母亲顺口说出农谚时,我大约五、六岁。冬天,母亲坐在堂屋的火盆边给我们纳鞋底,我在母亲身边玩耍,看见墙角边上的猪睡在一快快的干土坷堆上,我问母亲:“妈,这猪怎么不怕挺呢?”,母亲仍专心地纳着她的鞋底,头也没抬的回答说:“猪儿不怕挺,鸭儿不怕冷”。后来,我明白了猪与鸭不怕挺和不怕冷的原因,但当时母亲押韵式的两句农谚,确让我似乎明白了许多的事理,至今仍记忆犹新。
一个夏秋的早晨,母亲临出门到生产队上工时,抬头看见朝霞漫天红遍,忙叮嘱姐姐宝娇,要她今天不要把柴禾晒出来了,“早晨发霞,等水烧茶;晚上发霞,干死青蛙。”,边说边急匆匆地上工去了。我和姐姐遵照母亲的交代,没有晒柴,并做好防雨准备,果然到了九十点钟,就“哗哗”地下起了大雨。后来我们问母亲怎么知道会下雨的,母亲说:做人一定要学会“进门观颜色,出门观天色”。出门观天色:就是要做到“晴带雨伞,饱带饥粮”,做好“未曾上船,先防落水”的准备;进门观颜色:去人家里办事或做客,开口说话要根据人家家中的气氛和心情 ,决定自己的某些话当讲不当讲,么时候讲为合宜,做人才叫有分寸。
夏夜纳凉,看见月亮四周起了一道云圈,母亲说 :“日晕子时雨,月晕子时风”。我问母亲,如果月亮周围没有圈,又被云朦朦胧胧覆盖着呢?母亲说,“月亮长毛,细雨飘飘”,那明天就会下小雨的。
儿时,为了鼓励我们多用功念书,母亲常说 :“早起三日当一工,走的路多,踩得草死”,“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年少不努力,长大后悔迟”。为了劝我们改掉不良习惯,母亲对我们众多子女严加管教,常不惜动用严厉的责罚。母亲说:“桑大从小入,长大入不直”,“刁儿不孝,刁狗上灶”,“吃的不少,打的不饶”。为了教育我们做好人,母亲提倡人要懂得廉耻,母亲说,“人无廉耻,百事可为”。另外,母亲还教育我们 :做人要有自知之明,“好鼓不用重锤打,明人不用多讲话”,让我们懂得自律和学会明理。有时,我们在外与人说话言辞不当时,母亲回来就教导我们:“会说话的想话说,不会说话的抢话说。”要我们注意与别人说话时,先听,是尊重人家,待到人家话说完了,自己有补充时,再有条理的说出来。
我们弟兄姊妹一个个长大成家后,有时,我们夫妻之间发生争吵,母亲不管我们儿子做的对还是不对,总是先批评我们做儿子的不是,她说:“好话说得千千万,一句恶话恼人心”。劝我们以后碰到夫妻矛盾,要两个人用好言好语好说好商量,说很多矛盾往往就是一句话说得不好,从而使矛盾更加升级。并劝慰媳妇:“百年修得同船渡,一夜夫妻百日恩”,提醒媳妇回头往好处想,懂得惜缘。同时又劝导双方:凡事“上半夜想自己,下半夜想他人”,不能只念自己的一本经,应该站在双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在处理邻里关系上,母亲说:“住的邻里好,犹如捡个宝”,“远亲不如近邻,远水救不了近火”。看待家中关系时,母亲说:“家和万事兴”,“家不和,邻也欺”。强调一个家庭一定要团结、和气,不然,会连邻居都会瞧不起的。在处理事件上,母亲说:“好不好,问三老”。老人家们经历丰富,见识多广,咨询老人既是处事之方,也是尊重老人的做人之道。
当然,母亲还有很多口头农谚,有些是我至今都还不能理解和接受的,如母亲说:“养儿防老,集谷防饥”,“食在口中人不知,身上无衣人人欺”,等等,也许是我的理解能力还不够,或者是误解吧,且留待后代子孙们去详加考证和研究。但母亲口中大多数的农谚,无疑都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精髓,和在劳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真理,值得我们今天认真学习和借鉴。
-全文完-
▷ 进入项见闻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