拧锤,我小时候,看到奶奶做完家务的时候,就拿起拧锤打蔴绳。我最喜欢看奶奶打蔴绳。打蔴绳的时候,用左手姆指和食指捏着蔴线提起拧锤,用右手捏着拧锤的一头,向左用力一转,拧锤就迅速旋转起来,于是奶奶用右手向左手上续蔴皮,我问奶奶:
“你在做什么?”
“我在打蔴绳。”
“打蔴绳做什么?”
“奶奶给你纳鞋底。”
奶奶熟练地旋转拧锤打蔴绳,打的单股蔴绳很均匀。打好的蔴绳在绕拧锤上,一圈一圈绕得满满的,再倒回绕在小木棒上,叫绳紽罗。打满两个绳紽罗以后,再把两个单股绳紽罗的蔴绳头理出来,拴在拧锤上,左手提着双股蔴绳,右手转动拧锤,双股蔴绳就打成了。三股蔴绳也是用三股单股蔴绳放在一起用拧锤打成的。
我小时候,看什么东西都感到很好奇,看着奶奶手提的拧锤飞快地旋转,手捏的散蔴丝,在奶奶双手熟练地操作下,细匀的蔴绳在迅速地拉长。就问奶奶:“这旋转的东西很好玩,能不能让我玩一会?”
“现在不能玩,等你长大了,我教你打蔴绳,叫你玩个够。”奶奶说。
“这东西叫什么名字。用什么东西做的?”我问。
“名字叫拧锤,是用牛的前腿小腿骨做的。你看,小腿骨,两头粗,中间细,在中间打个孔,选个像筷子粗细带岔的竹条,倒插进小腿骨孔里,竹子上的岔留一指长就行了。这就是打蔴绳的“机器”。
奶奶说到拧锤,话匣字可就打开了。
很久很久以前,我们的老祖宗,不会织布,不会做鞋,赤脚上山打柴,赤脚下地劳动,脚几乎天天被尖锐的东西刺伤、戳破,轻者,硌破流血,重者,皮开肉绽,如果感染病毒,还可能要你的命。我们的老祖宗为了减少受伤,在漫长的实践中琢磨出用树皮、长草把脚包起来走路,它就是我们最早的皮鞋、草鞋——鞋的祖先。它是老祖宗的一大发明,它第一次,保护了我们的双脚,减少了伤害。在长期的摸索中用树皮和草搓成细绳,攀织成脚形绑到脚上,既轻便又牢固,经过不断的改进,发展成草鞋。人们穿着草鞋上山下地,走南闯北。后来用拧锤打的蔴绳和棉绳混编的草鞋很结实又好看。蔴绳打的草鞋越来越精致,不但老百姓穿,达官贵人也穿,它成为人们生活的必须品,杜甫的一首诗里就有“蔴鞋见天子,衣袖露两肘”的描述。红军穿着草鞋闹革命,爬雪山,过草地……蔴鞋的功劳大着呢!
我们的祖先后来学会了织布做衣服,也用布做鞋穿在脚上,布做的鞋底很不耐磨,很快就磨通了。地面上的尖硬东西很容易穿透鞋底,伤到皮肉。为了做个坚固又有一定软度的鞋底,就用多层布粘在一起,用线绳缝起来,做鞋底,通过长期摸索,蔴绳纳鞋底最结实又耐磨。用蔴绳纳鞋底的功夫越来越精,鞋底很厚,进针很费力,中指必须带顶针,下针后,顶针着力紧顶针尾,才能穿透鞋底。纳鞋底开始是用蔴绳排针纳底,后来压半针。纳的鞋底更结实,更耐磨。从此我们蔴纳鞋底的样子就固定了下来,流传到现在都没有多大改变。
蔴纳鞋底,千篇一律,可是鞋的花样可就多了,园口鞋、剪口鞋、剑口鞋……。男的穿的鞋比较单一,多穿园口鞋。而青年女子,穿各种刺绣的花鞋,配上美丽端庄的衣服,好看,实再好看。小孩穿的鞋子花样更多,尤其是冬天,虎头鞋、狗头鞋、猫头鞋……。
奶奶一边打蔴绳一边说,越说兴趣越浓,随口唱了起来。
花喜鹊,叫喳喳,对着大姐把呱啦“问问大姐忙什么?”
大姐说:“花喜鹊,别打岔,转动拧锤蔴绳打,打出蔴绳鞋底纳。”
喜鹊问:“大姐给谁纳鞋底?”
大姐说:“俺今年,已十八,妈妈没给说婆家。”
喜鹊说:“没有婆家自己找,何必依赖老妈妈。”
大姐说:“东庄有个好哥哥,他想我来我想他,没有鸿媒鹊桥搭,朝思暮想没办法,提着拧锤打蔴绳,给哥做鞋把底纳,做双新鞋给哥穿,没有媒人送给他?”
喜鹊一听哈哈笑:“大姐。大姐你莫愁,我做鸿媒到他家。”
大姐说:“喜鹊,喜鹊谢谢你,把鞋送到哥哥家。”
喜鹊说:“大姐的鸿媒我做了,八月就来喝喜酒,明年来看胖娃娃。”说着从大姐手里叼过一双新鞋向东庄哥哥家飞去……。
说起拧锤,它伴随着人类从愚昧走向光明,从遥远的过去一路走来。想想,在那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时代,打蔴绳做鞋、缝衣服是每个家庭妇女的主要任务,而且很辛苦,家庭人口多的妇女,往往要披星戴月,才能完成任务。有的妇女对着丈夫诉苦说:“你在田里做活一大片,我在家里穿针走线累死你也看不见!”
哥哥说:“好妹妹,千针万线做衣衫。挑灯夜战打蔴绳,做双新鞋哥哥穿,妹妹、妹妹莫诉苦,你的辛苦我记心间。”
奶奶四儿子,还有一个小女儿,鞋,做得慢一慢就不够穿的,为了节省,夏天在家叫小孩赤脚丫子玩。为了全家出门有鞋穿,奶奶一有空就拿起拧锤打蔴绳,来人说话,手中也不忘打蔴绳,晚上为了省油,在月光下,也能熟练地打蔴绳。
不知妈妈什么时候学会的打蔴绳,我发现她比奶奶更忙,下田做活也带着拧锤,累了在田间休息时,也拿出拧锤来打蔴绳。我上学回家,看到妈妈从没有闲的时候,就劝妈妈休息休息,不要太累了。妈妈说,我不抽时间纳底做鞋,你的脚放在什么地方?
上个世纪60年代,我当了小学教师,娶妻生子,照理说,没有鞋可以买鞋穿了。但每月三十几元的薪水,吃饭都很紧张。我的老岳母来到了我家,看到困难的家境说:“穷日子穷过,听我的,不会饿着。”她把每月的计划供应粮买到家,按计划下锅,还说,穿衣不嫌旧,大人学会缝补衣服,要随身带着针线包。衣服随破随补,要做到“新三年,旧三年,补补连连再三年,”。还要做到穿鞋不花钱。老岳母说到做到,她把破布搜集起来,洗干净,用面糊粘起来,做鞋邦鞋底。
老岳母把娘家的传家宝——拧锤,也带来了,有空就打蔴绳,纳鞋底,缝鞋邦,上鞋(用蔴绳把鞋邦和鞋底缝在一起)。自从老岳母掌家以后,我们家老小还没有缺过鞋穿。
奶奶、妈妈和岳母,手提拧锤,发扬,自力更生,勤劳节俭的家风,带着我们渡过了漫长的贫困、饥饿,闯过了1960年人为的灾难,赶上了小康,
随着人民生活的改善,解放后的劳保鞋,改革开放后的皮鞋、时髦鞋‘顶替’了老布鞋,这是经济的发展,时代的进步。作为纺织机械的鼻祖——拧锤,开辟了纺织机械文明发展的先河,当代纺织机械里的单线、双线、多线头的现代化的精密机械,都是拧锤的后代。
拧锤是牛骨和竹子做的,它是随着甲骨文一起诞生的,拧锤随着文明的进步一路走来,它经历了几千年的光辉历程,如今却无声无息地退出历史舞台,但它却凝聚着手工艺术的光芒,他引领着纺织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现在,拧锤像技术明星那样,带着他的历史光辉走了。对拧锤爱不释手的奶奶、妈妈和岳母也走了。我只能把对拧锤的思念留在心里,永远。
-全文完-
▷ 进入邹老宽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