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临高考张榜时,不由得再次想起当年写作竟然得零分的困惑与不解!
本人虽然不才,但在上自运筹帷幄的高级将领,下至秀才扎堆的首脑机关,都曾公认我是数一数二的笔杆子。记得当年几乎所有的党委工作报告、军政首长讲话、重要会议文件等大型材料,都由我起草撰写或是主笔完成。不仅如此,工作之余所写成的近百万字论文、杂谈等作品先后在全国性刊物上公开发表,结合亲历所总结的《军队常用公文写作10讲》至今仍被全区师团机关作为教材使用。然而,就这个被众人称之为“一支笔”的我,1984年参加北京市高等教育自学《写作》这门课考试时,作文部分却意外地被判得零分。
记得当年试卷的作文命题是《实事求是》与《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要求是“二者任选其一,论述文体,不少于800字”。鉴于前者无疑可以写成一篇洋洋万言的党报社论,加之本人自学的是北京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所以不假思索地选择了后者:先从“如果文章没有文采,就不可能流传久远”说起,联想到“一个人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也不可能在建设四化的道路上有所作为”。这一联想不要紧,甭管你文章怎么结构严谨、语言如何流畅简洁,评卷老师判为零分没商量——说你“牛头不对马嘴,跑题了”!
我真不明白作文为什么“只能围绕命题就事论事,不可由此及彼联想发挥”?如果当年选择《实事求是》作文的考生们,也都遇上谈论“实事求是”只许围绕西汉河间献王刘德“修学好古”展开的老学究,不知会有多少人如我一样至今仍对南北朝庾信的“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耿耿于怀!
2011年6月17日于北京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京城金陵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进入京城金陵客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山尖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