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文学家说:爱的反义词不是恨而是漠然。试想如果在大街上偶然见到二十年前的恋人,完全视同了路人,那就说明你对她已再没了爱和恨。相反,如果你还像二十年前那样恨他,则只能说你心里一直有他。
仔细想,这话还真对。情人间如此,父母子女也一样,甚至事物也概莫能外,如对党和国家。所谓爱之愈深恨之欲切。因为爱,就希望他更好,容不得它坏。而一味的宽容娇宠,只会造成双方都不愿看到的后果。而天下也没几个父母,会对自己的子女每天唠叨着说他们创造他的过程是多么开天辟地,培养他的成长是多么奉献牺牲,对他的爱是多么光荣伟大。
如果这个说法成立,就更觉得让一帮洋人来教育国人如何爱党爱国的虚妄。作为黄皮肤黑头发的人的一员,一些人祖祖辈辈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收获任劳任怨。面对贫瘠的土地,他们也偶然发几句牢骚。赶上苍天并非总风调雨顺,他们也会骂上几句娘。这些应该完全有情可原。
倒是另外一些人,自己完全抛弃了生养的祖国和党妈,在面对异国的国旗庄严宣誓效忠后,再转身面对曾经的同胞,装出一脸孝子样,让人不可理解。他们一边高唱自己如何爱党爱国,一边教育曾经的兄弟们如何爱党爱国,这不是太滑稽了吗?一群小丑演绎的一场滑稽戏,却还要观众装出一本正经的样子当正剧看,就觉得胸中有一股憋不住的笑和骂不出的恨,这只会让幸福指数又下跌不少。
不过,仔细想想,除了这些笑闹,其实还有实在的收获。看建国大业时,一直在想一句主[xi]语录:共[chan*]党之前就有中国,它已五千年了。正是因为主[xi]的这句话,才有了《没有共[chan*]党就没有新中国》中的“新”字。如果同样较真,建国大业也该改成《建中华人民共和国业》。而要再说句观后感的话,那就是再次明白了这个国建立的基础,并不是打败了日本而是消灭了国民党。毕竟那旗帜的红色,也有八百万蒋家王朝军队农民子弟的鲜血。正如党的丰功伟绩里,一定不能漏掉十年文革的壮怀激烈。俗话说痛定思痛,几十年过去七千万人思的结果,还是如此毫无羞耻的将打败同胞的战绩当作自己的荣耀和自豪,大概也只有我们如此特色了。
当然,这种想法也许只是一个没经历过战争残酷的非革命者的臆想,然而却并非独有。看刘伯承老帅的传记,他说:“我们牺牲一位战士,他的全家都悲伤,这给那个家庭带来多大的损失!敌人也一样,他们也都是农民子弟!也是我们的同胞!一个国民党士兵死了,也会殃及整个家庭。一场战争要损伤多少家庭啊!我们是踏着他们的尸体走向胜利的。就因这个,我从来不愿看、怕看战争场面……”
当然,有这种想法的人肯定不多,否则也不会有影片创纪录的巨大票房。刘元帅的慈悲是个悖论,这正好应了那句话,将军最好的结局是在战争结束时把最后一颗子弹留给自己。当然如果将军们都这样做的话,也就没了新中国。毕竟打仗的目的是为了夺权,夺权的目的是为了掌权,并且最好永远掌下去。
如今《建党伟业》又要上映了。为一个组织生日,集整个娱乐圈精英来赞美歌颂,也只有执政党有如此魄力。而据说主创们是0片酬出演,却一样要拿下10亿票房,不知道这是对党的热爱,还是对党的亵渎?
至于感想,也总会有些吧。建国大业,让不少人明白了如何用暴力推翻一个政权。而看了建党伟业,相信你也能学会如何在一个专政黑暗时代寻找民主自由的曙光,如何在一个大的组织内建立并壮大自己的小山头。如何为结束一党独裁而巧妙的奋战并取得最后的胜利。
而且比较一下九十年过去,现在的环境真的已进步多了,至少宪法是这样的:以前是冒死秘密结社,现在你可自由游行。以前是独裁专断,现在叫人民民主。以前是发动群众,现在叫深入基层。以前有武装斗争,现在有和平散步。……在如此宽松的条件下,没准就有几个热血尚存的青年,真会受到启发,决心踏着前辈的足迹,再干一番前辈的伟业。
这种想法,就跟刘伯承的慈悲一样,一定也是极少数。毕竟六十年花甲,九十年太久。在市场经济的大潮里,除了闪光的金子和摇曳的裙裾,对革命已不再有什么激情。如果说看了几百个俊男靓女,有点春心荡漾的话,除了可以猜一下他们走下屏幕的样子,还可以伴几句不红不黄的歌儿哼上几声跑调的情歌,来纪念那曾经的爱:
如果暂时想不起来,就权让孟庭苇来吧:我听说开始总是真的,后来会慢慢变成假的。我听说轻吻总是真的,但耳边细语常是假的。装饰爱情的诺言啊,是随口哼哼打发寂寞的歌。......
就着这旋律,你是否回忆起了那很久远了的承诺,那曾经信誓旦旦的誓言,以及那个光辉灿烂的理想。果如其然,那你还可以在夜深人静时聊以自慰。
于木鱼宅
2011-6-16
-全文完-
▷ 进入木伯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