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街俗——《话说济南》之十一
初来济南的外地人、外国人,常被济南纵横交织、密如蛛网的街巷搞得晕头转向,甚至有些久居济南而不常出门的“老户”也未必能说得清楚。于是,常有人望街兴叹,迷途难返。出现这种窘况,除城区不断扩大、街道建设日新月异的因素外,主要是对“济南街俗”缺少整体了解之故。所谓“济南街俗”是指济南街巷的习惯称谓及其规律。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一曰“东城西埠”。以南北走向的顺河街为界,东面的一片是旧城区,西面的一片是商埠区。旧城区即济南古城,原来被古城墙和护城河环绕着,面积、范围很小。近代以后,为了发展商贸活动,便在古城以西的广阔地带建立了商埠区。旧城区的街道,大者称“街”,小者称“巷”。商埠区的街道,则以东西向为“经”,南北向为“纬”,“经”路由北向南一二三四地排,“纬”路则从东向西一二三四地列。于是,就有了“经x”路、“纬x路”,在济南,一说“经x”路、“纬x路”,人们便立刻领悟到它在商埠区的位置和方向;一说xx巷,就知道它很可能在旧城区。
二曰“南山北河”。济南的南部是东岳泰山延伸过来的群岭叠峰,背面紧靠川流不息的滔滔黄河。城区的南北拓展,直至南部山坡和黄河岸边。因此,南半部的街道常以山命名,如玉函山下玉函路,北半部则常以水命名,如通往黄河渡口的济洛路。同时,这种南山北河的地理特点,使整个城区呈南高北低的慢坡状。南区的路必然步步攀高,北区的路定是缓缓下坡。
三曰“路新巷古”。在济南,凡称作路的街道,除“经”“纬”之路外,大都是解放后特别是近年来新建和改建的,并多数居于“旧城”、“商埠”周围和更远处。凡称作“巷”的,大都是未经彻底改造的古路,并且多数居于旧城区内。至于称作“街”的,则是由旧时的街改造而来的。其位置和分布多在旧城和商埠。
四曰“环而不周”。用古护城河改造而成的“环城公园”,所“环”的只是旧城区,并非整个市区。新建的“外环路”,虽然“环”进了大部分市区街道,但仍把工业北路、工业南路以及“济钢”、“炼油厂”等市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抛掷在“环”外。这种情况称“环而不周”。
济南候谚——《话说济南》之十二
济南人预测气候变化的谚语,简称“济南候谚”。它预测天气变化的准确率,虽不可能百分之百,但有“七七八八”。同时,他也是一种民间文化现象和民风民俗,这一点,是现代科学的气象预报所无法取代的。“济南候谚”的主要内容是:
试风。济南的春天和初夏,往往多风。上午刮风,一般中午便停。若中午不停,午后更烈。故谚云:“大风不过晌过晌嗷嗷响”;“风是雨头”。刮风,有时是下雨的预兆,但是,须看是来自什么方向的风,还要分清是在什么季节,并非“有风必雨”。故谚云:“春刮东南夏刮北,秋刮西南不到黑。”意思是说,春季的东南风,夏季的北风,是下雨的兆头,秋天里若刮起西南风,等不到天黑,就会下雨;在阴雨连绵的季节,若西北风起,将吹散阴云,天气放晴,故谚云:“西北风是开天的钥匙。”
观云。谚曰:“早看东南,晚看西北。”意思是说,早晨若东南方上空阴云密布,是当夜阴雨的兆头;谚云:“五雷挡坝,当日就下。”是说太阳西行中,若被空中一束或几束堤坝样的浓云挡住去路,则预示着大雨当天即至,不会久了;谚云:“末云接,把工歇。”是说太阳将要沉落时,若地平线上有浓云接地而迎,即预示着今夜到明天有雨;谚云:“云彩向南,雨水涟涟。”是说在阴雨连绵的季节,若云彩快速南飞,那末,天无晴日,雨不停歇;济南人称火烧云为“烧阴”,认为“烧阴”是阴阳之气相互征战的现象,阳盛则晴,阴生则雨。故谚云:“烧阴阴,雨纷纷,烧阴晴,天地明”;傍晚,太阳西沉入云,又复出投光,叫做“回照”,“回照”是明天天晴的征兆,故谚云:“太阳回照,晒得猫叫”;夜间,难观云变,可以“听哇知天”,“哇”是候鸟大雁高空飞行中的叫声。上半夜听到“哇”声,天将放晴,子夜时听到“哇”声,是大雨将至的征兆。故谚云:“早哇阴,晚哇晴,半夜哇声不到明。”是说若半夜里听到大雁“哇”的鸣叫声,天明之前,便会下雨。
断云雾。下雨,若先下毛毛雨,那末,这场与下不起来,若后下毛毛雨,还将继续下。故谚云:“先下毛毛没有雨,后下毛毛不晴天”;早晨出太阳时若下雨,那末,此雨“没根”,下不起来,故谚云:“早晨下雨一天晴”;雾,是下雨或天旱的征兆,谚云:“大雾不过三,过三十八天。”意思是说,大雾后的三天内,可能下雨,如三天内无雨,那末,十八天内天旱无雨;雨天,有时天空会出现美丽的彩虹,若彩虹在东,是雷和雾的兆头,若彩虹在西,是下雨的征兆。故谚云:“东虹雷雾西虹雨。”
看时节。谚云:“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意思是说,若前一年的中秋之夜月亮被云彩遮掩,那末,在后一年的元宵节,即正月十三、十四、十五、十六这四天的“灯节”中,不定哪天,可能要冒雪观灯;谚云:“重阳不下盼十三,十三不下一冬干。”农历九月初九日重阳节,一般是阴雨的日子,这天若不下雨,可盼到九月十三日,若九月十三日前无雨,那末,整个冬天就会雨雪稀少而出现“东旱”;谚云:“淋了伏王,一天一场。”是说在初伏、中伏和末伏这三伏天中,每伏的第一天若有雨,那末,本伏内将阴雨连绵,甚至每天都下雨;谚云:“五月十三,淋破瓷罐。”据说,五月十三日,是神话关羽关老爷的生日,他必醉酒发疯地施雨济民而不顾“天条”。于是,这天便是“雨日”。
另外,“济南候谚”中,还有些对气温预测的谚语,如“冷在三九,热在三伏”。“小雪封地,大雪封河。”“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抬头看柳,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担……”等。这些谚语,多少年来,经济南人代代口口相传,流传至今不绝。
济南方言——《话说济南》之十三
有人说,济南话土气,不好听。我说,方言者,地方土话也。它既然是方言,便注定“洋”不起来,注定不如普通话好听。其实,哪里的方言不带土味?地道的北京话、上海话,不也是土得掉渣吗?况且,济南方言中,也有些精华之处,这或许是对现代汉语文字的裨补哩!再说,你既然来到了济南,生活在济南方言的语言环境中,你就得设法适应它听同懂它。
常用口语。济南常用的口语有三种情况:一是节俭省略语。这是什么,这为什么,你在干什么一类的问话,被省略为:“干么?”甚至直说:“么?”济南西部地区则说:“么个?”如果认为这件事根本做不成,省说“没门儿”;自行车瓦圈不圆,向两侧斜,叫“龙弯”;桌面不平整,两对角上翘,说“瓢偏”;人际关系没搞好,没人买你的帐,叫“吃不开”;某人有仗势,不尊重别人,叫“吃得硬”;二是形象话语,鸡蛋或其它圆形、平滑的物品被挤了个小坑,但尚未挤扁和破裂,这个小坑叫“硌窝”;品评食品的味道或揣摩事物的内在含意,叫“咋摩”;心乱如麻,理不出头绪,叫“木乱”;蔬菜水淋淋或某人精神抖擞,叫“枝生”,与“蔫悠”相对;为把“醋性”和食醋相区别,济南人管醋叫“忌讳”;三是指示性语。这里那里,或这儿那儿,叫“这哈儿(儿化韵,后示以儿符号)”;讽刺、挖苦人叫“耍人”;用虚假、荒唐的语言让别人去做事,叫“点划儿”;毫无实际意义的侃大山,叫“崩”、“崩着玩儿”、“胡崩”、“崩没(音mu)根儿”。
习惯的称呼。女性与自己周围的人或某人与女性之间不论男女长幼,一律称作“姊妹们”;父亲爱称儿子为“小儿”;女婿对岳父母,随妻而呼,对别人说起自己的岳父母来,称“丈人”、“丈母娘”,以示与自己的父母有别,但对不是自己岳父母的人,称起“丈人”、“丈母娘”来, 就算是骂人或玩笑话了;少数的中年人称自己的妻子为“娘们儿”;对若干已婚妇女也泛称“娘们儿”;济南东部则泛称“娘子们”;对成年男子泛称“男爷们儿”;旧俗长辈对晚辈男子,可直呼“爷们儿”,但晚辈呼长辈不可代以“爷们儿”,否则长辈不悦;近年来,济南人对陌路人尊称“老师”,但若呼“老师儿”,就不恭了,若对工匠师傅泛称“老师儿”,一般无妨。
谈笑时的褒贬。得陇望蜀或贪得无厌,戏为“跐着鼻子上脸”;赚钱不多,花钱不少,不能量入为出,叫“烧包”;自我感觉良好,生出别人瞧不起的事端来,戏以“涨包”;本来没钱买,却买来别人瞧不起的劣货充数,叫“穷不起犟穷”;“胡捋(luo)捋”,是不抓紧、不干脆;“胡哩戏”是不说正话,光开玩笑;“腚沉”是发懒、不迅速行动;“街痞”指说话不庄重、不严肃,“街痞孩子”则指说蹭话、办坏事的年轻人;“耍光棍”指逞能、耍强好斗、欺压别人的行为;“耍泥腿”则指不顾羞臊地胡搅蛮缠;“犟顽颜”指只认死理、不听劝说、必思悔改的人;“装蒜”是做了坏事装作不知的行为;“装孙”是不袒露真情的态度。
奇怪的读音。济南方言中的“ei”音较多,政策的“策”字和册页的“册”字,皆读为“chei”音,润泽的“泽”字错为“zhei”音,色则误读为“shei”音;至于骂人的话,最常用的是“我儿门儿”,这是用“我x你妈”四个字的儿化韵用汉语拼音的方法“拼”起来的,说快了,便成了“喂儿门儿”可断定他在骂人。
济南方言还有很多,不便备赘,若能细细品味,亦能“咋摩”出济南文化。
济南家风——《话说济南》之十四
虽说“一家门里一个天”,各家的习俗不尽相同,但那是指某些细节,济南各家,特别是“老户”的家风,在大的方面却是一样的。
家教家规,若某人在外不守规矩、不懂礼貌,便会被人斥之为“没有家教”。家教是家规的外在表现。各家家规的共同原则是“有活抢着干,有饭让着吃”。一家人同桌吃饭,满茶、斟酒、端饭碗、递馒头,都要先给长者和他人,最后留给自己。同时,“酒要满,茶要浅”不可造次;坐座位也很讲究,一般家庭都设有一张方桌,靠墙或搁板放着,左右两侧各设一把椅子,左侧的一把是“上首”,即“宾位”,右侧的一把是“下首”,即“主位”。其它绕桌的座位,也要按先左后右、先里后外的次序,论宾主尊卑依次落座。但客人不可“甘居上首”,总得谦让一番才是。平日家中无客,“上首”自然是最长者的固定位置了;家中举宴待客,忌“父子同席”,一般应“父客父陪,子客子陪”。当然,若客人是父子共同之客,亦可“父子同席”,但此时的儿子,就成了满茶倒水、递烟端盘的“勤务员”;弟媳称丈夫的哥哥为“大伯哥”,俗话说:“天大地大大伯大,大伯面前少说话。”意思是,公爹为天,婆母为地,除此二者外,就数“大伯哥”最“大”了。因此要严肃、庄重,少说话;嫂子称丈夫的弟弟为“小叔子”,叔嫂之间是可以开玩笑的。俗话说:“小叔嫂子,细说b*子。”但对年老的嫂子,不可“胡崩”,应“老嫂比母”。
夫妇之道。济南人认为,“柴米夫妻”最稳定,“爆富的夫妻不到头”。俗话说:“穷有穷过,富有富过。”是说“暴富”对夫妻关系来说,是祸不是福;夫妻间产生摩擦,要“内部解决”,“家丑不可外扬”,否则“家不和外人欺”。
关系调整。因为“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家事繁杂,总不能“一满家子十五口,七嘴八舌头”地争执不休无定论,故俗说“家有千口,主事一人”,家人们意见分歧,最终要由最长者当家定夺;然而,对儿女私事,父母不可过分干涉,俗说“男大不由爷,女大不由娘”;对于儿女的缺点,父母不可过分絮叨,须知“树大自直”之理;父母若与子女间发生矛盾,做子女的应当体谅父母的“苦心”,须知“有狠心儿女,无狠心爹娘”,俗说:“娘想儿,道儿长,儿想娘,(仅)筷儿长。”这种以情感情、以德换德的做法,往往是处理父子、母子矛盾的好方法。父母对女儿,不可以当外人的面乱加指责,须给她“留一面”,叫做“女大三分客”;对已出嫁女儿的家事,父母不可过多的掺和(huo),因为“嫁出去的女儿,(如同)泼出去的水儿”。女婿对岳父母应当关照,逢年过节做生日,都须“打点”(送礼品);岳父母对女婿亦应“有疼有热”,因为“一个女婿半个儿”,济南人并不太注重“多子多福”,认为“好儿不用多,一个顶十个”;“床前三日无孝子”是说卧病在床的父母,不可指望儿子长期守候在床前,要理解儿子还须忙自己的事。两亲(qing)家之间闹纠纷,常常事儿媳妇来回“捎话”酿成的,故俗话说:“巧媳妇,两头瞒;笨媳妇,两头搬(搬弄是非)。”
情谊深长。“穷家富路”,是父母嘱咐儿女出门多带衣服以御寒、多带钱财度困难的苦心;“娇儿贵媳妇”,是说做父母的要用疼爱儿子的心肠去疼爱儿媳,不可把儿媳当作“外人”;“疼孙子强似攒金子”,既是一种天伦之乐,又是一种老有所依的愿望。
济南农时——《话说济南》之十五
“人生天地间,庄农最为先,开春就除粪,备好镢和锨,扁担槐木解,抬筐草绳拴……”这几句话,是旧时济南《庄稼杂字》一书的卷首语。《庄稼杂字》以通俗易懂的济南方言和手抄本的形式,辑录了济南地区的农时规律,曾被广为流传。后来,随着现代农业科学的进步,该书内容多已过时而失传。但是其中的精华和一些民间农谚,却作为一种文化流传了下来,仍发挥着一定作用。
由于“麦熟一晌,蚕老一时”、“农时不饶人,农时不等人”、“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所以,不管有多重要的事,都应“不违农时”地适时耕种与收割,不能有一丝松懈,除非“谷上垛,麦入仓,豆子扛到肩膀上”或“关了场园门”后的“春冬两闲”时,才能高枕无忧。
小麦,是济南的主要农作物。什么时候播种小麦呢?“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如果由于“倒茬子”晚,播种较晚,立冬时小麦还没长出第二片叶“倒股”,那就不如再晚一点,多下种,搞密植,叫做“立冬不倒股,不如土里捂”;种麦也不可过早,过早不仅在封冻前长势过旺,封冻后遭受冻害,而且“麦子不交九月节,还怕来年二月雪”;开春后,小麦返青,急需春雨浇灌,但济南春季少雨,故“春雨贵如油”;小麦成熟的时间,约在芒种前后,具体时间要看芒种在哪个月份,俗话说“四月芒种芒种前,五月芒种芒种后”。
农历五月,一般是麦收季节,同时又是夏粮“蹲苗”之时,这时以天旱无雨为好,而农历六月,则是麦苗大量用水之时,固“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连阴(连续阴雨)吃饱饭”;棉花的播种时间是“枣树发芽种棉花”;“头伏萝卜(bei),末伏荞麦(mei)”。农历七月八月虽然多雨,九月十月虽然少雨,但一般不会造成涝旱灾害,因为“七月八月地如筛,九月十月潮上来”;春季,天河(即银河)的方位与农时有关,叫“天河南北,(下)辣椒姜荽;天河调角,(下)南瓜豆角”;大枣的收获时间是“七月十五红一半,八月十五不见面(已经收完)”;“七月(收)核桃,八月(收)梨,九月柿子赶大集”;“霜降刨地瓜,寒露下山楂”;大白菜是济南冬季里的当家菜,其种收时间如歌所云:“处暑栽,白露描(即追肥),立冬捆,小雪刨。”
济南人有栽种果树、绿化荒滩黄山的习惯,果树的周期虽长,但“栽树十年,强似种田”。果树栽植后的收获时间是“桃三(年)杏四(年)梨五年,软枣柿子六七年,核桃十年不结果,酸枣当年就卖钱。”
-全文完-
▷ 进入斗南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