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诗歌似乎有一种平庸化的趋势,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的发展之中。或许是受了当今商业化浪潮的冲击,读诗的人少了,写诗的人也少了。更确切的说是人们越来越缺少读诗和写诗都要具备的那种浪漫的思绪和恬静的闲暇了。
虽然很多诗人都写了大量的诗句,并也整理成诗集出版了。但从那些厚厚的诗集当中真的很难找出一两首脍炙人口的作品和一两处不朽的名句。象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汪国真的《热爱生命》这样的旷世之作,在当今真的很难再找到能和其相媲美并有着深刻意境的作品了。
诗歌是由思想、语言和形式三部分组成的。一首伟大的诗歌作品是如何诞生的呢?
首先作者心中产生了一种思想,这种思想代表了当代人普遍的思想或大多数人的思想,然后作者根据自己优秀的语言表达能力找到了准确表达这种思想的语言,最后作者需要为这些语言寻找一种表达的形式。这种形式可以包括小说、戏剧、杂文、散文,当然也包括诗歌。形式就好比一种对有营养食物的烹调方式,可以是水煮、热炒、油炸或凉拌。但哪一种既能保持了营养,口味又最好呢?最后作者经过精挑细选,终于选择了诗歌这种表达方式。于是一首新的诗歌便这样诞生了。但这时候还不算不上名篇。当读者读到这首诗歌的时候,从这首诗精练的语言当中读者准确的体会出了诗人的思想,而这种思想又和读者内心中的某种或快乐或忧伤(更多的是忧伤)的思想相一致,或者说诗中的思想说中了读者内心中的某种心情。于是在这首诗的提示下,读者内心中曾经有过的心情又重新浮了上来。这时候,与其说读者被这首诗深深的触动了内心,倒不如说这首诗的思想也是读者曾经产生过的一种思想,只不过鉴于读者对语言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表达形式的知识的有限,读者的这种思想没有及时的用诗歌这种体裁准确表达出来。于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思想便被埋在了心底,但并没有消失掉。当读者读到这首诗的时候,久藏心底的心絮又重新升腾开来。当具有这种心絮的人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成百上千以至成千上万的时候,这首诗便被广泛流传开来,并一代传一代。于是在这个时候在大家的情感公认之下,这首诗终于成为了一首伟大的旷世名篇。
这样看来,诗歌的产生方式就是:思想→语言→形式。而当今那么多的诗篇为什么大都没有什么活力,或者只昙花一现就消失的无声无息了呢?一个最普遍的原因便是作者创作诗歌的方式采取的是:形式→语言→思想。作者首先想到的是写诗,其次作者心中事先保存着一些写诗用的语言材料,最后当作者心中产生思想的时候,语言其实已快了思想一步在心中产生了。所以作者总也摆脱不了这种框架的束缚和定式的禁锢,久而久之在诗歌上便不再有什么灵感和创新了。
一首诗篇往往是从实践当中身心有感而发,而一首伟大的诗篇也往往需要一种伟大的身心经历。现如今的重多诗人作家大都生活在富裕的生活环境之中。自然而然就缺少了那种创作过程中孕育生命前的十月怀胎和分娩时的阵痛。
营养丰富的牛奶不靠挤,而是自然而然流露出来的。
本文已被编辑[烟雨琳静]于2004-9-23 23:08:38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雨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