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谁误了谁陕西飞云

发表于-2011年06月11日 晚上8:43评论-1条

1644年的春天,显然是一个令人压抑的春天,而这个春天对于登上煤山的崇祯帝来说,在复杂绝望之余除过留下那段“诸臣误我”的第六次罪己诏之外,也只有煤山上边那棵歪脖子槐树能体会到他的心情了。虽是春天,但是春光不再,一代帝王在此自缢,满朝文武不见一人。

明朝末年,在内忧外患之际,崇祯帝这个本想有一番作为的帝王。从即位之初,勤政节俭,诛杀宦官魏忠贤,重用袁崇焕,计划在自己手里中兴大明王朝。亡明之闯王李自成也认为“君非甚暗(崇祯皇帝不算太糟),孤立而炀灶恒多(但他被臣下孤立,被蒙蔽的情况很多)。臣尽行私,比党而公忠绝少。由此可见,崇祯帝临终所言“诸臣误我”并非一句虚言。但是诸臣为什么误君王,那就不是崇祯帝的眼光能洞察其一二了。

崇祯帝的悲剧降下帷幕不久,时光转瞬到了公元1916年夏天。这个夏天,对于一代枭雄袁世凯来说,就不仅仅是酷热难耐了,而是闷得透不过气般地窒息。洪宪闹剧的主角在临终之际的那句“杨度误我”,也不过是辞世之际自我开脱而已。

清末民初,群雄逐鹿,一时人杰相继,而袁世凯能把握时机,审时度势,荣登大总统之位,也可谓一代才俊。可是这样一位乱世能人,缘何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而面南称帝,就不是一个杨度所能误的那么简单了。仓促称帝,悔恨慌乱之际绝命而亡,杨度又在何处。

袁世凯的故事才告一个段落,日子又翻到了公元1991年的冬天。这个冬天,西北利亚的寒流格外地无情,代表俄罗斯的三色旗又一次重新升起,曾经耀眼的旗帜一夜之间黯然失色,而戈尔巴乔夫作为这幕大剧的主持人却无法问出“谁误了谁”这一句话来为自己开脱。

世上发生的种种事件,作为事件主角的当事人,可以说没有人不反思这个问题。然而当事人反思之际那句带有“谁误了谁”的托词,在历史发展潮流中越来越像是一场笑话而已。但是那些真正反思自己的人,则是通过行为来改变自己,积极适应社会发展的进步。

1949年对于国共两派来说,一边是打鼓敲锣地庆典,一边是静心自省地反思。把握时机,躬身自问,蒋介石这位一身戎装的总统,开始学习对手那些有益的一面,抓经济、促生产,严厉打击腐败,不断推广惠民政策,及其子蒋经国上台之后,更是不断促进民主改进,开放舆论、部队国家化,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比较好的形象。

纵观以上事例,悲剧的主角们从来只怨谁误了谁,却无法洞悉自己误了自己的根本所在。试想当年崇祯帝能体会到治下吏治的贪腐,民众生活的悲惨,在根本上能降低赋税,打击腐败,减少饥寒生盗贼的机会,那么区区满清岂能驱驰南下。同时,一代枭雄袁世凯若能审时度势,不以一己之私心而认可三权分立之所治,那么扬名史书的则岂能是骂名。同时对应的戈尔巴乔夫,基层贪腐不止,执政形象落地,一旦假以时机,大旗落地之时,多是更弦易辙之士,信仰一说顿时烟消云散。但是宝岛之隅,从执政党到在野党,再从在野党到执政党,一场能赢得起也能输得起的党派,其在民众心目的影响自然不言而喻。

社会发展到了今天,正视自身问题,真真正正地能在民众心中扎根树立执政党的形象,就得敢于面对民众的选择,不仅仅能赢得起,而且要输得起才算是有真正的生命力。

一个人不可能一直正确,一个党派犯点错误也难免,但是面对自身的错误,敢于直面而不是遮掩,才不会再次出现“谁误了谁”这句国粹般的托词之问。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陕西飞云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四大名捕点评:

作者从若干个历史人物的下场来有力地说明一个人或者是一个党派面对错误要能够勇敢地面对并积极改正,而不是遮遮掩掩!谁误了谁只不过是失败时的“哀鸣”,于事无补!欣赏并推荐!

文章评论共[1]个
何音-评论

谁误了谁?自己误自己呗,就以崇祯来说,哪怕在最危机的时候,都仍有机会得到他想要的一切。at:2011年06月12日 上午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