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题目真有点惊心动魄的味道。战争中,充当前锋的往往冠以敢死队的称号,那是名副其实的,有去无回那也是正常现象,能回来的必是九死一生。那惨烈的场面,令人不堪回首,用血流成河来形容一点不为过。
如果把南科大的教育改革与之相提并论似乎牵强附会,仔细琢磨一下也差不了许多。当年的高考恢复被称之为教育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破冰之旅,因为它颠覆了文革时期教育畸形发展的旧有格局。尽管是恢复高考,那也是一种莫大的进步,从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教育的公平,全国人民无不拍手叫好。
社会发展到今天,无论是政府的高层,还是专家学者都清楚的看到了一考定终身,千万学子过独木桥的弊端,改革的呼声再一次高涨。可是,喊了十几年,雷声大雨点小,基本没有太大的动静。这时候,我们要问一声,为什么?因为今天已经不是昨天了,任何行业都打上了商品的印记,培养出了教育领域的一批利益集团。可以说,恢复高考,实质上是一种延续,在市场经济并不发达的那个年代,收入的差距不大,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不强,没有触动上层建筑的神经。这回不行了,偌大的一块蛋糕,岂能让别人动了刀叉,割自己的肉会疼的,而且是自己割自己的肉。
在这个上面政体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越来越严重,教育体制巍然的不动,客观条件完全不具备的条件下,南科大举义旗,立山头,大有敢死队的态势,其心可嘉,其志可赞,其行可助,其力可给,但是,到头来恐怕又是开始轰轰烈烈,最后死得很惨!
旧的教育体制是在行政序列之中,尽管存在着弊端,但它是合法的,受到当下法规政策的保护。你自主招生,教授治校,自授学位,已经明显的违背了《高等教育法》,不承认你的文凭那是理直气壮的正当防卫。无论国外的大学怎样做,怎么样的符合其内在的规律,怎样的形成一套优化的办学经验,那也不行,中国就是中国。所以,南科大,你是名不正言不顺,所以决定了你杯具的结局。
能不能杀开一条血路,我说能!堡垒再坚固也会在强大的炮火下塌陷。一个校长领着四十五个学生摇旗呐喊,就要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历次伟大的革命都会随着一批志士的倒下,后人们踏着他们的尸体和血迹继续前进。战争年代如此,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也是如此,改革开放以后更是如此。回想一下,为了全中国的解放而离乡背井,走上革命道路,最终看到新中国成立的能有多少;最先提出“三自一包”的国家主[xi]死于狱中,十几户按了手印的农民分田到户,如今也是平平淡淡的活着。为了能有今天中国的发展和强盛做出重大牺牲的领导阶级,最终也成了下岗失业的弱势群体,成就的不知是哪个阶层的精英。所以,杀开一条血路,需要巨大的勇气!
朱清时校长本可以规规矩矩的安享现有体制下优厚的权力和待遇,没必要费心费力的做这受累不讨好的营生,学子们也可以老老实实的参加你们的高考,又不是没有那个能耐。为什么这样做?这就是革命志士的心胸和激情,他看到了教育的危机,看到了未来的绝望,为了国家,为了教育,为了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宁愿以身相拼,杀出一条血路。
我们知道的,他一定知道,我们明白的他一定明白,我们担心的他也一定担心,但还是做了,成功与否吉凶难测,最主要的是已经做了!南科大准备了两间高考的考场,学子们可以自愿的参加,这就是给了十几岁的少年们一个选择,他们未必会知道这意味着什么,也许是知道了,碍于面子,或者是坚定了一搏的信心。这条路走下去,艰难而危险,曲折而坎坷,最终到达胜利的终点,只是最强者,多数人会在黎明前倒下。
五年毕业后,我想按照现在教育改革的进程,旧有的框架不会打破,毕业后马上就会遇到就业的问题,拿着一张不具有权威的文凭结果可想而知。那就只能冒着炮火前进,看看能不能杀出一条血路。
其实,南科大的尴尬处境,真实的反映出我们体制的僵化和改革阻力的强大,需要朱清时这样一批的斗士,披荆斩棘,无怨无悔。一个重大的历史节点,一个重大的历史变迁,往往需要下一代来实现,前面的铺路人只能被历史铭记。
我们感谢南科大,我们会记住朱清时校长和那四十五个优秀的学子,历史也会有你们一笔精彩的篇章!
-全文完-
▷ 进入静静的一叶小舟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