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常看到网上很多朋友们大骂精英,骂他们不顾老百姓死活,尽出酸主意;骂他们为权贵阶层代言,构成腐败的铁三角;骂他们崇洋媚外,误国卖国。于是,我就很纳闷,到底是精英不精呢?还是老百姓骂错了?反过来说,如果我们不听精英的,那我们到底听谁的?听愤青的?可愤青们喜欢不加分析的下结论;如果我们听精英的,可事实上他们中确实有不少人说了一些不该说的话,干了一些不该干的事。抱着诸多的困惑,我试图想把这些问题弄清楚。
在我国古代,很早就有关于精英的记载,《管子》说:“精也者,气之精也……凡物之精,化则为生。下生五谷,上为列星,流于天地之间,谓之鬼神,藏于胸中,谓之圣人”;《周易?系辞》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白虎通德论》说:“精者,静也,太阴施化之气也”。此后,“精”的概念进一步泛化,从而一切精粹的、精华的事物均可称之。“英”的本意可索之于《尔雅》,书中说“木谓之华,草谓之荣。不荣而实者谓之秀,荣而不实者谓之英。”据此,“英”可以理解为观赏类植物的花朵。晋?葛洪《抱朴子?嘉遁》中就有“漱流霞之澄液,茹八石之精英。”宋苏轼在《乞校正奏议札子》中也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摽掠其人,倚叠如山。”这已然将精英连在了一起,但大抵仍然是指称物的。可咱中国人好比拟,慢慢的将物体的精英指代宝贵的人才或优秀人物。这比西方“精英”一词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法国,意指“精选出来的少数”或“优秀人物”,又要早出若干年代来。所不同的是,中国比拟也就比拟了,最多也就是人才的选拔方式,如《礼记?大传》:“三曰举贤,四曰使能。”曹操颁布的《求贤令》,以及唐太宗的“天下士子尽入觳中”等等,都是选才的办法,不像西方后来慢慢的将“精英”发展为“精英理论”和“精英主义”。
那么,何为精英理论和精英主义呢?
精英理论是通过对社会统治者和杰出人物的研究,说明社会的性质和统治关系的西方政治学、社会学理论和研究方法。精英理论认为,社会的统治者是社会的少数,但他们在智力、性格、能力、财产等方面超过大多数被统治者,对社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和作用,是社会的精英。其中极少数的政治精英代表一定的利益集团,掌握着重大决策权,他们的政治态度、言行,对政治发展方向和前景产生重要影响,决定着政治的性质。精英主义则是从现实主义出发来理解和阐释政治与社会的结构及其发展的一种理论。
这样的理论和主义拿到中国来,咱们也能接受,可问题是外国强调“精英治国”,咱中国却反对精英,这不能不令人遐想翩翩呀。
首先我们还是从主流政治上来找原因,这让咱记起了中国走的群众路线。群众路线反对的就是精英主义,要求无条件代表社会普通民众的利益,反对任何精英特权和官僚等级,换一句话说,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上升到政治的高度来看,就是“民主集中制”,既民主了,又集中了。虽然显得有点滑稽了,但咱中国人,有转弯抹角的智慧呀,有将矛盾进行有机统一的心机呀,所以对“一会儿来,一会儿去”的民主集中制心里可明白了。可倘若要是换着老外,这来来去去的不把他们的头想坏才怪呢。也就是说咱中国的决策规范是以老百姓的名义来进行的,所以反对精英,那是顺理成章的事。外国不一样呀,外国的精英都是老百姓一票一票选出来的,精英就是老百姓,所以精英治国就是老百姓治国。
再说我们的某些精英,虽然读了不少书,又是硕士,又是博士,又是教授,又是“叫兽”。他们可以借助曾经的努力换取来的话语权,跨行业、跨专业来大放厥词,又是帮忙,又是帮闲的,人家让说啥就说啥,不让说就不说,胳膊扭不过大腿,接受“文革”挨整的教训,变得越发的“精”和越发的“英”了,不但能捞到银子,还能捞到资本,虽然丢掉了良心,但落个实惠,也就无所谓谁的利益问题了。既然贵为精英,自然能够将中国文化播弄与股掌之间,将园的说成方的,将好的说成坏的,将活的说成死的,且言之有理,言之有据,也就不足为怪了。于是就出现了当前的一幕怪相,那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政治精英们代表群众,可那些被“民主集中制”统管着的经济精英们却被群众骂为误国卖国,想来煞是有趣。
其实,一句话将精英们骂倒,显然有失公允,毕竟在那些精英中,偶尔还能看到几个等敢于说真话的人,还有那些为祖国的国防科技事业默默献身的无名英雄,还有那些心怀仁爱、心存敬畏的实业家,他们才是这个民族的脊梁。
-全文完-
▷ 进入林步山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