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忆端午心墨何处

发表于-2011年06月05日 晚上8:48评论-1条

端午这天,母亲蒙蒙亮就起床和面,用面粉兑水搅匀,然后左左右右里里外外使劲揉来搓去,直到揉得不粘手了,再洒上点早已备好的发醇水,也就是老面溶解的水剂。这是母亲在谷雨前后就从过路贩子的手中买来老面,像宝贝一样搁在谷仓里阴干,就等今天溶解做端午粑用。经过发老面发醇后的面团,会散发出一股沁甜的香味,隔着窗子就能感到暗香袭来,直透心脾。

乡里在端午做面膜已早有由来,我们方言叫“粑”,后来到我能去镇上那个年纪,才知道粑其实就是包子,原料都是面粉,与母亲做的端午粑不同的是包子内馅是纯白糖,蒸后易融成汁,要是性子急,刚出笼的包子馅汁会烫得小馋嘴嗒舌咧齿无处安生。而端午粑不同,里馅是黑芝麻碾成粉加白棉糖拌匀,不会溶化,也不会烙痛小嘴巴。母亲显然是个做粑高手,她做的粑比镇上的包子个头要大,色泽圆滑光洁得能照出影子来,婶婶做的却差远了,母亲说是火候时间都得拿捏准,才会有香饽饽柔酥酥的口味,才会不甜不腻刚刚好。母亲很细心,何况是能做一手上好的端午粑,对侍日子也很精细,印象中好象没遇见过青黄不接的尴尬境况,什么红苕南瓜汤都能凑合着打发日子的贫乏。

农家的端午节郑重又简单,无非是做粑和腌制些土鸡蛋以表明对节日的重要性,遇见好年景全村会杀头猪,由每家每户你半斤我八两的瓜分开来,这是沾着节日的光了,才在捉襟见肘的日子里吃得心安理得,光明正大。条件好的人家还会包些粽子,但我家没做过粽子,这让我在小伙伴们面前很没面子,曾一度质疑能干的母亲怎么连粽子都不会包呀,粽子到底是什么味道?但我还是不吃小伙伴们给的粽子,那时就懂得拒绝的意义,即使粽子对我有极大的引力都强忍口水。¬

后来才知道包粽子需要糯米,而家中几口瘦田实在是无余地栽种糯谷,加上父亲上班繁忙也无闲打理。直到我参加工作的那年端午,这份奢侈的念头才付诸了现实。母亲破天荒包了满满一苕箕粽子,我没过问母亲为什么包粽子,只顾狼吞虎咽把多年的粽子都收入囊中。包括童年的,甚至今生的,并永远地搁在心里。¬

到后来,有粽子的端午已不再梦寐以求了,对于粽子简直是信手拈来,并且花样翻新着品尝,什么蜂蜜、花生、八宝豆等制作艺术多彩化、营养成分价值丰富的粽子都吃得太多了,但都扺不上童的滋味,毕竟那是贯满了酸甜苦辣味道的。 ¬

乡里人在端午作兴把菖蒲艾叶悬挂门口,父亲说是为了驱魔避邪,奶奶却说是为了预防夏季肆虐猖獗的蛇虫曽蚁,我对两种说法都很同意。父亲的说法包含了吉祥安康的希冀与寄望,奶奶的说法却更为现实,二者并不矛盾,都赋于了美好的愿景,都寄托了对生活的信念。难怪奶奶在端午的头一日,就叮嘱父亲去河滩上弄些菖蒲艾叶来,说去晚了都被人割光了,表情严谨,那郑重其事样子好像要做一场非做不可的大事情,父亲不敢不去。¬

钉在门口的艾叶,倒悬着剑型的菖蒲,在奶奶眼里显现出威凛寒光,一切妖魔蛇虫都止步在她的眼神上,她心安了,她的子孙平安了,她可以安闲地打着蒲扇度过酷暑,她把这份寄托带到冬季,即便是门口所悬的菖蒲早已枯黄,早已衰竭.,她都无动于衷。直到大年三十,父亲不得不因为张贴春朕而摘下菖蒲,她才罢休且笑容满面,她知道她的希冀有了收获,她的寄托有证实,她收获了一家人的吉祥安康。她的精神获得了最美好的归宿。¬

后来,奶奶离开了我们,父亲自觉地承传了奶奶的希冀,每年端午节菖艾依旧在门前飘香。直到父亲也离开了我们,这种形式上传递随之断止,因为我们远离了家乡,远离了有粽子飘香的故乡端午,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在我心中早已生生不息。¬

现在,虽不能在端午亲手挂上艾叶菖蒲,无闲回乡品尝母亲的粽子,但这一些早已积淀在我心中。端午的记忆不光是味觉上的感触,更是在心窗上律动的感恩与再现。苦辣酸甜的追忆,都化作人生旅途中充满感激的回眸。远去的是光阴,留下的是感动,还有有奶奶的希冀,母亲的怜爱,包括我默默的祝福与祈祷。¬

¬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心墨何处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呆贝贝推荐:呆贝贝
☆ 编辑点评 ☆
呆贝贝点评:

我们记住一个节日,一种滋味,往往是因为那些滋味是最爱我们的人留给我们的。
就像母亲做的端午粑和粽子,就像奶奶坚定的眼神和殷切的希望。
欣赏真情文字,推荐共赏!

文章评论共[1]个
文清-评论

淡淡粽叶香,浓浓世间情。端午节,我用真诚的心把快乐、平安、幸福一并送给老朋友!端午快乐!at:2011年06月06日 晚上1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