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小人之泽,亦五世而斩。”所谓“穷不过五服,富不过三代”。可是偏偏有人要将某个与自己不相干的名声好的同姓古人尊为远祖。这也可以理解,因为“五代”之内的名人不好下手,其真正的后人尚存,而且是大家都知道的,算来算去还不如认干亲呢,只好作罢,于是便打古人的主意,反正古人的流传已不易考证。
我最早感受到祖族的魅力是在第一次读《三国演义》的时候,懦弱庸蠢的刘玄德只因是皇室之后,便处处沾光。所以很多人都会对与自己同姓的古代名望产生好感,倒也不奇怪,如果是同姓又同乡,那便再好不过了。
东汉时有位名士袁安,在当时很有贤德,被后世复辟的袁世凯追认了祖先,可是既然认了袁安就不得不承认袁绍、袁术,而袁绍、袁术名声又不好,反倒弄巧成拙,急坏了袁世凯。后来袁世凯在其谋士的建议下改认了袁崇焕为祖先,袁崇焕是忠烈之士,可是袁崇焕是广东人,而袁世凯是河南人,于是袁世凯又命人作“仿古”版《袁氏世系》,使袁崇焕的后代迁到了河南,这才算大功告成。
《牡丹亭》里柳梦梅是“唐朝柳州司马柳宗元之后”,杜宝是“唐朝杜子美之后”,杜夫人甄氏是“魏超甄皇后嫡派”,韩子才是“韩昌黎之后”。读到这里,不禁为春香叫苦,她也该有个像模像样的祖先的,不过这杜宝、韩子才之辈倒迂得可以。
近来发现有郑姓人愿意认郑和为祖,可是郑和十岁就入宫了。不过没关系,还可以认郑成功为祖。提到郑和,不禁想起了中国历史上另一个宦官蔡伦,蔡伦十五岁入宫,据说倒是有后人,不过蔡伦名声很不好,还是不要认他为祖了。
复姓的许多人,如司马、欧阳、上官、夏侯、尉迟认司马相如、欧阳修、上官仪、夏侯惇、尉迟敬德作祖先,倒也合理,而一些司姓、夏姓、尉姓人士也来凑热闹,实在不应该了。
孔丘后代尤其多,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孔祥熙自称是孔夫子的七十五代孙,不知与孔融是不是一支。当代也有很多孔门后生,这么说吧,到现在我还没有发现一个不自称是孔夫子之后的孔姓知名人士呢。夫子九泉之下会偷笑呢,还是痛哭呢?
在浩浩荡荡的择祖大军中,阿q是够倒霉的了,赵家出了状元,阿q说自己也姓赵,被赵太爷痛斥“你怎么也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看来姓什么也由天命,岂能中途随便转移。
文革时,择祖活动戛然而止,谁会认一个“臭老九”“走资派”为祖先,别说祖先,亲戚也不行,有点儿关系就得改造。所以多少人开始划清界限,断绝关系,自动地保持距离。十年浩劫却让“择祖热”冷淡了些许时间。
看来择祖应须谨慎。走运了,可以平步青云;赶得时候不好还会招来祸害,“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全文完-
▷ 进入如豆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