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奈的“打彩” (散文)
金 矿
有好多人对我们民歌之乡这神奇的传承魅力都不予理解,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大潮的今天,金钱之上已经成为社会的必然。这些南闸民歌传承者面对生活的挑战还在甘心情愿地坚持传承民歌,这确实是一种坚守精神。作为我这负责一方群文的责任者真应该感谢他们的付出和努力。
小小的水乡南闸,只有三万人口,六十八平方公里。这弹丸之地竟然有密集的乡土民歌面世,有密集的乡土民歌手们传承保护,以南闸命名的“南闸民歌”被批准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应该是一个很惊人的传奇。
根据比较详情地调查显示,这个水乡小镇在今天演唱乡土民歌的人数仍然超千人。除平时一些自娱自乐地业余演唱外,而专业传承的人数也在两百人以上。怎么会出现专业民歌传承人呢?这其实并不是一个谜,也就是说这些人坚持常年吃民歌饭,常年以演唱乡土民歌为生。
这主要是指哪些人呢?其主要一部分是民间乡土民歌演唱队,又称民间乐队。比较正规的有三个,大约三十余人,还有可以临时搭班的老板好几个,总人数近百人,他们有大车(包括中巴、农用车),小车(轿车、摩托),有整套的音响器材,可以应付远近百里的婚丧喜庆一条龙服务。哪家有大事,一个小时内十多个人就即时聚集到一起,可谓召之即来。其二是有三个草台班民歌淮剧演出队,他们都自豪地称自己为淮剧团。这些人员大约有五十人左右,很精悍,有文武场,有戏剧衣箱、音响设备、舞台道具、大小帷幕、全套灯光(包括景灯)等,可以应付大小剧场的演出。还有一部分是民间形式的表演队伍,有花船、花担、莲湘、花鼓等,也都能拉场演出两三个小时。他们都在常年活动,很神奇地生存着,但生活得很累,很辛苦。有好多大老板们都对他们予以冷眼,认为是讨饭的交易。
去年,楚州搞较大的西游记文化年活动。时间战线拉得太长,要我们南闸这些民间演出团体排一些专题节目,随时召集参加演出,这下真苦了他们。就谈民歌淮剧演出队,他们只凭在一个小镇这巴掌大地方坚持几个月混饭吃太不容易。因为他们演出的幕表剧目小镇老老少少都看腻了,成年人都外出打工,那些老头老太对这些剧中人物故事情节都能说得头头是道,要谈卖票,上座率太少,这下怎么办,总不能坐等上面的文化召集活动。平常可没有生活津贴,还是水乡人淳朴,又要马儿好又要马儿不吃草。他们收入哪里来,这可费尽了那位小团长的心思。
他们在小剧场干脆敞门入场,坚持不售门票,这天照样坚持按时开锣唱戏,还好一些老顾客都被吸引过来,乡土农民的性格向来就是极端淳朴,他们是不轻容易接受别人恩惠施舍的,就像看这不售门票的戏,观众心理不安。这是一场苦情戏,其中有一个女子遭受虐待在磨房推磨的情节。这“磨房调”既是乡土民歌,又是戏文民歌,那种常规的绵绵之悲情渐渐地感动了在场的观众,因此就出现了“打彩”的场面,也就是说那些观众在悲哀的情绪中认为演员也很了不起,没有售门票给观众演戏,于是就出现自发行动,台下观众都纷纷向舞台口投放纸币,有好多都是年迈的乡间留守老头老太,最低的竟然是五元,最高的是五十元,临散戏团长和演员都很感动,纷纷站到台口谢幕。这一场他们做了小统计是一千多元,远远超过平常戏场的收入。
没有想到这一着倒也歪打正着,反而让这淮剧队的定点演出出现了很大的转机,就从那以后,几乎都是场场满场,原来喜欢看小牌习惯的女子都改了,吃了饭都想到小剧场跑,都认为这第一是架他们演出人员的势,对乡土民歌和乡土淮剧也增加了感情,这都表现了水乡观众很善解人意的朴实情怀。
原来这种本来出于无奈的“打彩”,却成了我们小民歌淮剧演出队的救场感恩行动。就这样,小剧场从此取消了售票仪式,天天按时开锣唱戏,多是幕表连台本,就像电视连续剧,看戏多了,有好多人还端来凳子加座。至于经费问题,根本不需要演员操心,多在戏剧高[chao]时,场上就出现了精彩的“打彩”,由无奈的打彩变成了光彩的打彩,这样演员的表演也都特别认真,感情都特别投入。这样既保持演员们有稳定的收入,也巩固了小镇的演出阵地,让家乡人更熟知民歌,更热爱家乡的乡土传统艺术。
眼下,也许是农民收入提高了,家乡乡亲父老更注重讲究发展和传承家乡的传统文化,他们更珍惜重视和传承我们家乡的传统文化品牌——南闸民歌,这样就形成了强烈的传统文化氛围,难怪好多著名知名的民俗文化工作者都惊叹,说南闸还真是无愧民歌之乡的光荣称号,因为有这么多的乡亲父老为我们的乡土文化打彩,我们的乡土文化艺术也就一定会更加丰富多彩。
赐教处:江苏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文联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