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近了的时候就有满腹的话儿要说,可是到了香艾满街粽子飘香时仍在积攒着浓情。不,也许是情到浓时情转薄吧。渐渐的,端午过了,天气热了,在早蝉的鸣叫声中,栀子的浓郁里,我那遥远的端午情结却日渐清晰,在耳边鼻断心头萦绕着,缠绵着……
小时候只是知道每逢节日就有好吃的和新衣服穿,根本没把别的什么考虑在节日之内。老家沧州的人将这一天叫“五月单五”。这节日过得很是寻常。每到五月初五这一天,已经成家的子女们,要给自己的父母送几个鸡蛋去,煮煮吃了。这节日就算过了。而父母们,当然也要趁子女们终得回家一趟,欢聚一堂不容易,做些好吃的以此来疼爱子女。我的母亲,是三里五村出了名的烹饪好手。尤其在五月单五这天,总要给孩子们将最为拿手的油炸糖糕端上餐桌。我最是喜欢吃母亲的这慰劳孩子们的美味大餐了。外焦、皮儿薄、内软、中夹糖心儿。咬一口,脆、绵、软、香、甜,就好吃得几乎要翻白眼儿。如今一想,我都是满嘴流口水的!
长大了后,远离了家乡,来到邯郸工作。见了糖糕,就喜欢买两个尝尝。然而儿童时代的那种“好吃”,却已经是像童年的美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再也没有一回让口感流连忘返过。究竟是缘于童年时代家境太惨而见到点差样的就必然好吃的了不得呢?还是大了后手头富裕了也就吃什么都觉得不再新鲜?
来到邯郸,才知道什么是粽子,同时知道了这粽子,也正是端午节的信号。当食品摊位上摆满了四角八棱的粽子的时候,也正是端午节再一次莅临人间之际。粽子与端午节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原来是缘于屈原老先生。这老先生是投汨罗江自尽身亡的,缘于爱国。当时他是楚大夫,闻听秦军攻破楚国,一时想不开,就抱着石头下水了,接着就死了。抱着石头下水,是唯恐自己的身体浮起来,死不了,可想其死的意志之坚定和不可动摇。寻短见的人一般都上不了什么大讲究。而屈原老先生,应该是唯一的例外。因为爱国;可能对秦始皇统一六国这历代皇帝都视为的壮举,也是心存忌恨的。当时的人们,生怕他的尸体给鱼虾和横行的螃蟹吃掉,就弄了些面团往河里扔。有的还用龙舟引渡他,有的还往水里倒雄黄酒要让鱼虾之类喝酒喝醉了就不食屈原的尸体了,希望他能活下来,然而没用。他下水死的那天,正是五月初五。接下来每年的五月初五,怀念屈原的人们应该是从“刻舟求剑”那里得到了什么启发,就将面团用长条叶子包起来,叫粽子,继续往汨罗江里扔。久而久之,五月初五包粽子,就形成了一种习俗。不过后来的人们聪明起来了,又深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虽说粽子还是包,却已经代替鱼虾和横行的螃蟹,自己吃开了。雄黄酒也自己喝开了,龙舟也不是引渡谁了——只缘兴高彩烈的赛开了。逐渐演变成了纪念屈原的节日,曰:端午节。倒好,屈原的死,竟是给嘴馋的人们解馋制造了令任何人都不可妄自菲薄的一大理由。
在家闲着没事的女人一般都馋。我的秀儿月亮也不例外。每年的五月初,就会身不由己也似伙同邻居的些些妇道人家们,一窝蜂似的赶奔去邻村的河塘里撇些芦苇叶子回来,洗洗,包上黏米,里边加上几颗枣,另外唯恐不甜,还搁上一羹匙白砂糖,或者蒸蒸或者煮煮,弄熟了,包开苇子叶,就会吃得分外香甜,好像贪官在吃劳苦大众的血汗一样偶尔还狼吞虎咽的。由于我胃口不好,而黏米这东西恰恰又不好消化,吃下去总是胃寒、心沉、不舒服,加之又知道了粽子这玩意儿的由来压根儿就不应该是人吃的,因此我见了粽子,就如畏蛇蝎,就算是秀儿月亮百般相让,我也只是啃掉一个粽子角,象征性地表示“过”这节日了就对付过去了。每到这时刻,我便想起了儿童时代家乡的母亲所制作的糖糕。
糖糕无疑不是粽子,而在家乡吃糖糕的时候,也根本不知道糖糕与端午节和端午节所纪念的屈原有什么关系,也许正因如此,才会吃得恁般香甜和不顾及脸面吧?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所明白的事理,自然就会越来越多。这无疑是件好事。明白人,总比糊涂蛋要自我感觉良好一些吧?然而事实上恰恰相反。人对什么一无所知,就不会对这什么产生忌讳。一个人的忌讳多了,畏手畏脚自然就多起来了。如果不知道这粽子是缘于投江自尽的屈原,如果不知道黏米不好消化、胃口不好的人不宜多吃,那么,端午节的香甜可口的粽子,是不是也会吃得狼吞虎咽呢?
即如现在,粽子上来,怕也没有多少人感兴趣,兰花指翘起,轻拈一点,似有若无,蜻蜓点水。过去对他的渴望早已化风化水,想来眼前的软玉温香怀抱满,也不如当初的妙目一盼。
也许,我感兴趣的也不是吃,而是一种事关甜蜜的集体民族记忆,也可以说,我是在替整整一代人追忆过去长长历史中的甜蜜时光。
昨天去街上买东西,看到食品摊位上摆满了粽子。就忽然想起了儿童时代所吃的糖糕,口水也流了一点点。因为毕竟遗憾地深知,自己再也回不到童年的时光里去了,同时又痛苦地知道,母亲,再也回不到人间里来了。佛说:上辈子五百次的回首才能换回今生片刻的重逢,那么,母亲,你对我的孕育和厮守,用去了我前世多少的祈祷?又拿你后世的多少幸福来作了抵押?
屈原走了,粽子在;母亲走了,糖糕也没有了……
-全文完-
▷ 进入理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