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曾以为文字是我最后的知音,内心的一切都把它融在文字中,曾希望文字救赎过自己的灵魂,也曾奢望过自己的文字能有文人的胸襟,曾认定文字是心灵的密码,是灵魂的钥匙,所以随时可以轻而易举的文字表达出自己想表达的东西。而现在却一碰想要写点自己观念与内心的文字,心中就萌生出一种畏怕亵渎文字之感。越熟悉的东西也是越陌生,越钟爱的东西越怕自己的行为亵渎了它。
情怀其实是最难用文字去表达的东西,而以前经常被我三言两语却轻而易举的表达了出来,现在回想起来难免有点觉得自己世间所有情缘之事在自己的文字中太冒昧了。古言言:“一山比一山”,而今日我觉得“一心比一心杂”。踏上一条为生活奔波之路,这一条没有回头路也是没有任何逃避的出口之路,每天都带着mp3走人山人海中挤挤公交又挤挤电梯,总是把mp3的声音开到最大,总想把自己从人海中分离出来,一切事物都是相关联、相依凭的,个体不能单独存在。所以自己的行为也只不过是自己一厢情愿之举。
今日之心非彼日之心。今日的我比起以前任何时候都要落魄,并非我心奢求很多东西。纷争尘世物欲横流的生活中自己已经开始慢慢的丧失内心中的许许多多东西,曾说过:“任何行为都需要付出代价”,而今日的我却付出内心曾认为能救赎我的东西。在物质与精神在我面前做斗争时,我已经输得给自己曾经的幼稚与奢望了。我不过也只是凡夫俗子而已终结无法逃离生存缠身之事。生存与精神之战争其实在很多时候是一场显而易见的结果战事来的。
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有些人追求物欲的享受,有些追求精神上的享受,道不同所以生存的世界也不通。物欲享受者就算给整个世界给他都觉得不够,而精神享受者只要粗茶淡饭也足以。其实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存在的,只是在人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存在,而有些人就做到活在自己的理想世界中抛弃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生活与人生都不需要人去讨论的,这些思索性的问题我们一说即错,人没到死的那一刻,那么这个问题都没有一个答案的,而这个答案也不是自己的,而是你身边的人群在追悼会上给出来的。
人被生活绑架了,不管你是情愿还是不情愿,都要生存下来,你都无法逃离它的魔掌。工作是让人笑着走进地狱,哭着寻找天堂。传教士总是把宗教吹得很神很神,而人就是在幸福与欢笑中走上地狱中去的,而这些幸福与欢笑又从何而来呢?是听来与套用概念而已来的,人需要幸福与欢乐总是不被人察觉的,而是过后才觉醒的,当自己失去以后才会哭着想寻找回以前那种幸福与欢笑的天堂。思想、观念、知识等等都是一种属于过去的经验,而用昨天的经验去品味今天的生活,人谈何幸福呢?又从何而快乐呢?用失去的岁月来普渡当下的瞬间且想要拥有幸福那便是天方夜谭的。现在即永恒,在时间中无法感知永恒。当下存在过,即使你跳进未来,当下也曾是现在。
2.
巴鲁赫。斯宾诺莎言:“一个自由人思考最多的就是死亡,但是他的智慧不是关于死亡而是关于生命的一种冥想”,人类的思考与发现意义,并且创造生活的意义,目的是为了消除孤独,而这种孤独却是以生具有的。但人们为了活得明白点,所以出现了很多符号的人生,一种老生常谈的态度。而符号以寻求意义为生,并在发现它的那一瞬间就废除了意义。
人真正害怕的不是未知,不是死亡,而是已知的损失,因为那可能会造成痛,或者带走你的快乐,你的满意。是已知造成了恐惧,而不是未知。我们执著的事物提供给我们办法以逃避我们自身的空虚。我们经常说欲思而不明甚至思明心不甘,总想给自己寻求一个答案或者理由,而这答案是对真实存在的逃避。一个人许多想法与经验的诞生是建立在妒忌与贪婪的基础上的。一个被占据的头脑是没有能力进行清晰而简单的洞察的。
人类生活中的一切,由于人终有一死并知道这一事实才变得有意义,人类所做的一切,由于那一知,才变得有意义。而爱也是如此,就因有失恋的存在爱才变得有意义,而爱的真正意义存在失恋那一刻。失恋仅仅是失去一个人的本身而已并非是失去爱反而让你拥有了爱。爱不是大脑思维的衍生物,也不是一种观念,只有当以自我为中心的各种行为消失不见的时候才有爱的出现。“爱”只是一种符号,一种象征,是不真实的。所以,不要受到“爱”这个字迷惑。“爱”这个字眼不等于真实的爱的存在。思想的永恒性和肉体的短暂性之间令人痛心的矛盾是一种耻辱,而非一种挑衅,是一种悲痛的一种原因。
3.
大千世间里什么事都有,明知现实中的一切都无法改变,感慨只是一种感情的表达与一种感情的渴望而已。以牺牲民族传统文化为代价来兑换民族文化的现代化,已经在很多人内心中算是落地生根发芽了。一切伟大价值的文化都是中间的,它的成果没有尽头,没有边缘,而今天这个强物欲横流的社会里,是没有限度、不加选择、不择手段,无节制的极端妄为造成的个性衰败与毁灭的悲剧。
物质永远是外在的而不是内在的,永远是超验的异化,没有个性就没有自由,自由超验于自然及其自发性。世间一切都会经历一个自己内心非物质化的过程,因为非物质化就是解放和内在的统一,所以精神也就是一种非物质的过程。人追求获得永生,追求美好的天堂或极乐世界等等,而物质和物体不会让人获得永生,因为压迫、束缚和限制不可能获得永生,所以许多宗教都是从宇宙的物质开始慢慢的转入精神世界最后进入宗教的最高层。佛曰:“色即空,空即色,无空不色,无色不空“,宇宙的一切本身不存在,之所以存在是因缘而生,因缘而聚,缘从何而来,从前世修善得来,修善能成佛众生皆能成佛,成佛后可到极乐世界一游(”极乐世界“可以想象佛在那里过得多奢华,而让我们在这里受苦受难。)等等。宗教把苦难当作被神厌恶的征兆和隐秘的罪过,这就从心理学上迎合了一种极其普遍的需要。
4.
孤独感并非源自肉体本身是单一体。作为一个不思考的社会里一个思考者,他的心灵是最寂寞,最孤独。一个人的灵魂只要有足够的深刻,就会发现藏在灵魂深处的东西就是孤独。
人类希望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并且创造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目的就是为了消除孤独感。生活的整个内容无法预知,它必须在每一时刻加以重新体验,我们对未知的事物有所恐惧,所以,我们以体系学说、技术、信仰,为自己建立了心理上的安全地带。只要我们寻求着内心的的安全,则生活的整个过程。将无法被我们所了解。而对生活的不了解,对思想、欲望的行踪不能领悟,只会使我们变得日益残暴无情,以至于我们触发了内心与现实的冲突,心灵与灵魂的冲突。
每个人都是一个生物体,那么,作为生物,人有生命本能,都是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只要我们在将自己变得近似于某事物,试图成为什么,就必然会有矛盾,所以在假的与真的之间必然有分裂。当你说生活的目的是幸福,生活的目的是寻找上帝、佛陀、爱等等时,无疑这个要找到的上帝、佛陀、爱等等欲望是对生活的逃避。我们都在透过所有混乱的东西中寻找某种永久的、持久的、某种我们称为真实、上帝、佛、爱、真相的东西。
对未知的事物的信仰或者不信仰只是一种自我投射,所以不是真实的。作为一个个体,你在向你称作真实、上帝、佛、爱、真相的东西要求、祈求、、寻求引导,所以你的方法是寻找回报,寻找满意。作为个体,每个人肯定对自己的苦乐有最直接、最强烈的感觉,对涉及自己的利害关系最关心,每个人对自己的关心要超过对任何别人的关心,同时也要超过任何别人对他的关心。我们大多数的思考和思想来自趋利避害、趋乐避苦的自我保护本能。信仰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满足了生命体的本能,信仰使人孤立隔绝,而我们看到满世界都是这个样子,经济的世界、政治的世界,以及所谓的精神的世界也是如此。
选择你的信仰,因为你弄不清,并且你希望他会给你所要求的东西。也就是说,你选择一个会满足你要求的信仰,你是根据他会给你的满意来选择的,你的选择依赖于你的满意,依赖你的心灵和现实的欲求对比下相对比较合理下来选择的。而在我们在对比的时候就出现了对欲望不理解(甚至根本无法察觉)与对孤独的恐惧。对欲望的不理解,人就永远不能从桎梏和恐惧中解脱出来。我们执著的事物提供给我们方法逃避我们自身空虚的理由与条件。
不了解隐藏在信仰的形式之下的欲望的过程,就一定会有斗争、矛盾、悲伤,而人与人之间将互相对立。只有当你了解了那使你执著于它的原因的内在本质后,不仅是有意识的而且还有无意识的使你信仰的动机,你才可能获得心灵自由与品味孤独,而不是恐惧孤独。
当一个孤独寻找另一个孤独时,便有了爱的欲望。可是两个孤独到了一起就能够摆脱孤独了吗?”当有天孤独暂时消失了那爱也会随之消逝了。在过多的时候我们需要的只是一种寄托并非爱。我们赋予爱太多的神秘和神圣一面的力量了,很多的时候只是把爱当成了一种依靠或者一种希望。爱只是一种刺激,暂时掩盖你的空虚,通过另一个人来逃避寂寞,利用这个人掩盖寂寞。”我们过多的时候并不是在乎关系,而是自己的空虚与寂寞。也过多的时候我们选择逃避,把真正的问题藏起来不敢正面去面对,这是因为心中根本没有爱,所以不断从外在寻找爱来填补自己。但世人喜欢用虚伪来掩饰自己的内心那份的真实,但一个人如果喜欢上了虚伪,那一定会排斥真实的。
所以生命里第一个爱恋的对象应该是自己,写诗给自己,与自己对话,在一个空间里安静下来,聆听自己的心跳与呼吸。
-全文完-
▷ 进入枯茶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