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山傍海的千年水城——广州,像南国一颗晶亮的明珠,镶嵌在天水一色的珠江岸边。千百年来,粤人尤其是“以舟为室,视水为陆,浮生江海者”(宋文人周去非《岭外代答?延蛮》)的水上居民单纯而固执地相信,水神能够给人们带来平安与幸运。因此为了消灾远祸,得到神灵的护佑,十分信奉水神,凡船舶停泊处的岸边均建有水神寺庙,对“水神”的祭祀活动尤为注重。
“水神”,解释为水域之神、司水之神。在中国古文化的神话系统中,“水神“是传承最广影响最大的神祗。据古籍载,江河海湖甚至水井水潭中都有职司不同的水神。在水神的称谓上亦有变化。如曰“水仙”,晋《拾遗记》卷十云:“屈原以忠见斥,隐于沅湘。……被王逼逐,乃赴清冷之水。楚之思慕,谓之水仙,立祠。”;又如曰“水伯”,《山海经?海外东经》云:“朝阳之谷,神曰天吴,是为水伯”。此外,还有叫“水君”,“水母”、“龙王”等别称。在古籍与百姓的传承中,诸水神皆有名讳。“南海之神曰祝融,东海之神曰苟芒,北海之神曰玄暝,西海之神蓐收(见《太公金匮》)”。(长)江神为奇相(见《广雅?释天》),(黄)河神为冰夷(见《海外北经》),蜀江(都江堰)神为李冰(见《太平广记》条引《成都记》等)。
因凡是天下的大江大河,都由天子来主持祭祀,而诸侯则只负责祭祀自己辖境内的江河。古代祭祀水神,除斋戒祷祠外,主要使用沉祭的方式。据一些古书记载,帝尧曾经将玉璧沉于洛水,以祭祀洛神。秦始皇统一全国后,首次到南方巡游,渡过长江时,也把玉璧沉入江中祭祀江神。除玉璧之外,牛羊也常作祭品之用。广州祭祀水神著名的庙宇有南海神庙、南海西庙、天后、仁威庙、龙母庙等。
一、南海神崇拜与南海神庙
南海神是指南方之水神。《隋书?礼仪志二》:“ 开皇 十四年闰十月,诏…… 东海 於会稽县界, 南海於南海镇南,并近海立祠。” 唐代韩愈所题的《南海神庙碑》:“海於天地间,为物最钜,自三代圣王,莫不祀事,考於传记,而南海神次最贵,在北东西三神、河伯之上,号为祝融 。”
广州南海神庙是中国古代人民祭海的场所,坐落在广州黄埔区庙头村。它创建于隋开皇十四年(594)。南海神庙在隋朝时称“南海祠”,到唐宋时称“南海庙”,清代才称“南海神庙”,民国又有文献称“波罗庙”。神庙之前是一座四柱三间的牌坊,上书“海不扬波”四字,据说是清康熙的御笔。而牌坊面对的海域曾经叫做“黄木湾”,唐代诗人韩愈有“扶胥之口,黄木之湾”的名句,扶胥在今天的庙头村一带,而黄木湾现在变成了黄埔。
南海神庙规模宏大,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现存建筑多为清代结构。深五进,中轴线上由南而北分别有牌坊、头门、仪门、礼亭、大殿、后殿,两侧有廊庑、西南小岗上有浴日亭。“扶胥浴日”是宋、元、清三代羊城八景之一。南海神庙珍藏有历代皇帝御祭碑,及存韩愈、苏轼等名人碑刻而被誉为“南方碑林”。
南海神庙之所以被称作波罗庙,南海神诞又被称作波罗诞,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三日举行祭祀。说来与神庙外草地上的一棵波罗树有关,这棵高大波罗树,是当年波罗国的树种。传说公元647年,也就是南海神庙建成不到50年之后,印度摩揭陀国(又称波罗国)派使达奚司空到中国朝贡,他上岸植波罗树于庙前,又贪恋美景,不及上船,被留在了广州。他思乡心切,立化庙旁,当地人为他塑像,并奉为神,民间称这尊像为“番鬼望波罗”。现在神庙仪门东侧,还可见到仿制的“番鬼望波罗”像,达奚司空皮肤很黑,保持着遥望的姿态。
隋朝开皇十四年(594),隋文帝下诏在近海处建祠祭祀海神。广州南海也应诏建立了南海神庙。根据有关记载,自隋文帝下诏建南海神庙之后,1400多年来,历朝皇帝下诏加封、派员祭祀以及拨款修葺的次数在100次以上。由于官家的呵护,南海神庙的声誉日渐兴隆,地位慢慢超过了东、西、北三海的神庙,成为诸海神庙之首。
历代的皇帝为了表达他们对南海神的崇敬之情,不约而同地采取了同样的一种方式,那就是给南海神“封官”。史料记载,唐天宝十年(751),唐玄宗封东海神为“广德王”,西海神为“广顺王”,北海神为“广泽王”,而南海神为“广利王”。岭南曾短暂出现过南汉国。其后主对南海神可谓是顶礼膜拜,下诏封“南海广利王为昭明帝”。宋代废除了南汉给南海神的封号。但到了宋康定二年(1041),仁宗又加“洪圣”封号,于是成了“南海洪圣广利王”了。宋皇佑五年(1053)加“昭顺”封号,南宋绍兴七年(1137)加“威显”封号,到了元朝的至元十三年(1276)元帝又为南海神加“灵孚”封号,这时南海神已是“南海广利洪圣昭顺威显灵孚王”了。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五岳四渎之神,都受命于天,不是人间帝王可以随意加封的。因此将前朝对南海神所有的封号一笔抹去,钦定以后只能用“南海之神”,他还派人在南海神庙立下巨碑记载此事。从此之后,明朝、包括清朝的皇帝大都遵循了朱元璋定下的这个规矩。只有雍正皇帝别出心裁地封南海神为“南海昭明龙王之神”,这在清朝是独一无二之举。
到民国时期,时任军政府大元帅的孙中山还在1923年偕同宋庆龄一起,到南海神庙拜谒过南海神。而这也是南海神庙建庙1400多年来,前来拜谒南海神的人当中身份最高的人。可是随后不久,内战连绵不绝地打了起来,及至日寇入侵,南海神庙成了日军的驻扎地。国运衰微之际,巍巍神坛,作为官庙的地位,也戛然而止。神庙后殿是20世纪30年代陈济棠主粤期间改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文化大革命”期间神庙被毁。1988年起,政府对南海神庙作过三次较大的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庙宇的古貌。该庙于1962年7月由广东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广州在清代以前,祭祀南海神的寺庙还有南海西庙。遗址位于今文昌路广州酒家一带。《南海志》云:“南海西庙,初建于宋绍兴年间(1131~1162)”。南宋乾道三年(1167)廖容《重修南海庙记》说:“古庙即扶胥之口,又一在州城之西南隅,故有东西二庙之称。”元初、清初朝廷在西庙行祭礼,可见西庙在当时也和东庙一样的兴盛。
清乾隆《南海县志》记:“洪圣西庙,即南海神(原文如此),在太平门处第十甫,嘉靖十三年(1534)建。国朝康熙六年(1667)察院董笃行奉谕祭。康熙二十一年(1682),侍郎杨正中奉谕祭,有碑记。”每年都有由朝廷派专人南下致祭,可见南海西庙是当时西关地区的重要祠庙。后来由于珠江岸线加速南移,西庙至清末已离水域过远,遂失其意义而日渐荒废,未能保存至今。
二、天后(妈祖)崇拜与广州天后宫
天后,又称妈祖、天妃、天上圣母、娘妈,是历代船工、海员、旅客、商人和渔民共同信奉的神祇。
神话传说中的天后,又叫天后圣母,是天王的母后,盘古的长女,夫为三清之一(元始天尊,也是玉帝,天公),继承之帝位让于第二代天帝,弟玄武大帝,有十女:观音、大世至(雅典娜)、文殊(大日)、西王母、珠娘、白娘、青娘、碧霞元君、仙女圣母及九天玄女。北宋、南宋、元、明、清几个朝代都对妈祖多次褒封,封号从“夫人”、“天妃”、“天后”到“天上圣母”,并列入国家祀典,从宋朝起至清朝,历代皇帝先后36次册封。
天后的另一传说是福建莆田望族九牧林氏后裔。祖父林孚,官居福建总管。父林愿(惟殷),宋初官任都巡检。在她出生之前,父母已生过五个女儿,十分盼望再生一个儿子,因而朝夕焚香祝天,祈求早赐麟儿,可是这一胎又是一个女婴,父母大失所望。就在这个女婴将要出生前的那个傍晚,邻里乡亲看见流星化为一道红光从西北天空射来,晶莹夺目,照耀得岛屿上的岩石都发红了。所以,父母感到这个女婴必非等闲之女,也就特别疼爱。因为她出生至弥月间都不啼哭,便给她取名林默,父母又称她为林默娘,默娘。林默幼年聪明颖悟,读书过目成诵,而且能理解文字的义旨。长大后,她决心终生以行善济人为事,矢志不嫁。她精研医理,洞晓天文气象,熟习水性。人们传说她能“乘席渡海”、“预知休咎事”,称她为“神女”、“龙女”。宋太宗雍熙四年九月初九,是年仅28岁的林默与世长辞之日。这一天,湄洲岛上群众纷纷传说,他们看见湄峰山上有朵彩云冉冉升起,又恍惚听见空中有一阵阵悦耳的音乐……
史书上有不少“天后”护佑化险为夷的神迹和皇帝加封的记载。“天后”美名远扬,女神的功力被说得神乎其神。于是沿海地方、江河码头,几乎随处可见天后庙。如今天后庙虽已不复存在,广州以“天后”命名的街巷有6条:一德路有天后巷,西华路有天后里,带河路有天后直、天后横,光复北路有天后庙前,芳村有天后庙前街。
广州南沙塘坑村天后庙在南沙区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村——塘坑村里,该天后庙是目前发现的广州现存最早的天后庙,始建于明代,清嘉庆三年(1798)重修。该庙坐西北向东南。深二进,总进深16.80米,总面阔11.60米,建筑占地194.88平方米。在庙内从未动过的青砖墙上,还立有两面重修碑,记录了两次重修时间,最早一次为嘉庆三年(1798)。古老的天后庙已被当地照旧修缮一新。其为“人”字封火山墙,瓦脊已拆平,花岗岩石脚,青砖墙,黄色琉璃瓦当,滴水剪边。但其门额的左款写着“嘉庆三年岁次戊午仲秋吉旦重建”,后墙为古老的手工艺人做成的讲究的蚝壳墙,通风透气,冬暖夏凉。正中安放“天后宫”神位。
广州南沙天后宫是是现今世界同类建筑之最,被誉为“天下天后第一宫”,也是东南亚最大的妈祖庙。南沙天后宫始建于明朝,前身是天妃庙,清朝乾隆年间复修后定名为“元君古庙”,膜拜天后娘娘。在1940年代日本侵华时曾遭破坏。1995年由香港著名实业家霍英东先生倡议并捐资重建,于1996年农历三月二十三日(天后诞辰)举行了隆重的落成庆典。
重建的南沙天后宫坐落于广州市南沙大角山东南麓,面对烟波浩淼的伶仃洋。整个天后宫可分为天后宫广场和宫殿建筑群两个部份。1.5 公顷(1.5万平方米)的天后宫广场上,矗立着美丽善良的巨型天后圣像。建筑的特点则集北京故宫的风格和南京中山陵的气势于一体,宫殿建筑群按照清式倚山营造,对称的布局中高低错落地排列着,牌坊,山门,钏鼓楼,碑亭,献殿,灵惠楼,嘉应阁,正殿,寝殿等建筑,后山上还高耸着一座宝塔——南岭塔。
三、水官崇拜与广州三元宫
“三官大帝”又名“三元大帝”,即上元、中元、下元三元也,为道教中仅次于“玉皇上帝”之神祗。三官大帝全名为“三元三品三官大帝”,乃“上元一品赐福天官紫微大帝”、“中元二品赦罪地官清虚大帝”、“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阴大帝’之总称,分别治理天、地、水三界。
水官即禹,姒姓夏后氏,名文命号禹,黄帝轩辕氏第九玄孙。帝尧时,中原洪水泛滥造成水患灾祸,百姓愁苦不堪。帝尧命令鲧治水,鲧用“障水法”堵截整治洪水,历时九年未能平息洪水灾祸。接着命鲧的儿子禹继任治水之事。禹立即与益和后稷一起,召集百姓前来协助,他视察河道,并检讨鲧治水失败的原因,以“疏导河川治水”为主导,用水利向低处流的自然趋势,疏通了九河。禹治水居外十几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事迹传遍各地、人们听了都深受感动,更增强治水信心。人们为表达对禹的感激之情,尊称他为“大禹”,即“伟大的禹”。禹经过了18年治理,终于取得了成功,消除中原洪水泛滥的灾祸。大禹因整治黄河水患有功,受舜禅让继帝位。帝夏是夏朝的继位天子,建碑《大禹陵》。帝夏禹王53岁在位15年,禹68岁时,其子启继位夏朝,禹终年100岁。农历十月十五日为禹即“水官大帝”寿诞日。以后,“水官”又“洞阴大帝”,为旸谷洞元三品,居青华宫中,部四十二曹。主管江河淮海水域万灵,掌死魂鬼神之籍,录众生功过之条。号曰:“下元五气解厄水官”、“金灵洞阴大帝”、“旸谷帝君”。隶属玉清境。“水官”由风泽之气和晨浩之精结成 ,总主水中诸大神仙。每逢农历十月十五日,即来人间,校戒罪福,为人消灾。
广州三元宫位于越秀山南麓应元路,始建于东晋大兴二年(319),初名“越岗院”,为南海太守鲍靓之女鲍姑修道行医之所,因地处市北,后人又称“北庙”,明代崇祯十六年(1643) 明钦天监(掌管天象历法之官)来到广州巡视时建议:天卫三台列宿,应运照临穗城。越秀山气势雄厚,应将“越岗院”改为“三元宫”,以祀奉三元大帝,以应上天瑞气,当时绅耆赞同,即募化扩建北庙集,并塑三元神像于正殿供奉,鲍姑殿移至偏殿,“三元宫”由此得名。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时任主持杜阳棣在平南王尚可喜等人的资助下,先后扩建山门灵官殿、三元殿、钟鼓楼、吕祖殿、鲍姑殿、老君殿、玉皇殿等。清顺治十三年(1656),广东巡抚李栖凤和总镇金弘振等捐资重修三元殿。清乾隆、同治、光绪年间均有不同程度的修葺。抗日战争期间,该宫残遭破坏,后不久又得住持何诚瑞募化重修。“文革”中,此宫再遭破坏。1982年,广州道教界开始对其进行全面地修复。
古籍中的描述三元宫地接玉门,水陷珠海,乃百粤之名山,道场之福地。三元宫现存建筑大都为清代后重修,规模宏伟,殿宇巍峨,是岭南地区现存历史较长、规模较大的道教建筑。
广州供奉“三官大帝”的古庙还有西关三宫古庙,位于西关泮塘五约附近(今荔湾湖公园东则)昔日荔湾一带河涌纵横,乡民举步就是行船,舟行就是生计,“水宫”崇拜的风俗盛行。1977年,荔湾“三宫古庙”被拆毁。
四、玄武崇拜与广州仁威庙
玄武帝君为古神话中的北方太阴之神或水神,与青龙、白虎、朱雀合称为四方之神。因北方是水位,武帝司水,故人们称玄武帝为北帝,又称之为水神。玄武帝君为龟蛇合体形象。《楚辞?远游》洪兴祖补注:“玄武谓龟蛇。位在北方故曰玄。身有鳞甲故曰武。”其法相黑衣、披发、仗剑、踏龟蛇。后道教奉为玄武大帝,地位仅次于三清和玉皇大帝,称玄武为净乐国王太子,且为元始天尊或玉皇大帝的化身。
仁威庙是一座专门供奉道教玄武帝君的神庙,坐落于广州龙津西路(现已拓宽成泮塘路)仁威庙前街,旧泮塘乡内,占地2200平方米,它是当时泮塘恩洲十八乡最古老、最大的庙宇。据道光十五年《续修南海县志》记载:仁威庙始建于宋皇祜四年(1052)。自宋以来,历代乡民皆“率其私钱”重新修葺或重建。明代天启年间、清代乾隆年间和同治年间都进行过大规模的修建。
仁威庙供奉玄武帝君,系仿均州太和山(今湖北武当山)所恭奉之诸城神。泮塘地处水乡,历来以种“荠、莲、菇、茭、菱”五秀而驰名省内,乡民为“感恩邀福于神以不至成灾”,对供奉的神像“奉祀倍诚”。
据前人的调查材料记载,说当地有兄弟2人,兄名字为“仁”,弟名为“威”。有一天,兄弟俩去打鱼,发现一块怪石,拾回来后立为神像,便“生活顺景,得心应手”,后因传闻乡里,参拜者众,到乡里集资修建时便改名“仁威”。
仁威庙平面略呈梯形,坐北朝南,广三路深五进,另有偏东一列平房。前三进建筑,当中为主体建筑,东、西为配殿,第四进为斋堂,第五进为后楼。沿着南北中轴线,依次为头门、正殿、中殿、后殿和后楼,左右为东、西序。庙中的建筑雕饰,集丹青、木刻、砖雕、灰雕等各种艺术于一体,其雕饰物形象生动,栩栩如生,集中了岭南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被誉为“桂殿兰宫”。
每年的农历二月初八是仁威庙诞,在庙会期间,乡里活动丰富多彩,像盛大的宗教节日,人人都会履行参神、进香、唱八音等。
五、龙母崇拜与猎德龙母庙
《中国神话传说》记录:“传说龙母是一位奇女子,其父系广西藤县人氏,姓温,名天瑞。母亲系广东德庆县悦城人氏,姓梁。她平生上去,头发就有一尺长,身材奇伟,脸慈爱。龙母有预知人世祸福的本事,精晓各类医述,常常治病救人,任务为乡里苍生办事。使温女成为龙母是拾卵豢龙一件的事。一天温氏到江边去洗衣服,忽见到水中熠熠发光,走近一看,水中有一巨蛋,使她感应生奇,于是把它抱回家,当宝物一样收藏起来。过了27天后,那只石蛋突然裂开,从中窜出5条如蛇状的蜥蜴,个个很是喜好玩水,温氏象母亲看待本身的孩子似的仔细豢养。到长大它们却是5条惟妙惟肖的小龙。5小龙感于温女的养育之恩,衔鱼贡献温女,还帮助温女与水患、水灾、虫灾和官灾斗争,造福于黎民百姓。于是,温女被当地村民尊称为“龙母”,成为造福苍生,保安然的“神女”。
猎德龙母庙位于广州天河区东南大街,始建时间不详,《猎德村志》记载:庙内有清康熙二十二年(1693)刻的《重建龙母庙碑记》,由此推算此庙距今至少有五六百年历史。此庙二进二廊,硬山顶,呈锅耳封火山墙,龙舟形正脊,灰绿筒瓦,绿色琉璃瓦滴水剪边。封檐板有花鸟浮雕,犀头为花鸟器物砖雕。门前的花岗岩雕刻门联“源溯悦城龙德著、恩流猎水母仪彰”,点出了猎德龙母庙与德庆悦城龙母庙的渊源关系。猎德龙母庙虽小,却浓缩了岭南建筑艺术的精华。从清康熙三十二年(1693)至清光绪五年(1879),短短169年里龙母庙却历经5次重修,可见猎德龙母庙那一时期香火之旺盛,“堪与德庆龙母媲美”。现在的龙母庙两廊仍镶嵌康熙、乾隆、咸丰、光绪各朝重修碑记5方。
-全文完-
▷ 进入净莲飘香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