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人鱼在天堂的《鸳鸯误》剧本创作看孝道和其他
对豫剧谈不上熟悉,换句话说压根儿没有接触过。但前阵子阅读了鱼的《鸳鸯误》便在心底滋生一丝怀念。撇去很纯粹的戏曲评论不讲。单从剧本所折射出的东西,着实令我敬佩。遂对于一部能触动起神经的剧本,留些读后感,便也是对自己的一个交代。
——写在前面
【一】剧本是现实浓缩的一个浮世绘。
《鸳鸯误》一剧,鱼选取了一个比较中规中矩的题材。这和我幼时看过大多琼剧的剧情并无多大差异。故事梗概便是围绕农家女子陈凤英和自小青梅竹马的表哥李秋生展开,其中穿插入纨绔子弟黄仁济的丑角。三人之间因一段“缘”,一段“情”,一段“罪”而将命运联系到了一起。其中衍生的颇多人物。大抵是这部剧本里面的配角,虽谈不上有很多的戏份,但正是这些跑龙套的角色的渲染。让人看到这部剧本内容的多样性和人物性格的鲜活性。
单就陈凤英一角。我更多地将自己的情感对其表达为同情。联系剧情的走向,我有三叹:一叹红颜祸水,其不该貌美如花,就是单纯的和表兄约会都会被人棒打鸳鸯,再者,这拆散之人还并非父母,够不上门面之说,而是半路杀出的程咬金——黄仁济,其中回归于一“色”字,陈凤英的倾城姿色,黄仁济的色胆。官宦之家的纨绔子弟,大抵自此出场,因而个人的命运,便也因这一介入而产生波澜;二叹其信错他人,在整部剧本里面,陈凤英和李秋生有较多的戏份,二人之间的感情,按理说经历过一定风波后会学会珍惜,更加坚固,但二者之间的情分和立场,在经历一段情感的纠葛之后,又引来了一个“利”的选择,从其表哥那句“表妹你残花败柳把命认,表兄我为前途难以周全”一句,一语道破玄机,多少貌美如花的伊人被岁月击败,当时的小情愫在岁月下并没有沉淀过多值得刻骨铭心的情感,从李秋生对其的嫌弃以及自己的一片功利之心,我感叹“日久见人心”,感叹陈凤英当初不该为了救他出狱,赔上一生的幸福,更甚地,其不该抱着一个信念等候李秋生的归来,我在想,当希望触碰到暗礁的那一刹那,陈凤英的心是否在渗血,如果最后的她仍为这么一个负心汉流泪,我觉得大可不必,因为眼泪不该对没有心肠的人流,那样只会增加对方的快感,对于情感遭到背叛的人,唯有活的更好,才能挫伤负心汉的锐气,要相信,天涯何处无芳草,唯有更好地活着,才能更对方心灵一次强烈的撞击;最后一叹,我始终觉得陈凤英因为爱情放弃了太多,最让我鸣不值的便是亲情。就整部剧情来说,陈凤英一角所传递出来的性格便是开始的柔弱,行动处处受限制,到后来因为发现守候的那个人心意已变后而稍有决绝,显示出刚毅的那一面。但其善良的女人形象至始至终是剧本的主线。就亲情上来说,她首先在“女儿”的身份上没有很好地尽到孝道,当然,这因为黄家的限制造成其没有过多的机会和父亲有多少交集是有关系的,困于城府之内,其一心以为,差遣佣人给娘家捎去银两便可将功赎罪,但联系到现实,对于已步暮年的老人来说,再多的金银珠宝乃身外之物,对于即将鹤之西去的父母来说,要想安心地命丧黄泉,能和子女多交流,便死也瞑目,就心理学上考虑,万象由心,心一旦满足,一切便也尘埃落定!
但陈凤英直至父亲辞世都不曾耳闻,实在有违孝道,这其中的酸楚,一来源于自己嫁错郎,二来自己还得背负不孝女的自责,实在是叫人良心难安。如果在一“孝”字上我们可以不细究的话,在“母亲”一角上,陈凤英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也着实让人痛心的同时心生寒意。一个母亲,没有很好地保护好自己的孩子,没有陪孩子度过最青涩的童年,没有教育自己的孩子如何做人,于常人而言,这实在值得鞭笞。故事在这里有个很好地串联,那便是,让陈凤英在“父亲”和“孩子”中选择,一方是已然辞世的父亲,一方是年纪尚幼的孩子,当陈凤英因为回去奔丧而被迫离开孩子后,整个故事便埋下日后母子之间如何相认的伏笔。但就关于抉择这一幕剧,我看到陈凤英还是输在一个“情”字上。因为和自己不爱的黄仁济产下了娇儿黄忠,其也因果断地选择前者而与自己的孩子再无相见的可能。虽孽缘短暂搁浅,孰不知,这母子之情,亦已然斩断。读来让人心生疼痛,虽自己有段不完美的爱情,但孩子终究是无辜的,这种恶性循环的情感累加,以孩子的视角看待母亲,就陈凤英,便也是一桩罪孽,其对孩子的亏欠,是不可以用金钱来衡量的,虽故事末尾写道其和孩子的相认并且生活到了一块,但良心难安,已是一个人此生终究无法抵达的福祉!
剧本折射出现实的东西还不仅限于此。换个角度从李秋生剖析当今社会。剧本里有个情节,陈凤英喊李秋生严惩为非作歹的黄仁济,怎奈李秋生道“官官牵连有担待,藤缠树来树缠藤。”很醒目的一句台词,确是当今官场的一种真实写照。就我们所处的现实社会,常常听到一句话便是“有关系,好办事”,诸如“走后门”之类的话语自然也为数不少,作者巧妙地利用台词的形式折射官场黑暗得一面。当今的贪官污吏自然不在少数,但为何严惩之后仍有春风吹有生之势,实在引人深思!不可否认,官官之间存在严重的包庇现象,这之间的关系,便是“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一样的恶性循环。就单纯地从人之常情出发,李秋生何尝不想手刃与自己存在私怨的黄人济,但还是碍于权势上的一种打压,便也只能一笑泯恩仇。或许,他想到的是如何让自己的权势再往上升,荣华富贵,是否能够保持。综合诸多因素考虑,李秋生最终在功名利禄前妥协,沦为道德的阶下囚。
【二】剧本折射出的教育意义。
《鸳鸯误》在某些方面有很好的教育意义。并且,其的教导意义正是从一些小人物身上下笔,以小见大。
就从黄忠一角来看。认亲情节是必不可缺少的一幕剧。在以往所看的戏曲来看,碍于亲生母亲的过早离开,孩子心目中必不可少的是一种疑虑,甚至是一种嫉恨,在认亲一幕必是爱恨交加的。但作者省略了过多过于大众的描写,在塑造黄忠一角上,是一种善良的写照,并且贴心。在得知陪伴在身边的并非亲生母亲后,黄忠毅然走上了寻母之路。作者着重笔墨让黄忠解读一“孝”字,自此传递出中华关于孝道的美德。
关于黄忠为何在其母陈凤英之后为何还要深陷“孝之道”的阐述,这或者是作者的有意为之,一来填补了陈凤英的“孝”字上面的缺失,二来通过黄忠来表达,让人看到孩子健康成长的心绪,那份能读懂亲情的心意,无时不刻感染着读者。再与其父三击掌绝交后果断地寻母情节。我们看到一种刚性凛烈的男子汉形象。这让我联系到当今社会逐增的离婚问题上,就单亲孩子来说,生性上或多或少有些缺失,但如何理解父母亲的决定,也是得面对的一个课题。或许,再多的埋怨更显得廉价,孩子在幼年时或多或少有所埋怨,但人心都是肉长的,血浓于水的亲情,或许在一碰面间便能冰释前嫌。作者以黄忠一角正确地引领一种孩子的观点:来之不易的亲情更值得好好紧握,与其暗中相互较劲,无可克制地中伤彼此,倒不如坦诚相待,以一颗赤子之心融入亲人的生活。
故事进行到母子相认的一幕并没有完结“孝”字的主题,就剧终那一情节,黄忠仍在诠释“孝”的真谛。这一点在其恳求母亲让其去就救助已死在雪地里的父亲。虽一家人最终没有很好地相聚在一起,但人物传递出来的思想是可取的,至于黄仁济的去世,在观众看来会大快人心,其倒下便宣誓一种恶势力的坍塌。但就亲情上来说,这却是一桩悲剧,因为于他愧对的妻儿,其无偿还,想必黄泉路上的流浪,会让他在渡过忘川时好好忏悔吧!
故事还引领一个主题——忠。这点在青杏和黄福身上得到很好的诠释。一位是默默陪伴在陈凤英身边的婢女,就算陈凤英离开黄家,一无所有时也还忠心耿耿地陪伴左右,直到后来顺理成章地成为陈凤英的儿媳。是一种尽忠之后得到回馈的恩赐。一位是终身为黄家鞠躬尽瘁的管家——黄福,就算最后整个家族没落其也没有抛弃黄仁济各奔前途。相反,二者的忠心耿耿让人看到当今人性缺失的一面。单从黄福身上看,最后在风雪之中得到黄忠解救之后,仍心心念想还在雪地挨饿的主子,那句“我那老爷可还等着我要饭回去呢,这么长时间不知道他又冻又饿怎么样了啊!”读来让人唏嘘,想到之前因为其告知黄忠的身世之谜还被黄家人严惩的场景,而如今家族已经没落,他口中的老爷,他还当成救命恩人来报答和记挂,这份忠心诚可鉴。由此我联系目前而言,想到不少人都是“墙头草,随风倒”的办事原则,不禁哑然失笑。或许,如今的世道已无剧本里的模样,但这世上终究是好人多,而不少人在“利”字当前迷失自己,但终究是生活所迫!而心存忠心地保留心中的一片圣土,无疑是阅读到这么一些温情的文字感触的一大课题!
【三】剧本之外所要考虑的文化。
开篇就谈到这部作品带给我的是一种怀念。豫剧,其属于河南的一种地方戏曲。从鱼精心塑造的每个人物编排的每句唱词。我相信这期间的某些旋律会让她也会想到孩时记忆,起码我是的。整个《鸳鸯误》的编排,有喜有悲,应了晋老师那句“故事构思巧妙,波涛起伏,悬念不断,人物个性鲜明,戏剧情节单纯,语言丰富当行满怀对不幸者的悲悯”。无疑,这是一部成功的剧本。起码在传扬家乡文化上起到了一定的效果。但鉴于同是地方戏曲的琼剧。我更多的是一种怀念。
不得不说,我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特别是在小时候,更是满怀热忱。依稀想起小时候打灯赶夜路去村寨里看一场真人大戏。当时的那股兴奋劲,至今记忆犹新。但后来随着电视的推广,多媒体的进步,这一兴趣渐渐模糊,或者说荡然无存。在某一定程度上,相信在日益繁荣的电视文化的同时,不少人也看到地方戏曲的衰落。在当今地方戏曲的存留问题上,是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其的何去何从,必然是一代人精神文化的抉择。
当然,就我个人而言。地方戏曲亦是一种文化,赞同保留这一文化是自心底所发出的声音。但如何让大众再次接受这一艺术,便关系到戏曲发展的命运。在京剧被誉为“国粹”的今天,单从个人对琼剧的了解,其唱腔和角色的扮演,乃至服装、伴奏都和其他剧种有很大的雷同之处。但为何在别的剧种繁荣发展而这一艺术却逐日黯淡,值得我们深究的便是其所存在的弊端。
依我之见,地方戏曲目前存在的不足根源便是经济。俗话说“戏子也要吃饭”,所以,在当今物质膨胀的时代,经济来源上是值得重视的一个方面。要是没有经济来源,相信无论是花旦或者青衣,主角或者配角,相信都无从谈起。由经济引起的不足不仅仅是从事人员的减少和市场,还有一个关系到剧本的创作,这亦是《鸳鸯误》打动人心的地方,撇开剧本好坏不谈,单单是作者这份用心,足以感动很多为此奉献一生的剧作家,剧本乃戏曲之源,只有写出好的剧本,与时俱进,摒弃那些俗套的旧路,善于创新才能让地方戏曲从根本出站起!另外,坚持戏曲的地域化、民族化和地方化也是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随大流,在去其糟粕的同时,能唤醒一些人的记忆或者承袭新的文化,再借助媒体的传播,其必然会引起一部分对于传统文化的承袭!
弦断琵琶,缘散鸳鸯。随着剧本里面最后的唱和缓缓落下帷幕,所有的一切罪孽,情爱,恩仇都有了归宿。于观众,这是一场剖析人性的纸上戏剧,于作者,我相信这是倾泻一腔心血演绎的悲欢离合。“人生尽,两眼闭,爱恨情仇终了局。”这是剧本最后一行的文字,但我相信,文字是有生命的,它始终会在鱼的心房里潺潺流动,愿鱼同样能用四弦琵琶演绎出不一样的人生!
——后记
链接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84fe88e0100rjw5.html
-全文完-
▷ 进入轩程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