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乡位于定襄县城九公里的神山村。相传很早以前,二郎神担山追赶太阳路经此地,被村中顽童识破真相,慌乱中弃担而逃。结果把一座山留在了牧马河南,现名圣阜山,一座留在了牧马河北,即神山,也称遗山。唐代时遗山上有了寺庙。到宋代这里已成为庙堂林立、香火旺盛、晨钟暮鼓、僧侣众多的佛门圣地。这里寺庙层叠,群式组合,参松翠柏,游人不止。山巅处矗立一座三级肤色魁星塔。远望遗山色彩鲜艳,形体优美,古塔犹如凤凰头上直立的翡翠花。遗山南临牧马河,北望滹沱河,受二水之缭绕,其景美不胜收。由于寺庙雄伟,七月七庙会的兴起,由于这里曾是金代大诗人元好问的读书之地,并以遗山为号,故使遗山古刹早已闻名遐迩,成为定襄八大景之一。历代文人墨客来此观山游览,吟诗作赋者颇多。 近日来我在整理定襄县遗山古寺庙的资料,进一步了解了金元时期的历史史实。被誉为"一代文宗"的元好问,曾在定襄遗山苦读过诗书,由于他十分喜欢遗山,所以以"遗山 " 为号。于是我作为遗山人,不禁对此产生了极为浓厚的探访兴趣。得知距忻州十多里的韩岩村有元好问的墓地和野史亭,于是我很想去看看。 五月19号这天 ,这个愿望终于实现了。
早饭后我和老公从忻州市匡村出发,我们每人骑一辆自行车,沿着事先打听好的路线穿过了大街小巷,穿过了熙熙攘攘的人群,左拐右拐终于到了城南,踏上了去往禹王洞的路线。那是一条直直向南的路,坎坷不平的土路颠簸的真是不舒服,没走多远看到了“秀容中学”等字样,我在回味着,忻州古称秀荣。这就意味着我在奋力前行的地界就是忻州古城。不远处一条河流横面而来,我四下里张望,河道百十米宽,两岸杂草树木成了葱绿的长带,河床坑坑洼洼,分流汩汩。这不就是牧马河吗?显然这段河流比我家乡的牧马河宽多了,那里由于河流改道,河床深了但河面窄了。原来河水弯弯绕行遗山脚下,每当七月份洪水泛滥,威迫到村庄。九十年代动员百姓大战河滩,改道让它避开村庄远远流去。此后,在雨季老百姓再也不用提心吊胆了。看看眼前的牧马河还真有点由衷的感叹,它远离乡村不用受人类的约束,可以自由在的日夜流淌......
不知不觉中我走在了柏油路上。虽说是柏油路,我越走越感到吃力,气都喘不过来哩,看看阳光也不是太热,不知道是什么风,总觉得有点凉意,对面的行人骑车是那么的轻松,这时我才意识到我走的是慢跋坡路。我使劲的蹬开车子腿都酸了,还是走不了多远。看看老公他早已杳无音信了,我眯起双眼仔细搜寻着,只能望到老公的一点点背影。这个死老头子向来是这样,只管自己走。我一边埋怨,一边使劲地蹬着车子,路的两面黄土层越来越厚,一个个深厚的黄土窝显示出了典型的黄土地貌 ,也有的垂直解解理,竖有一个个黄土柱,犹如抬头仰望的巨人。我知道我正艰难的跋涉在二级阶梯上,前面 雾蒙蒙的高山是系舟山,我极力的搜索着禹王洞,但没有一点踪影。路旁的人告诉我离禹王洞还远,前面是“木子村”,三国时貂蝉的故乡。不远就到野史亭。这里的人真好,身在异乡也感到温暖。
不久来到了韩岩村,看到了路旁有一个地方,砖砌围墙内,松柏杨柳掩映,瓦舍屋脊微露,这里就是金元之际著名诗人元好问的墓地和他曾读书的地方——野史亭。老公早已在这里等候我了。我们进去第一眼看到的是元好问的洁白的大理石塑像。那中等的身材仍然发放着时代的光芒。我转目简介:元好问,字裕之,号遗山,祖籍秀容(今忻州)。他生活在金朝后期、元朝前期。在金朝先后做过县令、尚书省左司员外郎等官,金朝灭亡后,他怀念旧朝,拒绝在元朝做官,埋头于著述。我不惜费力长途跋涉拜访的就是这位老人家 。
元好问是金元之际的著名诗人、文学家。据说,他7岁就能做诗,20岁便贯通经传百家。中年时期,遭逢蒙古族对金朝的进攻,生活不定。也正由于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看到了战争带来的土地荒芜、百姓流离的景象,因而写下了许多直接反映当时社会现实的诗篇,被后世誉为可与杜甫相齐并论的现实主义诗人。除诗歌外,他的散文也继承了唐宋古文的遗风,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
金朝灭亡后,元好问回到自己的家乡秀容,埋头于著述之中。他怀念金朝,一心要撰成一部金朝的史书,就在他的祖莹旁建屋而居,取名为“野史亭”。在这“野史亭”里,他先后编撰了《王辰杂编》和《中州集》两部著作,前一部是叙述金朝历史的,后一部则是记述金朝的人物的。两部书撰成后,他也年近古稀。公元1257年,在他68岁时,病逝于此,葬在祖茔。
我们又来到元好问的墓地,东西33米,南北67米。墓地园门上的“元墓”二字,为清代忻州知州汪本直所书。墓葬从北至南,依次排列有元好问曾祖元春、祖父元明善、父元德明、叔父元恪、元好问及其长子元怃、长孙元若祖的坟墓。墓前有享堂三间,内壁嵌有清乾隆五十九年(公元1794年)知州汪本直所作“遗山墓图”、“元遗山先生世系略”。
墓地中的“野史亭”,是民国十三年(公元1924年)根据元好问曾经居住的“野史屋”修筑的。亭高12米,底座2米,匾额“野史亭”三字为徐继畲所书,亭内正壁有元好问画像石刻,左右各录其生前墨迹。亭北建大厅三间,号“春来轩”,壁间嵌有元明清以来名人诗文石刻。大厅两侧各建屋宇4间,可供凭吊者栖止。“野史亭”虽属近代建筑,但设计奇巧,在传统木建结构的基础上,有所创新,雕梁画栋,颇为精致,与整个墓地相配,显得十分合理。 1962年,元好问墓及所属“野史亭”被确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区,经过多年的维修整理,这里绿荫掩映,更显幽静肃穆。我们仰慕遗山先生之风范,追怀他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业绩,这位中国古代的诗人、文学家的英名流芳千古。
游览完毕我们踏上了归程,自行车轮飞快的转动,忻州盆地尽收眼底,那林立的高楼成了亮丽的风景。据记载 元好问回到家乡后 ,他所在过的地方有三处:其一野史亭;其二忻州古城内遗山祠;其三定襄神山村遗山寺。于是进入忻州古城我们又找到了遗山祠,瞻仰元好问史绩,真使人感慨不已。我作为与元遗山穿越时空的同乡人,真想高歌一曲:遗山有功养育了千古才子,才子英明冠世流芳中外是遗山的骄傲。元好问喜欢遗山,我更爱家乡遗山。确实,定襄神山村遗山寺庙建筑独特、风景秀丽、人吉地灵实属藏龙卧虎之地。遗山-----元遗山的名字会紧紧地扎根于世人的心里。
忻州----秀容----元好问的家乡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正向国家级的环保城市迈进,继承先人弘扬古文化它将预示着明天更加美好!
-全文完-
▷ 进入幸福一家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