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绝对正确山野文選

发表于-2011年05月26日 早上9:58评论-0条

在网上看了些美院油画系教授们现场授课的视频,有风景画法,人物画法,素描人体画法等等。但是看完一些视频后,感觉他们所讲解的理论都很地道,但是画却画得很不地道。虽然都是关于如何写生的理论,虽然都是基于写实主义的理论,但他们的写生画作,却无论如何都体现不出他们的理论价值。或许这就是嘴高眼低的结果,眼低会直接导致手低,而手一低,画就容易画死,死气沉沉,毫无生气,更缺乏表现力。

绝对正确的理论焉何诞生不出相对正确的作品是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认真看几遍视频就会发现,在美院教授们的眼里,理论是一回事儿,程式是另一回事儿,授课的时候用理论,画画的时候用程式,因此他们在实际授课的时候,尽管把理论和实践在表面上结合到一起了,但却貌合神离。

我记得以前在艺术学院上写生课时,教授们偶尔现场示范的时候也是如此,他们早就把写实程式背得滚瓜烂熟,却很难现场画出让人怦然心动的画作,尽管他们的写生理论粗略听来似乎无懈可击。

能在大学美术系当教授的人,其基础造型能力自然不属于一般战士的级别,但我发觉他们不论画什么画得都那样,不论是画人物,还是画风景或静物,基本上都是一个程式:人物画都是死板的,风景画都是粗劣的,静物画都是教条的,甚至连构图和色彩都画得很接近,尤其令人忍无可忍的是,所有人物的动作和表情都是图式化的,而且在画肖像时根本画不出后脑勺的厚度。

美院教授们在现场示范授课的时候,看起来都很喜欢强调被描绘对象的轮廓特征,画得像不像成了主要的评画依据,画得好不好则没人提及。按照美院的写实主义教学体系,只要外轮廓特征画得像了,然后就是千篇一律地进行程式化的体积朔造,等他们画完后,构图四平八稳了,外形特征明显了,体积有了,色彩关系有了,画面色调也基本统一了,某些细节也都刻画到位了,但就是严重缺乏绘画艺术所特有的张力,这种张力就是俗称的“表现力”或催人心动的“魅力”,简而言之就是有形无神。尽管不少教授在现场授课时都曾直言是短期写生作业,所以不可能像创作那样深入刻画细节的东西,但我却很不认同这种苍白无力的辩解,因为凡高和莫奈这两位印象派大师就喜欢在现场写生中追求作品的表现力,而我国又恰恰是深受印象派画风所影响的国家。

基于写实主义的现场教学的程式化画法和绝对正确的理论体系之间,究竟有什么不可逾越的鸿沟存在?为什么会出现貌合神离的结果,而大多数学生竟然还感觉不到这种貌合神离?

根本原因在于:绘画艺术的本质原本就是错觉艺术!

强调错觉是所有绘画形式的灵魂,无论何种风格或流派,都是错觉艺术的载体。错觉,不是错误的感觉,而是“主观感受”的代意词。

写生也好,创作也罢,主观感受永远都是第一位的,而描绘则处于第二位。为什么要描绘?是为了强调和表现主观感受,而不是为了画像一个模特或完成一幅风景。

就写实范畴而言,主观感受基本上来自于客观物象的形体和色彩对画者所造成的视觉刺激,这种视觉刺激传导到大脑神经中枢之后往往会演化成某种特定的情绪,当这种特定的情绪需要通过画笔进行整理和表现的时候,就会形成强烈的主观感受,然后主观感受就会决定画面的构图,色彩,造型语言及表现形式,并最终形成富有艺术感染力的绘画作品。绝对正确的写生理论在程式化和图式化的教学模式之下变得面目全非且荒唐透顶,因为大多数画匠都是缺乏感受力的,且根本不懂什么是错觉艺术。 

2011年5月26日

山野居士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山野文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山尖流水点评:

不论何种知识都要活学活用,当然,治学更需要严谨的态度!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绘画艺术的深入挖掘,见地颇深!感谢赐玉,问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