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闲读日记书剑浪子

发表于-2004年09月19日 下午3:53评论-2条

读了黑尔德的一篇文章:“真理之争—哲学的起源与未来”。挺好,德国式的清晰。

他从视域开始,重新观察了(西方)哲学史,这是一种现象学的回顾:

“多数人定位于其中的局部“世界”构成了他们思想和行动的视野,亦即他们的视域(horizonte)”。视域的局部性(个人性)导致了意见之争,而哲学,“从一开始起便是对真理的寻求”,因而需要克服视域的局限。

克服视域局限的方法是建立共同世界:

这同一个世界是存在的,因为局部世界完全是从其他世界中切割下来的;所有视域都各自超出自身而指明着其他的视域,这样,所有这些视域都同属于一个包罗万象的指明联系:这同一个世界。哲学思维的观点便是对于这同一个世界的敞开性,在这个世界之中包含着所有视域。

赫拉克里特就是持这种观点。但智者派,比如普罗塔哥拉,反对共同世界的存在,只承认许多私人的世界,进而建立了以人为本的标准:“人是万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因此黑尔德把智者派称为“哲学的永恒对手”。智者派走向相对主义。普罗塔哥拉的人是具体的、复数的人们,即赫拉克里特所谓“多数人”。

相对主义使真理很难立足,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对等的、对立的、无法克服的意见。真理必须假定某种实事的存在,而真理就是实事的本真的、非遮蔽的状态:

‘真理’……便是指一个实事之存在的非遮蔽状态,指实事本身在相应的显现方式中展示出来。在这个意义上,古代哲学将真理理解为“不遮蔽”(即希腊文中的:alpheia)。

因此就有了“多数人的路”相对主义之路和追求真理的“哲学之路”,巴曼尼德斯坚信哲学之路,他认为:

人具有为一个共同的世界敞开自身的能力:精神(希腊文为:nous)。这个名词与动词noe联系在一起,而noe通常被译作“思维”,但这种思维实际上是指“关注到或觉察到某个东西”。我们的精神(nous)也能够关注到和觉察到在我们各自私人世界的有限视域中非当前的、因而也是非显然的东西。

巴曼尼德斯可以说已经达到了现象学的基本结论:

由于在自然观点中,显现始终局限在我们各自决定性的本己视域上,因而存在始终对我们是隐蔽着的;但存在对我们的精神(nous)则始终是敞开的。每一个存在都包含着作为对存在之自身展示的显现:“思维”。

他说:“关注的观察与存在是一回事”。这是古希腊哲学的基本信念,柏拉图、亚理士多德均坚持这一信念,他们相信实事本身的存在以及它们的显现是不可分割地共属一体的。

相对主义和怀疑主义还不是一回事,普罗塔哥拉否认存在共同的世界,皮隆的怀疑论则对此不作判断,怀疑论对解决意见纷争有一个新的策略:让对立的意见相互平衡,进而中止表态(中立)。中立不是判断,它实际上是一种意愿行为,黑尔德居然在希腊语中找到了搁置的本义:

‘中止’、‘退回’在古希腊语中叫做“搁置”(epochein)。

因此我们发现了三种处理意见之争的策略:哲学的(巴曼尼德斯等)、相对主义的、怀疑论的。哲学的策略承认每一种意见中都有部分真实的因素:

他们认为,没有一个显现方式可以是绝对不真的;因为每一个显现方式都产生于一个视域世界的联系之中,并且它们都同属于同一个世界。在意见之争中,对手的错误永远不可能走得如此之远,以致于每一个实事都对他是完全隐蔽着的。

相对主义同意每一种意见,而怀疑主义不认为任何意见值得争论:

普罗塔哥拉所作的对意见之争的相对主义淡化就在于,每一个主张都被解释为真。与此相反,怀疑论的淡化则在于,每一个主张都不能声称自己是在无敝意义上的真,即一个实事存在在相应显现方式中的自身展示之意义上的真。可以说,不值得进行意见之争,因为任何一个提出主张的人从一开始就不可能在无敝的意义是合理的。

黑尔德在此发现了近代主体主义的起源,它实际上从希腊化时代就开始了:

在前哲学生活中包含着一种自明的信念,每一个显现都是关于某个东西的显现,是一个基础性的实事、一个基质(subjectum)的自身展现,这个基质在我们看来是处在显现“之后”的东西。怀疑论是对自然观点的最外在的哲学反驳;因为它完全否认这个基质(subjectum)对我们的精神来说是可及的;实事的存在是在这个可及性的范围之外发生的。这个存在的遮蔽性将人的精神掷回到它仅仅所能及的区域上去:显示性的区域、显现。故而人的可能仅仅在于,不是在这个区域之外、在这个区域的彼岸,而是在这个区域的此岸,在它自己这里,在显现方式为之而显示的人的本己精神之中去寻找基质(subjectum)。

如此一来,个别人的精神,我的精神,便成为显现方式的基质(subjectum),成为近代意义上的“主体”(subjekt)。

对主体主义来源的分析非常重要,近代西方哲学就起源于笛卡儿的主体主义,这成了它的病根。主体主义导致了一种二元论,如教宗指出的,它把存在和思维分离了。从方法论上,笛卡儿承继了怀疑主义,但他走过了,如胡塞尔批评的,他没有止步于对意见之争的悬搁,而是否定所有存在。这否定犯了一个方法论的错误──它做出了断言(否定的断言):

这种怀疑论的意图就在于,中止任何一个主张,但它仍然以隐蔽的方式含有一个主张,这个主张便是:在实事的显现方式与实事的存在之间隔着一个鸿沟。怀疑论因此而提出了一个关于存在和显现之关系的主张,尽管怀疑论禁止任何主张。

现象学彻底贯彻了怀疑论的方法,它开始于对怀疑论自身的克服(应验了黑格尔的说法:“一个完全彻底的怀疑论将会自己扬弃自身”):

现象学放弃对显现与存在的关系作任何表态,从而完成了怀疑论的自身克服;因为这种放弃意味着,它与怀疑论相反,不把显示者──显现方式──与存在分离开来。

因此,它开辟了哲学的“第三条道路”:

哲学的第一条道路是建立在巴曼尼德斯存在与真理之共属性基础上的早期古代希腊思维。哲学的第二条道路是随笛卡尔将意识提升为基质而开始的近代主体主义。现象学是具体实践第三条道路的尝试。……

现象学其所以获得在哲学史上的位置,乃是因为它在前希腊化思想与希腊化思想的分水岭上做了回转,并且对这两条道路所作出的思维决定进行了明确的悬搁;现象学对此问题不做表态,这个问题便是:存在与显现之间的关系究竟是巴曼尼德斯的共属性,还是皮隆的怀疑论鸿沟。

如果说哲学的宗旨是克服意见之争,那么,它必须直面显现的结构。自然主义预设了一个显现的结构:“实事在显现方式中的显现”,现象学看出了它的幼稚,因此避免对实事在显现方式中的显现表态,它采取悬搁的立场,以此克服意见之争。现象学的策略是避免做总体的表态,但描述实事和它的显现方式之间的具体关系。这个方法很有意思。

对实事和显现的具体关系的研究就是视域分析,视域分析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具体地回答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样的显现方式通过什么样的视域而得到开启”。意见之争源于视域的不同,因此,克服意见之争就需要指明私人视域与普全视域之间的联系,即许多世界与这同一世界的关系。

但世界是普全视域吗?是不是存在这样一种可能性:对人而言,它部分是显现的,部分是遮蔽的?很难否定这种可能性。对这个问题,合乎逻辑的反应应该是“彻底的悬搁”。悬搁实际上是承认某种限度,这倒是是一种明智的谦逊。对人(主体)来说,遮蔽的世界就是一个明确界限,我们无法肯定,亦无法否定,因而无法言说。

它是一个奥秘。

本文已被编辑[烟雨琳静]于2004-12-16 22:01:30修改过 

本文已被编辑[烟雨琳静]于2005-1-23 22:30:51修改过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书剑浪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七月友小虎点评:

很不错的文章呀

望风的鸟点评:

哇哇.让鸟儿知道了很多世界观点哦.

轻轻走来点评:

哼!
教条主义文章:)

文章评论共[2]个
心情菩提-评论

觉得就是你!~

  【白水黑糖 回复】:你是说我吗? [2004-9-20 12:21:38]at:2004年09月20日 凌晨1:07

影子V男爵-评论

哲学 存在就是永恒
伟大的思想 因为它有争议at:2004年09月23日 上午1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