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金句:绝大多数人都害怕或排斥就事论事,只肯执守自己认定的“事实”。就事论事让他们觉得对方刻薄、较真、偏激或好斗,而事实却是他们主动将就事论事引向人身攻击,因为就事论事的纯然、鲜明和直接消解了他们长年累月小心翼翼建构的狭隘自我,不得不马上启动防御系统——尽一切可能指责对方不温和不领情。
这段时间被一些事情困顿住了,自己也在反省寻找被困顿的原因,今日看星座忠告中的一段话和大庆鸿儒的《攒钱不如教人》一文时,我突然间找到了困顿原因所在。对一些事情的理解、看法和做法上的不尽相同,就事论事让我与友人有了小小争执。育儿教子,我们从贫苦中过来的七零后是不是要担当所有的苦,以补偿孩子无尽的甜来安慰自己什么?我们的孩子好逸恶劳之根本原因所在是孩子与生俱来的,还是我们这些做父母间接性或是直接性的过度“关怀”所致?五花八门的答案和理由成正比,争论到最后一句不咸不淡的“你养了一个好儿子”顿时让我无语……
孩子的成长大环境与学校、社会分不开,但是家庭教育才是人才成长的源头。社会的确在进步发展,但是我们做家长普遍的重智轻德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多数孩子养成以自我为中心,只懂得索取,不知道给予。现在大多数孩子都很少帮父母做家务,不懂得关心体谅家长,对长辈没有礼貌,不觉得父母挣钱辛苦、也不懂文明礼让、也很少帮助别人,好像众人对他(她)的好和付出是应该的……
一个学习成绩虽然优秀,但是生活不能自理,一步都离不开父母的孩子是有瑕疵的。如果我们想培养最高层次的人才,就要遵循一个基本道理,那就是“自食其力,遵纪守法就是成才”。苏菁说过“现代社会中,大人和孩子缺乏的并不是掌握某种知识、技术的能力,而是一种创造的热忱以及怀有一颗抗拒焦虑、丰富、高贵、安详的心灵,融合了尊重、合作、体贴与关怀这些优秀的生命品质。”实际上家庭教育的突破口要从母亲身上去寻找突破,做母亲的一心扑在孩子的分数上,却忽略了对孩子的道德素质教育。一身扑在孩子的生活管理上,除了吃饭不让喂,连牙膏都要挤好,一切全包的做法,却无形中是孩子好逸恶劳、安逸享受的源头。我们做母亲并不见非要拥有多大学识,即便是一个平凡普通的母亲,只要让我们后天养成的行为习惯和品德,积极乐观向上,勇于拼搏奋斗的人生价值观能潜移默化给正在成长的孩子,那么我相信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也会迎刃而解。我们做母亲的不仅是在外表上装扮自己,更重要的是在心灵上不断的充实自己、挖掘自己、完善自己,只有我们的心性(行为习惯和品德)成长起来,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稳固、互相支持的家庭,而我们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是需要体验和感悟的,只有在和谐的家庭中,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并感受尊重、体贴、合作与关怀这些优秀的品质,只有感受体验这些品质,才能具备这些品质。
现在普遍性的家庭教育焦虑症就是“一切以学习为中心,学习不好,就一切无从谈起”,这种现象都成了诟病。一个高智商低智能的人才能算是人才吗?我们做家长的是不是还要千里路上去服侍、照顾他们(她们)的生活起居?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是我们做父母最大的败笔,尤其是做母亲的,我们会沦落为“终身保姆”。
也许会有人说“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最重要,殊不知,社会是由一个个家庭,一个个人构成的,社会教育的不健全其根源也还是还源于一个个不合格的人,要想完善社会教育最终还得加强家庭教育。爱心和孝心也是一种延续,孩子学会有孝心和爱心并不是受任何人的命令,而是平常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结果。孩子置身于一种和睦、融洽的氛围中耳熏目染,也会养成尊老爱幼的品行,他们(她们)会仿效长辈,既接受爱又善于给予爱。
生活中很多琐碎的事情,看起来微不足道,却对孩子的成长教育产生很重要的作用,就我个人而言没有太高的学历。但是我想,在育儿过程中,自己只要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素养,接受更新的家教观念,正确引导、鼓励培养孩子做人做事,成长、成材,只有不断提高自我,才能言谈育儿,因为教育者要先受教育。
-全文完-
▷ 进入月上贺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