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将四十多年前初来上海时的见闻点滴,经过粗线条梳理后的几个小故事记下, 以对往事的永久回忆……
刚走出火车站,就见无数个“新鲜”、“新奇”一股脑地扑入眼帘——街市人流,“疯狂”潮涌,车水马龙, 目不暇接;高楼肩挨着肩地拥挤,仿佛座座“城墙”使得视野“一叶障目”,而深陷茫然。懵懂之时,巧遇东北两位老乡,搭话亲热,不谋而和,径直来到里弄小店下榻。
次日一大早,三个人便忙着去逛“大上海”。.那时这里还没有旅游车、出租车,从哪儿逛起呢?无奈,买张市区交通图吧!按图所指,或乘公交,或靠脚底板,找名胜去!
来前得知上海南京路最热闹最繁华,就决定先逛南京路吧!来到南京路,赫!临街商铺一家挨一家地望也望不到尽头;二十多层的“国际饭店”高耸入云,须仰视才能窥其全貌。多多的新奇之景, 急催我举起老式方箱“120”双镜头相机。但尽管怎样后退也装不进大厦全景,只能远退对面人民公园一隅,才勉强留下珍贵的来沪第一照,。
外滩,乃南京路口之“经典”。若不身临其境,熟能见其“庐山真面目”?原来外滩一边紧靠黄浦江,一边临江高楼鳞次栉比;听,黄浦江依旧的涛声、轮船汽笛的轰鸣;回望马路上汽车穿梭如流,行人接踵擦肩;眺望宽阔的浦江波涛,百舸争流,心潮澎湃!
当我融入外滩人流, 感觉只身如此渺小,人仿佛被夹在江水与高楼之间,甚有压抑之感!
在南京路口的一幢中式建筑——专门接待外国游客的“和平饭店”门前,一辆坐有二十几位西方旅游者的大巴,刚刚停下,立刻招来许多的路人围观看外国人;车里老外也纷纷抢着朝外拍照,有的还将头探出窗外与路人握手。见此东西方人和谐与互动,激动得我再次举起相机“咔嚓”留下这一瞬间的永恒,那是凝固的历史,那是永恒的纪念!
漫步于黄浦江岸边古老的花岗岩平铺的路面,迎面朝我们走来几位时尚年轻美貌的卖花姑娘。她们见满面红光的“东北大汉”(上海人称东北人)就急忙上前施礼以问:“买花吧,江南的花,好看极了! 买回去,家人一定喜欢的!”由于北方人的心肠太软太热,又看在卖花姑娘热情的面儿上,怎好躲闪?索性买上一枝也好, 即使“上了当”,心里也觉得很坦然很开心!
在南京路全国最大的“上海第一百货商店”,那里挑选“的确凉”(衬衫)的多为北方客,他们都想多买几件带回去,或给家人,或送朋友,好“兜兜风”。因为当时北方是见不到“的确凉”的。
我们还来到位于上海望志路中共一大会址——中国共[chan*]党诞生地。那里沿街并排两幢两层砖木结构建筑,坐北朝南。馆内展出中国共[chan*]党创建时期文献资料,从中让我们读懂了中国共[chan*]党建党初期的艰辛与坎坷。
按迹寻踪我们还来到电影“战上海”中,当年国民党敌首刘义最后坚守的上海国民党巢穴“东亚饭店”。见那里虽已“雕栏玉砌仍如在,只是朱颜改”,但却记录着一代“枭雄”的败绩,和一代“王朝”的覆灭。
逛过大街,逛里弄,看见那里小手工艺作坊多得很:比如畅销全国的“抠耳勺”、“钥匙链儿”、闻名遐迩的“双箭牌”指甲刀……都产自这里。这是上海人的另一条生财之道——大钱要赚,小钱也不丢!
逛上海不必担心一日三餐之无着。无论走到哪儿,想吃什么风味儿,不仅应有尽有,还包你满意!
上海人早餐多半都吃在外;如大姑娘街上手持“饭团”(米饭掺调料做的圆球)边走边吃,或边吃边哼小曲的“浪漫”司空见惯,令北方人感到奇怪!沿街饺子馆掌门人的女老板,她们眼睛总是始终死盯着北方人,吆喝着:“吃饺子,里面请”,因为上海人早间是很少光顾里边的;沿街叫卖的美食多得眼花缭乱,什么新出锅的“水煎包”热气腾腾油香扑鼻;大碗面条的碗口上摞着一大片肥瘦相间带皮的猪肉帽, 抢眼得叫人垂涎,它让人吃的心里平衡,吃得满意而归。
驻足于苏州河“外白渡桥”之上,望远水中往来船只甚有搁浅之时,见一伙儿壮汉——裸背受雇于船主的纤夫,肩上搭着长长的绳索,赤脚躬身步履沉重地,在岸边踏着泥泞托拉着货船,低声吟着:哼育……哼育……的劳动号子艰难行进;还见主妇们蹲在甲板上手中紧握竹劈硬板刷,不断用力地舀起河水“呱呱……呱呱……”地涮马桶,可下游竟有人家在不洁的河水中淘米、洗菜,甚是难堪!我深思——苏州河的流水,何时才能清澈见底?
当返程的列车缓缓驶离上海时,那留在记忆中灯火辉煌外滩的美好之夜;那黄浦江上宜人的旖旎风光……都随着列车汽笛的长鸣,飘向——很远……很远……
此时,我不尽下意识的向窗外频频挥手——向古老而又现代的大上海依惜别地,轻轻地说:大上海,再见吧……
-全文完-
▷ 进入张宁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