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物极必反鲁公青夫

发表于-2011年05月21日 下午4:47评论-0条

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这是《三国演义》第一回开头篇的一句话,这句话虽然说的是天下形势,分裂久了必然走向统一,统一时间长了,社会矛盾、阶级矛盾、民族矛盾,各种政治矛盾都会尖锐,以至于不可调和,又走向分裂。“物极必反”是一种自然规律,存在于各中自然现象和事物中,事物因为内部对立统一的矛盾运动,逐渐由量变引起质变,发展到极端,在一定条件下就会走向反面,于是有了“物极必反”之说。自然规律如此,社会现象如此,日常生活也如此,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三国演义》被称为“天下第一才子之书”,在开头点出了“物极必反”事物发展规律,通篇文章也都贯穿在这种辩证关系中。不仅仅是《三国演义》,凡是名著都为此留下名言警句,也很容易找到相应事例加以证明,像《史记》、《红楼梦》等,都充满辩证关系,有关民谚就更是耳熟能详,俯拾皆是。

《红楼梦》这部古典文学巨著,堪称是中国封建王朝盛极必衰的历史。曹雪芹用秦可卿托梦给凤姐的形式,把这种恒古不变的辩证关系展现出来。《红楼梦》第十三回:“凤姐方觉星眼微朦,恍惚只见秦氏从外走了进来,含笑说道:‘婶子好睡!我今日回去,你也不送我一程。因娘儿们素日相好,我舍不得婶婶,故来别你一别。还有一件心愿未了,非告诉婶子,别人未必中用。’凤姐听了,恍惚问道:‘有何心愿?你只管托我就是了。’秦氏道:‘婶婶,你是个脂粉队里的英雄,连那些束带顶冠的男子也不能过你,你如何连两句俗语也不晓得:常言‘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又道是登高必跌重。如今我们家赫赫扬扬,已将百载,一日倘或乐极悲生,若应了那句‘树倒猢狲散’的俗语,岂不虚称了一世的诗书旧族了!凤姐听了此话,心胸大快,十分敬畏。忙问道:这话虑得极是,但有何法可以永保无虞?秦氏冷笑道:‘婶子好痴也!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岂人力能可保常的。但如今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亦可谓常保永全了。’”这就点出了“月满则亏,水满则溢”、“否极泰来,荣辱自古周而复始”并且“岂人力能可保常的”。

司马迁的《史记》里,更是多处描写物极必反这种道理,《史记?田叔列传》中下笔不凡:“夫月满则亏,物盛则衰,天地之常也。”认为物极必反是一个普遍适用的自然规律,这个规律在人的一生中极其常见,这个规律体现在“位极人臣”者身上非常明显。当你的功劳、地位、权势都到了顶点,按照“物极必反”的规律就会走向反面,如果不能好好把握,身败名裂在所难免。《史记?李斯列传》:“斯长男由为三川守,诸男皆尚秦公主,女悉嫁秦诸公子。三川守李由告归咸阳,李斯置酒于家,百官长皆前为寿,门廷车骑以千数。李斯喟然而叹曰:‘嗟乎!吾闻之荀卿曰‘物禁大盛’。夫斯乃上蔡布衣,闾巷之黔首,上不知其骛下,遂擢至此。当今人臣之位无居臣上者,可谓富贵极矣。物极则衰,吾未知所税驾也!”这是说,李斯的长子李由担任三川郡守,儿子们娶的是秦国的公主,女儿们嫁的都是秦国的皇族子弟。三川郡守李由请假回咸阳时,李斯在家中设下酒宴,文武百官都前去给李斯敬酒祝贺。门前的车马数以千计。李斯慨然长叹道:“唉呀!我听荀卿说过‘事情不要搞得过了头’。我李斯原是上蔡的平民,街巷里的百姓,皇帝不了解我才能低下,才把我提拔到这样高的地位。现如今做臣子的没有人比我职位更高,可以说是富贵荣华到了极点。然而事物发展的极点就要开始衰落,我还不知道归宿在何方啊!”

古时,将相们的地位、权势达到顶点,潜伏的危险也就随着而来,这就应了《老子》:“福兮祸所伏”这句话。今为座上客,明为阶下囚,往往一夜之间,这些将相脑袋就搬家了,李斯后来就是被赵高陷害,被秦二世处腰斩灭族,李斯就验证了“物极必反”的规律。隋文帝的仆射高熲(音jiong;相当于宰相),他母亲就是一位明白人,告诫他“小心脑袋”。《资治通鉴》记载:“熲初为仆射,其母戒之曰:‘汝富贵已极,但有一斫头耳,尔其慎之!’”这是说你的富贵已经到到顶点,再得到的就是砍头了,小心点吧!古语还有这样一句:“大功不赏”。这句话是非常有道理的,试想,你的功劳比天大,没有你的战功,这个朝廷都可能不存在,但皇帝老儿不可能把江山和你平分,你的功劳大到没法奖赏,当你的权势威胁到皇权,或对皇权没用处了,也就是你脑袋搬家的时候到了。像越国的文种,汉朝的韩信,都是这种情况,这就是韩信被擒时说的“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

但也有一些将相预感到这种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了灭顶之灾,其中汉朝的萧何,就避免了悲剧的发生。《史记?萧相国世家》记载:“汉十二年秋,黥布反,上自将击之,数使使问相国何为。相国为上在军,乃拊循勉力百姓,悉以所有佐军,如陈豨时。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这段记载的意思是:汉十二年(前195)的秋天,黥布反叛,高祖亲自率军征讨他,多次派人来询问萧相国在做什么。萧相国因为皇上在军中,就在后方安抚勉励百姓,把自己的家财全都捐助军队,和讨伐陈豨时一样。有一个门客劝告萧相国说:‘您灭族的日子不远了。您位居相国,功劳数第一,还能够再加功吗?您当初进入关中就深得民心,至今十多年了,民众都亲附您,您还是那么勤勉地做事,与百姓关系和谐,受到爱戴。皇上之所以屡次询问您的情况,是害怕您震撼关中。如今您何不多买田地,采取低价、赊借等手段来败坏自己的声誉?这样,皇上的心才会安定。’于是萧相国听从了他的计谋,高祖才非常高兴。萧何及时听取了门客的意见,自泼污水,解除了刘邦的疑心,从而保住了自己不被灭族的危险,从这点看,萧何比李斯要精明的多,李斯要是能做到“急流勇退”大约也不至于被灭族。

历史上像萧何一样采取自保手段的例子还有很多。像秦始皇的大将王翦,在出征前向秦始皇要求很多土地、房产、和池塘,秦始皇答应了这些要求,在出征的路上又三番五次派人向秦始皇要这些东西,有人说王翦,你这样太过分了吧,王翦却说:“不然。夫秦王怚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於我,我不多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意思是:“这么说不对。秦王性情粗暴对人多疑。现在大王把全国的兵力特地委托给我,我不用多多请求赏赐田宅给子孙们置份家产来表示自己对秦王的忠诚,反而让秦王平白无故地怀疑我吗?”被帝王怀疑是很危险的,由此看,贪官和仗势欺人的权贵,都有苦衷,他们或是为了自保,只是我们不知其中内情。对于权贵们来说,贪一点钱,迷恋一点美色,这都是小节,不是路线问题,你只要忠于皇权,就会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帝王觉得安全,明知你贪一点,也不会追究,甚至于像刘邦一样“乃大悦”。

从以上历史人物的做法看,你能自泼污水,或表现出是一位没野心,只知道要钱要物,并忠于皇权,这些帝王就会放心。当然他们有的违心或故意这样做,西汉吕后时的宰相陈平,为自保就采取不问政事,“日饮醇酒,戏妇女。”而吕后的反应是:“私独喜”,意思是暗自高兴。这样做当然都是策略,所以萧何陈平都成为一代名相。但历代很多“位极人臣”权臣,都不能很好的保护自己。史料说岳飞是一个不爱财,不喜美色的将领,这种将领帝王是不放心的,你没有缺点,没有嗜好,手握兵权;帝王没有把柄,就不好控制你。而你又是“铮铮铁骨”;财色都不能打动你,帝王没有办法使你满足,来笼络住你;你的下场就是砍头,这就有了“风波亭”。岳飞被杀,也许这不是主要原因,但却是重要原因。

中国古代许多政治家、思想家、史学家、文学家很早就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而且作过非常精辟的概括和论述,以至于有些名人言论在民间广为流传,久经锤炼,成为至理名言。像乐极生悲;喜极而泣,任何事情都是这样,达到顶点,就走向反面。现代人讲究平衡,你如果不要让事物发展到极点,得有另一个制衡点,这样事情就会大不一样,如果韩信不在垓下一战消灭项羽,由于有项羽这一制衡点,那么刘邦断然不敢对韩信下手,有对手往往还是好事,可惜韩信没搞明白。

《吕氏春秋》总结了三句话:“全则必缺,极则必反,盈则必亏。”看来无论高官、平民,处事、处世都得懂得“物极必反”的道理,才能明明白白做人,平平安安做人。

2011-5-6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鲁公青夫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理野推荐:理野
☆ 编辑点评 ☆
理野点评:

以名著开篇为说明,物极必反,引据有力,观点分明。笔锋到处,令人顿悟。欣赏,问好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