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集谈到因孩子生病住院,她终因请假不准而辞职不干。奔跑的火车为她最后一次效劳,将她托运到孩子身边,作别远方熬煎、不竭的牵挂和思念。
铁轨是有方向的,而火车没有,它总是沿着铁轨指引的方向一路飞奔,将每一位旅者送达心拟的目的地。
当她每一次站在售票的窗口,等待电脑为她选定一张登上某一列火车的票,或前排或后排、或靠窗或过道,或二人座或三人座都无可预料。火车票总是提前一天被捏在自己的手中,心儿总是比她着急迅捷,先一步脱离身体的束缚,向远方飘去,留她独自在原地收拾烦乱、整理行装。也许在她坐上那列火车的当口,心儿早已在灯火澜姗、树影婆娑的闹市徜徉,街头徘徊了。
七年之久的奔波,几多时日的离愁和颠簸?又有几多不舍和清泪的滴落?每一年每一次的来回往返,坐的都不是同一列车同一车厢同一座次,迎面或擦肩的都是不可预知的陌生面孔。当火车停留在某一站台,以奔跑的姿态静止着。它静止地等待着,等待着来自四面八方的旅客鱼贯而入将其填满。
车上的人行动不一,表情各异,或沉默、或发呆、或闭目、或坐着、或站着、或走动、或叫嚷、或喧哗、或低语、或品茶、或看报、或聊天、或打扑克牌、或看着窗外,或兴奋、或忧戚、或悲喜...在这一场盛大的喧嚣之中,当旅客匆忙中陆续将车厢填满,时间到点,火车浑身一颤,似与铁轨疏通灵感,发出一声长长的嘶鸣,在与铁轨的振荡声中,象一支离弦之箭,带着冰冷、潮湿的雾气飞驰而去。
每一次的远行,她都恍若一个影子填进车厢,心儿一半留在了身后,另一半飘向遥远的未知。这种未知与每一次同行的人相契,都是不可预知的。一个失心的人当然是不善与人交谈,想来,来自五湖四海的人,能在同一时间同一地点同一列车同一车厢同行,已是几世修来的缘份,而情感却始终无法挣脱身体的疆域,面对陌生宁肯抱以一抹轻抿。
夜晚奔跑的火车象一把青森的长剑,穿透夜的肺腑,使一切都在振荡,火车在振荡、车上的人在振荡、将一个憩者的安适与舒服随意拼合又强行分离,一个醒者的劳顿和疲惫,摇曳得更加剧烈,台面上的水杯在振荡、垂直的窗帘在振荡、交谈声、鼾声和杂碎声在振荡、梦也在振荡、整个夜都在振荡...
不知道那些居住在铁轨两旁,那些放射幽光的窗口,里面的人们在这样的振荡声中,被迫接受过多少的到来和离去?是否在他们的梦里,都不会轻易地被那些真实的离别所击伤。而一个醒者,在这火车由远而近的振荡声中,在对身后的回味和对身前的遐思中,突如其来地、没有缘由地、不由自主地大放悲声。又在火车由近而远的振荡声中,抬起衣袖或拿出手纸麻利地揩干泪痕。
她来回奔波往返,从不选择黑暗的夜间到站,以免因无人接应,迷失方向而徒留一袖忧怨、徒增一怀伤感,她总是选择精光的白日到达终点站。
黎明之际,她提着鼓胀的行囊,怀着兴奋的心情步出站台,她终于踏上家乡久违的土地,闻着泥土的芬芳和着青草味熟悉的气息,舒展了紧锁眉,疲惫纠结的心卸下凝重,稍感释然和轻松。
回到老家孩子痊愈出院后,母子俩在娘家呆了半载,即使是亲生父母,一个实际意义上出嫁了的女儿,怎好意思一直赖在那里?孩子也到了上学的年龄,这些年身在千里之外,对孩子的照顾和关爱都不能亲力亲为,她觉得实在亏欠他太多。为了让孩子享受到比乡镇学校更好的优美环境和教学设备,接受更完善的启蒙教育。于是,已不再是孩子的她,只好带着自己的孩子,彻底挣脱父母苍老凋残的羽翼,远离父母稀疏零落的庇荫,将他们的未来之家,从乡下挪移到城里,过起了母子相依的幸福生活。
家由一室一厅、一厨一卫和几样大件家什组合而成,虽然简陋而狭小,仅供母子容身,毕竟是属于自己和孩子一起生活的家呵,这安身立命之所,感觉是那么亲和温馨。将那方寸之间,拾掇成自己喜欢的风格,打理得清清爽爽、干干净净、整整洁洁,舒适、典雅而大气。看着舒心,母子俩住得也怡然算得,开心无限。
九月开学的那一天,早早地起了床,推开窗户,迎进晨起的第一缕阳光,一朵来自心底的微笑在唇角绽放,心儿也开始雀跃、哼哼唧唧的小曲儿自唇瓣逸出,伴着厨房里那些锅碗瓢盆的交响,在晨风中弥漫飞扬。在精神饱满、心花怒放的景致里,麻利地洗濑完毕,做好早餐,象一只小鸟,欢快地呼唤熟睡中的宝贝,愉悦地陪着他吃过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便拉着背着小书包,一蹦一跳的小家伙,母子俩便兴致勃勃地向学校的方向走去。
入学初始,每一位无论胆大还是胆小的孩子都是这般,只要一面对老师或一大群孩子那一张张陌生的脸,总是会认生怯场、惊慌失措地吓破了胆。眼看着亲人们即将转身离去的身影,往往一个孩子的哭声,就会牵扯一片。不信,且将目光投掷在那些学前的幼稚园,这类令人讶异而无不动容的画面,已是司空见惯。那些可爱的、宝贝的精灵们,都是亲人们的掌上珠、心尖肉,看着他们哭得竭情伤心的样子,你就会于心难忍、疼爱有加。大人和孩子更难舍难分,抱在一起、拥作一团、啜泣一遍...好似生离死别一般。幸亏老师们适逢此时,都会有办法和解密的钥匙。恰似天生就对孩子赋有一份亲和力和忍耐力,职业赋予了一份神圣感和使命感,总是不厌其烦地一次次面对拽着亲人衣衫,不肯松手的孩子,连哄带骗地一次次将他们留在了教室里面,留在了自己身边,而最终养成了一种良性的好习惯。那些疼爱孩子的亲人们呵,总会将头伸到窗口,视线恰到好处,够及探寻孩子的状况,看是否平静无波、安然无恙才悠然转身,不然怎会安心?
自从孩子上学的那一天起,她便做起了孩子的全职保姆,不再象以前那样,象个陀螺,南来北往的不停转动。有幸当了儿子的保姆以后,紧绷的神经也松驰了下来,心也宽阔敞亮了很多,生活得更充实、更多义。自己也多了些闲时,或健身、或沉思、或静坐、或睡觉、或发呆、或品茶、或看书、或跟踪电视连续剧等等,做一些自己喜欢的事情,过自己喜欢的生活。
每日早餐后,便迎着朝阳,踏着晨露,将孩子送至学校。再慢悠悠地四处停停走走,走走停停,顺便观光赏景。逛逛街再顺道去菜市场,专门挑拣孩子喜欢吃的蔬菜、食物、水果。待回家再做做家务,累了就休息,什么也不用想,什么也不用做。等到中午放学,再将孩子接回家做中饭,饭后稍作休息,再送至学校。下午相对更没那么忙了,可以悠闲自在一些。夕阳西下,放学时间到点,再去接孩子,母子俩迎着晚霞,踩着满地金灿灿的夕阳归家。
逢节假日,她便带着孩子偶尔回回娘家,或投入大自然,或登山、或郊游、或去游乐园、或在河边,沐着阳光,戏水划船...在这样接接送送、洗洗涮涮、一日三餐、吃喝玩乐中,日复一日,周而复始地围着孩子转也乐此不疲,喜不自胜,幸福感溢满全身。她就在这样平淡的日常生活中,过着一个女人最普通平凡的生活,品味着生活的真滋味,更深层次地探寻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中享受人生之极乐,这难道不正是所有人都梦寐的人间天伦?
之前为了承担抚育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劳碌奔波了好几年。如今为了让孩子更好的上学,接受更好的教育,学到更多的知识,望子成龙是每一位父母的终极心愿,而又不得不放弃远在千里之外的工作,停歇了只身前往的身影,滞留了奔波远行的脚步。人都这样,一旦停下来就滋生了惰性,产生了依赖。等她真正停下来的时候,不再朝九晚五地上下班,为了占用自己的时间,挤压自己的精力去加深思念的痕迹,填充心灵孤寂的空缺和落寞,才感觉到是真的有些累了,曾经的心分成了几瓣,碎成了几片已无从细数,也难以细述。索性一不做二不休,再享受几年与儿相处相依相守的,当下安逸舒适的生活。至于自己到底想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等孩子大了些再规划自己的人生。
想虽这样想,一个有责任感的女人,在静享母子团聚、相守的欢欣快乐的同时,没有近忧,却有远虑,面对坐吃山空的境况怎会没有危机感,又怎能淡定、泰然与心安?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加班加点忘我地工作了几年,待遇颇丰,虽小有积蓄,但提升眼界,放眼未来,本着要送孩子上小学、中学、大学或出国留学,攀爬这一层层知识阶梯,需要金钱做铺垫,还有好大的缺口。更何况孩子还要面临就业、再为他购房、买车、还有存折上的数额,只不过九牛一毛,还不是囊中羞涩,离理想还差好遥远好遥远的一节。就中国式的传统教育理念,每一位父母,恨不能凭自己吃苦耐劳的一生,换取孩子健健康康、荣华富贵的一生。在这样的纠结里,似水流年的日子,翻过一天又一天,走过一月又一月,度过一年又一年...
-全文完-
▷ 进入一池青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