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才将电影“约瑟夫三部曲”看完了。
这是有土耳其鬼才导演之称的森米卡潘诺古的作品,分别以《卵》(yumurta)、《奶》(sut)、《蜜》(bal)命名的三部影片,因以主人公约瑟夫的成长经历为题材,被人称为“约瑟夫三部曲”。森米卡潘诺古凭借这三部影片先后惊艳戛纳、威尼斯、柏林三大影展,并因《蜜》获得去年柏林影展的金熊奖最佳影片。
说是“约瑟夫三部曲”,可导演并没有按照约瑟夫成长的过程来讲述他的故事,而是采用了倒叙的方法,在第一部《卵》中讲述的是成年的诗人约瑟夫经历丧母之痛后的情感经历;而第二部《奶》讲述了约瑟夫怎样历尽波折和生活之苦,走上诗人的生涯;第三部《蜜》则是幼年约瑟夫突然口吃和父亲因寻找蜂巢而意外丧生的故事。三个电影以时光倒流的方式一点一点向我们讲述了诗人约瑟夫的成长之路。
个人认为,三部影片中,《卵》已经形成了导演自己的风格,但因为导演可能早已预想好的“三部曲”整体构思以及电影叙事手法上的原因,在故事的交代和情节的设置上,给我们留下了很多的空白,以至在观看的时候,会因为不明就里而略感沉闷、拖沓,有的时候甚至有些摸不着头脑;《奶》和《蜜》这两部影片,导演的风格和特色更加鲜明了,这两部影片可以为第一部影片的很多空白做一些注解,不仅是第一部影片的延续和更深入的诠释,任何一部单独观赏起来都不失为一部独立的、相当不错的影片。在我看来,三部故事情节连贯、风格统一的影片中,电影《蜜》因为饰演幼年约瑟夫的小演员出色的表演,则显得更为出彩!
这三部影片最大的特点是,影片集中展示了导演森米卡潘诺古作为一名镜头语言大师,驾驭和掌控电影镜头的出色的能力。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影评人巴赞在对电影中蒙太奇手法应用问题上就发表了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基础建立在“电影的照相本性”上,他认为一切艺术都是以人的参与为基础的,唯独照相有不让人介入的特权,电影的本性就是来自照相本性,其艺术感染力来自同一源泉:对真实的揭示。巴赞说,“唯有这冷眼旁观的镜头能还世界以纯真的原貌”,“清除我们的感觉蒙在客体上的精神锈斑”。他认为,电影导演的首要职责是尊重他所描绘的物质和事件,而不是表达他对它们的看法。“现实主义”要求我们抛开我们赋予世界的含义,以便恢复世界的本意。他由此推论出他的理论的另一个基本点:蒙太奇应被禁用。因为蒙太奇的叙述方式隐含着把意见强加于观众的危险,电影往往强迫观众接受某种意识形态,而电影本性是反对这种作法的。
森米卡潘诺古在“镜头真实反映真实生活”这一点上,可以说做到了极致。他喜欢用一个大景深的静止镜头,在一个静止的画面上,或将几组不同角色的演员处于不同景深的位置,各自进行自己的表演;或者让主要角色从远远的镜头深处,慢慢的向观众走近,而一旦进入到画面的主要位置时,镜头就戛然而止;或者让演员从画面的主要位置,一步一步的走向画面深处,将本来要着力表现的故事和情感,故意放到镜头深处的远景,即使是对白也是在画面的深处,以远景的形式出现的;有的时候,他又采用长焦距压缩景深空间的画面,以画面中人物的模糊和清晰来区分不同演员的表演,或以画面的模糊与清晰的转化过程来表现同一个演员表演的推进和延续过程。这些手法的应用,让我们充分领略了电影这种与摄影、绘画艺术的时空上的延续性和立体感的艺术特色;而与此同时,演员颇为内敛和拿捏到恰到好处的表演,又让我们领略到了摄影、绘画艺术中所强调和突出的“瞬间性”的魅力,既让我们见证和旁观了真实世界的自然发展和延续,又给了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让人回味不已。当然,森米卡潘诺古并没有延续巴赞等人的蒙太奇禁用理论,相反他大量应用了蒙太奇的手法,无论是叙事上、还是表现上,他都恰到好处、颇有用心的运用了画面、声音的剪接与组合,让他的电影欣赏起来流畅、生动,而又不至于平淡无味。总之,在他的镜头的带领之下,你会一点一点的随着他进入约瑟夫的生活,跟着他一起慢慢体味约瑟夫的酸甜苦辣。
欣赏森米卡潘诺古的电影,你感受不到听交响乐时的那种激情四溢、惊涛拍岸式的猛烈撞击,电影里有喜悦、有冲动,但不狂热;有痛苦、有辛酸,但不悲壮;有失败、有失落,但不凄怆;欣赏着他的电影,宛如月下清辉之中,听一曲激荡人心的小提琴曲,心情一如山间小溪般,虽然波澜不惊,但也时而曲折回旋、时而水花四溅。
没有商业大片的豪华投入、没有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没有3d影片的惊人的特技制作、没有应者云集的国际巨星,森米卡潘诺古以他的富有特色镜头语言和优美而又平静的画面带给我另一种享受。
-全文完-
▷ 进入grandchw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