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寂静的春天》 读后感一半落尘

发表于-2011年05月14日 凌晨1:10评论-0条

一、著作背景和内容概述

学院布置任务,要求写一篇关于《寂静的春天》四千字左右的读后感,我在读它之前,原本准备潦潦草草地应付过关,直到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开始改变了我最初的想法——因为我被书中环境污染那惊心触目的统计数字所震惊,被作者平和而真实的文字所描写出惨不忍睹的死亡场景而恐惧和沮丧。突然间,我意识到学院这次布置这次学习任务的重要性:过程往往比结果更为重要。如果我没有正儿八经、认认真真地咬文嚼字;如果我没有对整个环境危机的背景以及其产生的根源作一个整体而相对详细的剖析;如果我没有从实质性理解的基础上去引发思考。。。那么这次学院布置的学习任务对我来说,只会浪费时间,不会有其它任何意义。于是乎,就有了下面的文字:

按照序言阿尔?戈尔所說,这本书是一部成功的案例,说的难听点,就是工业革命200多年来,地球被破坏了很多很多,现在是火烧屁股了,所以才会有很多人重视。而阿尔?戈尔的前言有点夸大了这本书的作用,不过也算是对一场人类意识形态的转型期中变革与传统力量的对立,向读者敘述了这场对立和争斗的一个小的缩影:

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进入了工业时代的巨大变革,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极大地增强,生产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和发展,物质财富成倍地增长。也就在这短短两百多年来,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比前面所有世纪创造出财富的总和都还要多!在丰厚的物质财富面前,人类的虚荣心也极大的膨胀和鼓舞,急功近利的社会风气和商业环境的趋利心理下,人类开始用贪婪的目光寻视着自然,开始一次又一次地对自然进行破坏性的扩张,特别是表现在加剧对自然的索取、掠夺自然资源,这个过程中,人类屡次破坏自然生态平衡,并试探自然生态平衡的底线以满足其背后的利益最大化

而《寂静的春天》就是在这样一个生态环境受到工业革新巨大破坏后,陈列了关于社会生态与自然平衡之间的关系,唤醒人们对生态平衡的保护的一本著作。由于它的出版触动了一部分以破坏环境为代价而获利阶层的利益——这也是为什么它在当时美国国内受到强大争议的的原因。

二、重点解读章节的主要思想

这本书主要从自然科学入手,用大量的事实说明和系统的科学论证来,来分别列举人类活动对生态产生的客观事实,并且用环境污染的结果与这些事实串联起来,把环保问题引到人类生存危机的高度上,各种新潮的思想在50多年后的今天都给予人们以警示和启迪。

在书中认为,工业革命以来,各种各样的污染剂作为人类征服自然的工具被大量制造生产出来,砷、氯化烃、氯化萘、狄氏剂、艾氏剂、安德萘、烷基和有机磷酸盐、马拉硫磷、五氯苯酚,作为“死神的的特效药”被用来毒杀各种物种,也毒害了人类自己。

当森林被整片整片肆无忌惮地砍伐和毁坏;当工厂的烟囱整天向天空排毒养颜;当颜色混浊的各类的剧毒工业废渣和人类的生活垃圾被排放在河流里面;当植被的破坏、水土的流失、气候的恶化。。。。。。对于自然的警告,人类有恃无恐、熟视无睹、充耳不闻,反应迟钝。人类站在丰富的物质面前显得傲慢而不可一世。也许,他们物质财富胜利满足心理的怂恿下,这些许污染又算什么呢?

自然界愤怒了,频繁地向人类敲响了警钟::南极臭氧层的破裂、多种野生动物濒临灭种、水土流失、空气污染、沙漠化面积的扩大、灾难性气候的频繁降临、新型疾病和瘟疫的爆发。。。。。。。当这些灾难频繁地发生,已经完全严重威胁到人类生存的时候,人们才仿佛有所警觉,这会不会太迟了?

三、解读的难点问题及个人思考

在这样的严峻的环境下,更多人开始关注环境问题,联合国也开始把它纳入到人类发展性战略议程中来的时候,其阻力仍旧是不小。大财团为了保护其既得利益的驱动下,竟然对环境问题的议程开始反扑和抵触。找了各种各样的理由和手段来胁迫进步的力量妥协和就范,这些力量强大的不可估量。他们以冠冕堂皇的形象和任何一种可以当作借口的理由来阻止这场革新。他们为什么这么做?说道底,这些财团的前身,就是工业革命时期资本家与新贵族相妥协的势力组合,也就是破坏生态平衡的操刀手。作为资本家而言,他们眼中只会看见剩余价值。而剩余价值的获取,靠得就是最大限度地盘剥和压榨,对同类,也对自然。

在这场争端中,也出了不少卓有远见的政治家和兢兢业业的科学工作者,他们开始为人类的长远利益出发,致力于环保工作。这多多少少,还给当代人类一些希望和寄托。糟糕的是,随着人类繁衍和发展,人类生存加剧空间正在不停地缩减和恶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得不重视和关注环保问题,进步和保守两股势力之间的斗争似乎仍在僵持。 

极具讽刺的是在这十多年中,艾滋病、sars、非典型性肺炎、hn1、禽流感、猪流感、各种新型疾病和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陡增,这也归功于环境污染。哪里被污染了,哪里发生沙尘暴了,哪里遭受灾难性气候的袭击了,哪里新颁布了一条禁令了,哪里的生物链破坏了。。。这些事近年来总是会备受人们的关注,人们反应强烈些了,似乎人们只会对威胁到自身利益的事情感兴趣。亡羊补牢,为时未晚,倘若人人都竭尽全力为之去努力,情况要好得多——但这只是“如果”。现实的情况是:对于普通平民来说,“关注”仍只是停留在“关注”上,实质性的行动做得并不多,既然行动都跟不上,那么改善的质量也可想而知了。这所有的重担和责任全落在各国的首脑和领导人身上,他们从人类长远的利益着眼,提出“可持续发展战略”,虽然这显得迟了些,但我们仍抱有希望,在这严峻的形势和日益恶化的环境,对他们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这将不是某一个国家或者某一个民族的事情了,这是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人类文明的延续。。。。。。

人类并非直到现代才有保护环境、不破坏自然的行为和意识。追溯到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前,环境保护还只是存在于社会意识和科学讨论中的词汇。那时,人们仅仅强调征服与控制大自然,而非保护并与之和谐相处。直到1962年,蕾切尔?卡逊第一次对这一意识的正确性提出了质疑。《寂静的春天》中惊世骇俗的关于农药危害人类环境的预言,不仅受到与之利害攸关的生产与经济部门的猛烈抨击,而且也强烈震撼了社会广大民众。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这也促使人类不断就自身对环境的破坏进行分析。其中核心的就是解释“为什么会破坏自然。” 

在这些研究基础上,人们提出了多种政策、原则治理环境,但收效甚微。发展中国家环境持续恶化,发达国家也在环境公约上讨价还价。在我国,环保投入很大,可是环境问题还是越来越严重。以水资源为例。90年代初,全国近300个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城市有50个。自1970年至1995年的25年间,黄河先后断流了18次,按此速度,2020年黄河下游将全年断流。为什么会形成现有的局面,这将引发我们的深思。

四、扩展性的讨论问题及个人观点

接下来我将要从阻碍环保的力量去着手分析,从人性的自私和贪婪这一块去探究。因为自私和贪婪,导致整个环保工程的停滞和迟缓,有很多政治的因素,更多的是商业利益的因素:

先说人类的出现。人类从从猿进化到人也不过才200万年的时间。从人类文明开始追述,至今可以追述到的也就是5000年,从有文字可以记载的甲骨文开始计算也不过4000年。 与之相比,地球存在了46亿年,生命大约是在2亿年前开始产生。人的历史也不过冰山一隅、昙花一现。相比之下,我们引以为傲的人类文明凸显得异常渺小。相反的,人类在这短短的几千年里的进化里,越来越变得逞强和虚伪。奴役同类、残杀生灵、毁损自然,并且叫嚣这自己是世界的主宰、地球的主宰、一切生命的主宰。在掠夺自然和破坏生态平衡满足其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把这种行为合理化,美其名曰“改造自然”,接下来是更加肆无忌惮地破坏。在盲目迷信人类文明的时候,人们忘了一点:高度文明建立的基石下是累积了太多无知、悲剧和血腥。

人类的无知表现的另外一点为精神的贫瘠。

就拿当代的中国人为例,当代中国人普遍一种对人的评判标准:看那人是否有钱。 钱就意味着物质财富,仅仅因为一个人没钱,就可以断然对其全盘否定,把他身上所有的优点、潜力以及未来所有可能性全部抹杀。有这样评判标准的中国人,他精神一定是贫瘠的,因为他不能打破这个框子而无法获得更多广阔的视野。

社会也是如此,当一个社会的视野是片面、保守和孤立的时候,这个社会是不是缺乏信仰和灵魂的呢?人类的优越性表现在道德,而道德基源于对生命的同情,兼而扩大之,是对宇宙的达观认知,对一切生命所在的生存空间所进行的维护。马恩关于人类的发展问题有非常著名的论述。恩格斯在谈到文明的发展时指出:“数千年的文明制度建立,是以原始平等的丧失和纯朴道德的失落为代价的。”

在这最原始平等的丧失和纯朴道德失落的背后是人类的贪婪,象蜘蛛网的扩张、象细菌的蚕食、象棉花糖的膨胀,一浪高过一浪,一日胜过一日。也正是为了满足贪婪,人类选择了掩耳盗铃的生存方式和杀鸡取暖的愚昧无知。自然界向人类一次又一次地敲响了警钟,一切的问题都迫在眉睫,很多阻碍势力都在凭借强势而自圆其说和自我安慰。国际环保事业的开展总是显得那么力不从心。文明本应该是一种提醒和思索的力量,却又常常适得其反,在几个风度翩翩的政治人物手里,变成了颠倒轻重缓急的迷昧。这种种小迷昧又极易膨胀成大迷昧,则又成了自我毁损的灾难。

人之为人,应该知道一些最基本的该做和不该做。再一次感谢我们的先秦诸子,早早教会了中国人懂得那么多“勿”: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有时候好像管的严了一点,但没有禁止,何以有文明?没有围栏,何以有社会?没有遮拦,何以有羞耻?没有规矩,何以成方圆? 而在这些里面,我看到的是人类的贪婪,盲目自大、自以为是 对同类的奴役、占有和支配;对自然生态疯狂地破坏,对自然疯狂地索取、掠夺;对其他物种的屠杀。。。。。。。在这样毫无节制对自然肆意破坏和掠夺中,我看到的是人的自私、人的肮脏、人的丑陋、人的死亡、人最扭曲的一面。。。

大多数人为了适应社会而变得圆滑,丧失了最原始的淳朴道德,选择了随波浊流;只有很少一部分人,象蕾切尔?卡逊,坚持了自己的信仰,她所遇到的压力和诋毁也不是一般人心理承受力所能承受的,但也就是她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推动了历史的变革,她用她的责任心作为文字,以她的生命为导航,远远地走在时代的前列为人们指引了方向,。。。。。。。

最后,这篇文章给我启示了一个问题:当代人应当如何去适应这种社会生态意识的转型?社会生态意识作为一种意识形态,需要融入到人们的日常行为生活中,它是一种潜意识所支配的习惯。仅仅单靠政府的倡导和变革,往往是缺乏动力。而更为麻烦的是,环保问题已经上升到了世界性讨论的课题,涉及面太广了,牵涉范围太多!里面牵绊了太多的政治集团的纷争和宗教对立、民族矛盾、利益冲突,仅仅想从环保问题去统一这些对立面,似乎是阻力重重。故此,国家的政策应当以教育和改治双管齐下。教育是从长远角度上灌输危机感和环保的责任和意识;而改治是缓解现阶段的环境压力,两者是相辅相成,轻重相当。毕竟,忍耐的义务给我们知道的权利。

当恶浊的烟尘都融入了晨雾,高高的烟囱日夜不息地对这天空吞云吐雾,彼岸天边的云层上方,隐隐约约的红光托出一轮旭日,没有耀眼的光亮,只有安静地上升。我看着旭日暗想,对人类,它还有多少耐心呢?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作为一名受过高等教育的知识分子,难道不更应该走在普通的老百姓前面吗?我在学院,认真学习、专研自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要不停地拓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时时有关注环境方面的问题,并且把这种关注变成一种长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这种习惯的培养并不着重了提高我专业上的造诣——仅仅如此,未免急功近利了。更重要的是要坚持一种维护生态的责任感,一种意识形态,这是生活在“寂静的春天”里的任何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应当所关注的。

2010年6月19日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一半落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寂静的春天》出版两年之后,作者心力交瘁,与世长辞。
作为一个学者与作家,卡逊所遭受的诋毁和攻击是空前的,但她所坚持的思想终于为人类环境意识的启蒙点燃了一盏明亮的灯。如今看到你的这篇文章,我的心再一次便被点燃了,于是,心里便有了暗涌了。文本厚实,情感自然,欣赏并作推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