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苍凉人撰文专门说“会”,读罢感慨万千,故而兴致大发,借此想把它好好掰扯掰扯,权作狗尾续貂吧。
会,全称叫“会议”。什么是“会议”,百度如是说法:“会议是人们为了解决某个共同的问题或出于不同的目的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交流的活动,它往往伴随着一定规模的人员流动和消费。作为会展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型会议特别是国际性会议在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市政建设、创造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
会议,说来也简单,就是两人以上凑到一起比较正式地说事儿,把这个过程和形式称其为“会议”。会,可是私人民间性质的,也可单位或某组织的公家性质的,也可是官方组织的。会的类别较多,可以是三五人聚在一堆的小会,也可是几千人几万人云集一处的大会;有车间班组或田间地头的几分钟说完就完的简短会,也有来自五湖四海历时几天十几天甚或是数十天,有住下来开的“住会”,也有不住一起天天按时参会的“走会”;有在一地一处开的会,也有几处几地方能开完的会;有临时性急需开的会,也有有计划按时必开的会……
会的种类,朋友列举若干,如“现场会、调研会、办公会、汇报会、审查会、赈灾会、救济会、帮教会、恳谈会、见面会、劳模会、代表会……名目多得说也说不清。”这些实际上只说了成年人上班族有可能面对的一部分会,还有大量名目繁多的会尚未囊括。
早些年的文革期间,听邻居长辈们偷偷说“过去国民党的税多,现在共[chan*]党的会多”,事到如今也没搞清楚究竟国民党的税比共[chan*]党的税多几许,共[chan*]党的会比国民党的会多几多,反正现实给人的感受走到宾馆酒店门前就时不时地能看见“热烈庆祝……会议胜利召开”的大红横幅,媒体常有“团结的大会,胜利的大会……”。在中国不管大人孩子,板着指头数数一生似乎都逃不掉与会的无数次亲密接触。幼儿园就开始有各种各类的家长会,以后长大了更不用说了,形形色色名目繁多的会伴陪终生,就是花甲告老还乡那居委会、社区的大会小会也会猛不丁找上门儿,断了气儿临进火花炉前,还有最后一次不是追悼会的追悼会为这一辈子划上休止符。看看身为中国人多荣耀,一生里始终有组织时时刻刻不忘你,只要具备资格的会你是必不可少非参加不行啊。一生处在会海里,有组织的亲切关爱,无尚光荣也。一个人一生参加多少个会,一个单位一年召开大小会议多少个,全中国一年总开了多少个会,十几亿人哪个能说个清楚?谁要能说个一清二楚那保准儿是神仙了,他必定是下届统计局长的最佳人选,绝对得赴京吃皇粮当京官了。
客观地说,这世界上没有会是绝对不行的,只要是要讨论要研究的事就必须开个会集思广益群策群力才能客观正确。因而,会就成了人类社会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盘招牌菜。一些有决策权之士的工作主要内容可能就是开会吧。其中当讲究的是,哪些事要必须开会,哪些事可开不开会,哪些事能开小会而不开大会,哪些事可开短会而不开长会,哪些事可开走会不开住会,在决定开会之前,是否首先思量“有无必要开这个会”。这些问题似乎研究的人不多,尤其喜欢热衷召开和参加开会的人更是对此不感冒。仿佛一切事尤其是要上传下达或要贯彻执行的事,离开开会这个办法就不行,那方针路线政策等等就不能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就不能深入人心一般。在这个优良传统之下,各级各层的大小会议多如牛毛令人数不胜数目不暇接。且上行下效,文革期间工人班前要开会,班后还要开会,真正达到了会议泛滥会议成灾,叫人厌恶叫人愤恨的地步。中国的会议总量是否世界第一,没有权威的报告不得而知,如若按人口的社会体制而言,保守的估计在全球排名也该是名列前茅,可能不亚于gdp在全球排名位次吧。外国人也开会,其对会议的兴致和热衷热情远远没有中国这般钟情和偏爱。
中国人为什么对会议热情如此之高呢?原因多多,其中主要的一条可能是要统一思想上下步调一致才能得胜利,大会小会可能都要围绕之一主题说事儿吧。
通常的会可分为两大类,一是小百姓必须参加的会,无需资格,不参加都不行,如班组车间科室生产队等基层小会。这种会,开上个把钟头一两个钟头或三四个钟头不等,头头轮流“我说两句儿”,某某积极分子“代表”与会者或全体什么什么表表决心什么的,会开完了就完了,一不管水,二不管饭,三没有纪念品,四更没有会后文艺演出之类的,完事儿各回各家。小百姓开得发困厌烦,是极不愿意开而不开又不行,丝毫兴趣没有,更谈不上积极踊跃。另一类会议就有所不同。像“……代表大会”之类的。不是谁想参加都能参加的,参加这种会议是要有资格的,是由上级钦定的,主要是些各级头头脑脑和先进模范什么的,与会者称之为“会议代表”,是代表着一批人(无论被代表着愿意与否)参加会议的。参加这种会,是一种荣誉和待遇,是一种上级对你的认可和赏赐,这种会一般时间相对较长,以住会为主,不但管吃管住,且都是吃的是宴席档次,住的是带星星的宾馆酒店,非但如此还有意想不到的种种善待和关爱,如宾馆酒店的桑拿、泳池等娱乐项目免费,有免费精彩的文艺演出等等,会议结束再每人白发一套价值不菲的“纪念品”……特殊年代更是对会议代表关怀有加。老朽的一位老领导颇是自豪地说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参加一次省级的计划会的经历。他说那次会开了一个多月,天天吃白面花卷,一顿八菜一汤,可尽饱吃,开完会回来老婆说我胖了,天天晚上有舞会或者看戏演电影……会议结束时每人还供应几斤白糖几条肥皂……今天说这些微不足道,但那时是物资极度短缺匮乏一切凭票供应的年代,是在小百姓饿肚子、贫困农民吃树叶吃树皮饿死人的年代啊!可见会议的极大优越性之一斑。这样的会议还有谁不愿参加的么?现如今的会议早已鸟枪换炮更上几层楼了,吃住玩送一条龙一派井然有序忙碌,比前几十年都不知要高级多少倍。开一次像样点儿的会,不说那生产文件的如何紧张忙碌,仅为会议本身服务的“会务”班子是何等的辛苦,车辆、接送、吃住、文艺演出、礼品……办会的开会的双方兴高采烈,巴不得天天开会。有些会,还有警车开道一片静街警察行礼等殊荣礼遇,一些什么什么巡回演讲团似乎都不亚于老祖先“回避、肃静”的派头,警车开道警笛长鸣无限风光煞是威风,沿途所有行人车辆提前多少分钟都必须驻足等待……这,值得这样吗?!这样的严重扰民行为在民众的心理会有什么样的印象和反映?
……
有人想不通,中国的会何以如此之多,不能少开点么?这要“实事求是”地分析一下了。现在管理日趋细化,衙门越来越多,所供的大小神仙越来越多,国家、省、市、县、乡、村,每一层有党政工青妇以及各种行业协会等等等等,只要管事儿的天兵天将认为必要,哪一级谁家都有权利召开会议,且一个庙里的哪一路分管的神仙都有权召开“条”上的会议,而每一级地块管事的土地爷也可根据需要也有召开“块”上会议的权利。这“总的”、“条的上”、“快上的”会议纵横交错不计其数,谁人知晓一年有多少?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会议亦然。只要召开的会议,都有充足的理由和原因,都是十万火急非开不可。这样的情形,会议不多就成了怪事,以至于形成会议泛滥会议成灾的失控局面。正如百度所言:“大型会议特别是国际性会议在提升城市形象、促进市政建设、创造经济效益等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酒店、餐饮、交通、旅游、娱乐等等与之相关的会议产业链借此蓬勃兴旺,一个小会花费几万,稍微像个样的有点规模的花费就得十几万,规模和等级再高一些的会议花费是多少呢?一年的会议总数是多少呢?会议消费促使着gdp呼呼往上蹿,形成一片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喜人景象。gdp今天能居世界老二,会议做的贡献功不可没!
国家为此也头疼,三令五申要减少会议,左一个通知又一个禁令,然,如同贪污腐败一般,越禁越多、越禁越止不住,随便到大小宾馆酒店转转,形形色色各式各样正在召开的会议比比皆是。会议之国,当之无愧!倘若一些宾馆酒店没有会议养着,怕是早早地就饿死了。
何根治眼下会议泛滥成灾,各级文件和舆论说法众多,见仁见智。近日突见一网文说法虽土的掉渣儿却还实在,抑或还能算作一治病疗疾的小偏方,贴于此供决策者参考:一、千方百计想方设法地把“住会”改为“走会”;二、把会期五天并三天、三天并两天,尽可能所至最短;三、把打算几处开的会定在一处开,坚决不挪窝;四、减少那些定期召开的会议次数;五、会议不设主[xi]台,台上仅留一支麦克风,上台发言者要站着说话;六、与会所有人员不能抽烟不能喝水;七、参会人员一律站立“听会”;八、本地的会议无论会期几天一律不管饭不管住;九、杜绝安排于会议内容的所谓参观、学习、观摩、免费观赏文艺演出;十、不给参会人员供应紧俏或低价优质商品,不发任何纪念品。
不妨以此方小试一下,看看这样办会者、参会者还有几多“辛苦”、几多热情?
其实,这也只是一种民怨民愤的宣泄,没人愿意采纳这种“损招”。真正要减少会议还需用老话“解铃还须系铃人”,“精兵简政放权于民”、庞大臃肿的机构瘦身才是根本之策。减少庙宇、减少不必要的管事儿的“神灵”,没有庙了,没没有神了,有谁还乐于参加他的会呢?让他们没事自己给自己好好地开会吧!
当下,最好是各级先成立个“压缩精简会议领导小组”在下设办公室,各级政府给予人员资金设备等编制,大张旗鼓地造声势,召开各级动员大会,使严肃性、危害性、必要性、紧迫性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深入人心,各级各单位自查互查,层层贯彻落实到位,不信就查不出个所以然来,之后再……用“特色”的办法治理“特色”,当是无往而不胜,岂有不见效之理!同时,立马在大学设立“会议学”专业,培养和造就一批懂会议精通会议的高等人才,让会议从无序的滥开逐渐走上专业化、正规化、科学化的轨道,使会议健康地发展,以促进社会和谐,为中华盛世做出应有的贡献。这,大概才能符合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思想吧。
这一来,似乎又多了一批庙一批神,那会议之神勇还得铺天盖地也。呜呼!幸哉?悲哉?中国的会,如何是好?
2011.05.13. 16:50.
-全文完-
▷ 进入墨非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