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微型诗的行限与字限》
文/布衣郎子
微型诗,三行以内,三十字以内为宜。
先说行限。
提起微型诗的行限,不得不先提一下四行体诗绝句。绝句是华文四行体诗最重要的组成部份。四行体在形式和内容上都有相对宽松的执笔空间,创作相对从容。所以创作者多能从容不迫地顺应起承转合的构架。有很多四行体还形成了前两句辅陈,后两句抒情议论的层次。形成了对仗型的形式美。这一方面形成了一种传统的对称美,同时也造成抒情诗一定程度上的情景疏离。
诗歌最大的特质就是不断地否定自己。
微型诗定为一至三行。 “螺蛳壳里做道场”,难免显得有些捉襟见肘。创作者再难按已有的定制从容为之。这是一种对传统的发展,是诗作为一种有生命艺术的自我需求自我超越。同时现代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大家对新诗冗长浮乏诗风的审美疲劳。一种精致的审美情趣应时应势而生而发展。所以微型诗的行限恰恰给了微型诗存在的必要性和追求的广阔空间。
上面提到关于四行体起程转合的结构。这里可能有个疑问——微型诗呢?还有没有起程转合呢?回答说:没有了。因为微诗只有三行。回答说:有。在微型诗诗海中,处处能见到。只是它已经不是对近体诗的照搬。比如说它纳入了标题,比如说它纳入了空行,比如说它将“起、承、转、合”四个部份中的某两个部分整合成一个。我们说多了继承和发展,也听多了,那么这就是极好的一例。
从形式美上来看,三行为多数的微型诗能更好地完成一种涵纳对仗美的线型美。
从诗歌的发展渊源来看。今之微型诗承自古代之断章残句。因不合以往的概念,不合常规审美意识,一直被荒弃。随着世代的变迁,经济基础、现实生活的发展变化促成了审美的新觉醒,它也就不算太突然。
避开诗与历史。从数字美学的角度来说,四是偶数,容易形成对称美,也可表述成绘画上的图案美。三是奇数,更具变化美,可表述成绘画上的图画美,更不拘一格。
按照惯例,一个定义的产生必含两个方面,即种概念和属概念。微型诗作为一种增多诗体,首先它是诗,但又与其他诗体相区别。四到十行是小诗,这也是诗歌界公认了的事实。那么从小诗中分离出来的微型诗当然就只能一至三行了。不必再去混淆概念。一直拖着四行体不放,谈什么发展。它不利于微诗的发展,不利于新的艺术视野的拓展。也有悖于艺术自由不拘的精神。
现在来说说字限。
微型诗以三十字以内为宜。这绝不是随意而言之的。除了对冗长浮泛诗风的反思,更深层次的原因是诗素的内在要求。
今天的“诗”在古代称为“诗歌”,即先前的诗、歌和舞是相伴产生的。那时候的诗也是可以和唱的。刘邦的《大风歌》就是一例。可以说诗歌舞三种艺术形式同源。由此我们就不难理解诗千百年来一直不变的重要素质要求——音韵节奏。这里,我们先撇开音韵,只谈节奏。
诗歌何以视节奏为生命?
“生理性的假说”把心脏的跳动和肺脏的呼吸认为是节奏的起源。从而为节奏要求的必然性提供了更为有力的生理基础。节奏是一种生命特征的外延,与生命同在。
反映在诗这种艺术形式中,它的功能主要是以句式、节拍为载体,形成强弱、高低、缓急、动静、长短等变化来完成情感复杂变化。
鉴于节奏的美学功能与其存在的必然性。从诗经的四五言到近体诗的五七言,体现了人们对它的不懈追求。
节奏最基本的单位是音节,由音节再形成顿,即所谓的节拍。这样,四言诗读起来稍嫌短促。为此五言诗加了一个单音节节拍,弥补其短促之憾,同时也更富于变化。实现了从四言的单调转折到五言的曲线变化。而发展到七言诗,这种变化就更加丰富多彩了。
那么是否可以认定诗的句(行)越长越好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前面我们说过节奏根植于生命运动规律。过长的句(行)或许是更能曲折悠长了,但要实现婉转就难。尽管宋词从一到十二个音节都有,但还是以五、七为主。且以长短相间,一顿一泻为其调和。进入了新诗发展时期,闻一多、何其芳等诗大家纷纷作了大胆的实践,终还是以不超过十字为宜。十言以内的句子基本上能完成顿与泻、缓与急、强与弱、动与静的情感起伏变化要求。而微型诗为一、二和三行,定为三十字为宜,也就毋庸置疑了。当然文无定法,何况是诗呢?所谓因情赋形,出现一句(行)十二字、十三字也不会是死刑。但如一首诗三行,行行十三字,或一行诗弄出十七八个字出来,却也未免显得太肥,让人眼不够用,气不够喘。无论是读者的视力还是心律的跳动,都显得格外吃力。所以,个人之见,微诗还是以三十字以内为宜。否则年老体弱者怕是读不过来,年轻体壮者也或弃之谓散文,冤得紧!
写于2011年2月5日镇雄
-全文完-
▷ 进入布衣郎子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