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不会相信,我直身去大理、丽江,竟然没有作任何准备。没有上网查询过景点、路线以及行宿信息,也没有买下过半张地图。原因是,我们家是典型的“三国鼎立”,一家三口各在一方,十月黄金周,终于有了几天的假,一家三口如何聚集,如何安排这一周的时间真是没有想过,更没有计划过,因为常常是时间发生冲突,所以,不好作个周密的计划。这个黄金周算是很给力的了,直到九月三十日那天,三个人的时间都未发生冲突。于是,与妻子简单商量一下便作了个决定,这个黄金周就去云南大理、丽江看一看。半夜三更,突然起身,收拾了简单行囊,天亮就走人了。到红河州府——蒙自与妻子会合,当天在蒙自住了一晚,第二天便出发了。到了省城——昆明才与女儿会合,一家三口终于算是聚齐了。
这一走好像是为了成全自己的言行一致、英勇果敢。所以,没有地图,也没有指南。我们甚至没有确定的路线和计划。我不想拿这种琐碎的现实安排打乱自己释放心灵的完整起点。
10月2日驾车从昆明出发,由于是黄金周,出行旅游的人太多,从昆明到大理虽是高速路,但一路上车辆如蚁,无法提速,且路上不时还发生交通事故,所以,只好慢行,车速也就是个二级路的车速吧,有时还及三级路的车速,只有耐心的行驶,到大理时已经是下午的六点多钟了。但因时间所限不能在大理留缩,只是在苍山、洱海稍有停留就直奔丽江去了。
话说回来,虽在苍山、洱海只是停留了一个小时左右,但在印象中,苍山、洱海是那么的美丽。
(一)苍山、洱海
许多年前曾读过一篇关于苍山雪、洱海月的散文,文字里所描写的月下苍山、洱海,是一个让人幻想、神往的晶莹世界。当我走进了苍山、走近了洱海的时候,山的挺拔、俊秀,海的清柔、多情,真的让我陶醉在一种既熟悉又陌生的感觉里。
车行驶在苍山脚下,背倚俊秀的苍山,头顶苍山峰上那一团团、一朵朵蚕丝似的云彩,看洱海绵绵柔波,似乎听见了崇圣寺幽幽钟声,如临仙境。苍山绵延的十九峰从近到远都朦胧在云海里,侧耳听去,风声中仿佛带来苍山涧十八条清溪涓涓流淌的丁冬声。苍山脚下的洱海像一面硕大的镜子,把苍山挺拔雄伟的身影辉映在清澈的水面上。远处,洱海里有几叶轻舟拽来山峰上漂浮着的云朵,水茫茫、山葱葱、云悠悠——好一幅云白、山绿、水清的画面呀!
然而,来去匆匆,怎能品出“风花雪月”的味儿呢?所以,苍山、洱海含蓄得很,不让客人到此一览无余。总觉得苍山、洱海是一篇好文章,赵读越耐人寻味;苍山、洱海是一杯醇酒,芬芳馥郁的味儿,—猛尝不出来。最后只有在心里默说:“再来吧,下次再来。不能忘记这里的‘风花雪月’呀,下次再来,下次一定乘乘下关风,观观上关花,领略苍山雪,感受洱海月……”
(二)丽江古城
车在洱海边一路行驶,缓缓地将苍山、洱海抛在后面,迎着蜿蜓的山路前行,不知不觉中车驶入了一个坝子,看着路边的招牌,才知道已经到了丽江城。这时,正是傍晚的万家灯火时分。举目望去,眼前的景象令人着迷,这是我见到的最美丽,最漂亮,最具古风古韵的小城了。
由于人生地不熟,又没有地图,仅靠车上的导航找到了一家宾馆下榻。匆匆在路边的小吃店解决了很简易的晚餐,一家三口便一边打听着一边往丽江古城走去。
古城入口处,比较湍急的水流带动着水车发出哗哗的声响。“清风古道瘦马,小桥流水人家,”描述的就是丽江古城。此时亲临其景真是感受颇深。
丽江古城,始建于元末明初,有着近千年的历史,是通往西藏、四川、印度的交通要冲,南又与曾富甲天下的大理国接壤。商贾、马帮、驼队,南来北往,川流不息。还是川、藏、缅商人翻越香格里拉雪域高原的第一贸易集散地。千百年来,她被誉为:“南方丝绸之路”、“东方威尼斯”。是享誉西南的“茶马古道”重镇和军事战略要地,繁极一时。
古城傍山而建,玉泉河水分东、西、中三条主流入城,变成无数支流,穿街过户。形成了主街傍河,小巷临渠,家家流水,户户垂柳的幽雅、温馨、浪漫的格局。我曾到过许多城市,何曾观赏过渠水绕城、流进家家户户的美妙景致?这里是真正的:小桥流水,纳西人家。不是江南,胜似水乡。
我们一家三口徜徉在街头,人流如织,摩肩接踵。灯光、红灯笼像点点繁星,交相辉映。依山叠重,错落有致,似蹬天阶梯,诡秘奥妙。水是古城的脉络,以水为脉的街道房舍,使古城充满了活力,平添了秀美。街道依渠,蜿蜓迂迴,水秀桥密,小巧灵珑。街道两侧,客栈连着客栈,商铺挨着商铺。家家灯火通明,户户红灯高挂。商店古朴典雅,以瓦屋和板房为多,多为一层,也有二、三层的。家家比邻,互为依托。商品琳琅满目、五光十色,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在鳞次栉比的饮食小店,一拨一拨的游客,悠闲的吃着、品着、谈着、笑着,好一派繁华景象,好一处天然乐园。这是一幅生动的歌舞升平、气象万千的平民生活图景。
听,脚下小桥流水;看,眼前满目生辉。置身其中,其乐融融。中央电视台摄制的《一米阳光》电视剧外景就是在这里拍摄的。似乎不可思议,白天看似游人廖廖,到了夜晚,不知从何处涌出如磐人流,有许多还是碧眼黄发的“老外”。沿小渠两边,时有儿童在水上放逐蜡灯,悠悠乎顺流而漂。在水的阶梯口,侍有专人持长杆下送漂流到致远,平添着祥和、悠然的氛围。
四方街,是全城中心,它向周围辐射出四条大道,每条主道都有巷弄相随。条条街巷,路面全以五色石板铺成,经历数百年走磨,石纹毕露,颇为别致。
夜幕里,这里是人群最密集、热闹的地方。一个若大广场,燃起堆堆火把,围着层层欢乐男女,当然以纳西人居多,人人手之舞之,脚之蹈之,口里吟唱着什么曲子,可能是纳西语吧!
我脚踩在古城的土地上,迈步在那由一块一块的青石板、五花石铺成的街道,我受到了强烈震撼,沉重的厉史厚重感笼罩心头。这是怎样的街道啊!坚硬的青石板,数百年来,在人踩马载,车辙重压下,竟然坑凹不平。不管长的、方的,全都没楞没角,印在石板上的是一个连着一个的马蹄形凹窝。点点凹窝承载了历史车轮,成为文明和沧桑的见证。纳西人创造了文明,也留下了不朽。这些饱经风霜岁月磨就的印记,能使人振聋发聩。我目睹过被保护起来的西安含光门城门洞车辙的印痕和气势磅礴的兵马俑。这些都曾使我的心灵震颤。如果后者只是历史的印迹,那么前者无疑是沉重历史负荷的烙印。此时的我欲语无言,只能默思。
我们一家三口就这样慢慢地走着、看着、拍摄着。仿佛时空倒回了几百年,让我找到了那份埋藏心底很久很久的思绪……
不知怎的,十月的丽江古城此时忽然下起雨来,雨中,丽江古城别有一番景致。
原来雨水冲刷中的古城有一种特殊的美。雨中的垂柳、鲜花、潺潺流水、水中各色鱼儿,还有那湿漉漉的闪着光芒的五彩石路……这时候都格外地色彩浓艳,无一不强烈地冲击着我的视线神经。我只顾贪婪地张望,全然不知衣裤早已被雨水浸湿。
雨中,如此的小桥,如此的流水,如此的人家,简直穷极了一个世外桃源所能诠释的诗情画意. 检点着这份世界文化遗产编织的丝缕回想。
在雨中漫步丽江古城,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和体验啊!我们一家三口撑着伞在桃源般的丽江古城踏着青板石,牛毛似的雨丝正划过纳西人家的屋檐,轻轻地敲打在崎岖的青板石路上,扑溅起一层朦胧的水雾。
雨中,街上的游人不知去处,也许都走进了纳西小屋了吧!街上游人逐渐减少,但出售小工艺品的店铺门面依然敞开着,张罗着随时可能到来的生意。这时,惟有大石桥边的柳枝,经过雨丝一番精心的打扮,在清风中颤巍巍地,显得分外地娇灵和水嫩。
仿佛老天也通融游人的寂寞喔!不一会儿雨就慢慢地小了起来,天色也开始从灰黑转而放亮。神圣的玉龙雪山的峰顶,渐渐能够在夜幕的笼罩里若隐若现。一条和缓流淌的小溪,静静地迂回于古城的每个角落,更把一种旷世的遐思遗馈给了这里的千家万户。而一尾尾逆水游动的金鲤鱼们,却在垂柳的倒影里欢畅地摆弄着尾巴,似乎是在享受着这独异的古城所给予它们的恬然与宁谧。此间,在雨后冲刷一新的四方街广场上,十几个身着盛装的纳西老太们正手挽着手,围成个圈儿,轻哼着悠扬的东巴小调,跳起了具有民族特色的不知名的舞蹈。 看着她们脸上洋溢着的幸福表情,你是不是也在陪着我疑惑: 这样闻所未闻的际遇,到底是魂从梦中过,还是人在画里游呢?
如果慢行在这么秀美的地方让你觉得是老天给予的一种莫大的恩赐,那么生生世世居住在这里的人们,又该是一种怎样的意义和感觉呢? 想到这一层,我不禁有些哑然了。其实不必浪费脑筋在这么高难度的问题上折腾, 还是捧一舀甘醇的三眼井水入口,连同着自己对丽江古城的由衷祝福一起沉落到井底,共饮一千年的甜蜜吧!
夜幕中的丽江古城,虽还漂着小雨,可古城的霓虹已扔在了游人的头上、身上,很多游客被“金妹”拉去喝茶、购物了。而我们一家三口没那雅兴,挤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在古城的小桥小巷流水人家之间没有方向的瞎逛,夜晚的丽江古城,人太多,心中的古城早已被游人糟蹋成了一个现代的购物广场。无奈,寻一青石小巷,倚在石板小桥上,细细品味雨中的丽江古城。 这时,雨又开始下大了,淅淅沥沥地淋湿了衣服。此时不得不往回走。环绕民居的溪水叮咚,随着脚下的五彩石路继续蜿蜒地流向远方。
古城接待了无数喧闹的游客,送走了无数对慕名而来痴男痴女,古城中的居民却在这水边年复一年地继续着自己的生活,享受着丽江古城的晴与雨……
(三)拉市海、茶马古道
第二天早晨八点多钟,我们驾车向拉市海进发,一路上山高坡陡,还遇上多段的堵车。十一点多钟才靠近拉市海,看到和丽江城里有所不同的农家院舍,一般在屋后都堆着高高的松针,这里有典型的田园风光,公路左侧为一大片草原,一大群马在悠闲地吃着草,右侧则是纳西村寨。
拉市海的水非常清澈、平静,倒影着绵绵青山,水草长得很多,停车场的老板告诉我们,拉市海并不深,最深处不过1.6米。
据资料介绍,拉市海位于丽江城西面10公里处的拉市坝中部,是云南省第一个以“湿地”命名的自然保护区。“拉市”为古纳西语译名,“拉”为荒坝,“市”为新,意为新的荒坝。拉市海原为滇西北古地槽的一部分,中生代燕山运动时褶皱隆起成陆,至中新世成为一个准平原,随着横断山脉造山运动的发展,到上新世末至更新世初,这个准平原又分割成三个相对高差在100米至200米的高原山间盆地,即拉市坝、丽江坝、七河坝。拉市坝是其中最高的坝子,坝中至今仍有一片水域,便称拉市海,湖面海拔2437米。拉市海实为断层构造湖,同时又受石灰岩溶蚀构造作用而成。入湖地表水源有南侧的清水河和北侧的美泉河。水文汇水面积265.6平方公里,湖水从西北侧的溶洞泄出。拉市海湿地共有鸟类57种,每年来此越冬的鸟类有3万只左右,其中特有珍稀濒危鸟类9种,包括青藏高原特有鸟类斑头雁,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中华秋沙鸭、黑颈鹤、黑鹤等。
过去,湖面季节变化显著,雨季水位高,最大蓄水量1.8亿立方米,水面9平方公里,水深可达9米;干季水位下降,甚至干涸。80年代以来,先后兴修水利,在落水洞前筑起了一个高大的堤坝,海水再也无法随意流去,而是从海东黄山哨打通的输水隧道,流入丽江城区。拉市海由季节湖变成了保持一定水位的高原湖泊,如镜的湖面倒映着玉龙雪山,越冬水鸟安然栖息,或翱翔于蓝天白云之间,构成高原湿地特有的气息。
拉市海的海面会漂浮着一种白色的小花,俗语“水性杨花”,零零星星浮在水面别有一番韵味。
但是说到这个拉市海的旅游,我的感觉是,可能因为一部分人的贪婪给搅合得面目全非了,不仅让远方来的客人没有玩到最美的风景,还为这个美丽的地方蒙上了阴影。或许还给纳西民族蒙了羞。丽江街头会有很多拉客的妇女,问你去不去拉市海骑马?多少多少钱,不管是客栈,或是司机都会强力推荐,有200~300元不等,但是你真正到了拉市海最美的地方了么?你到的马场是否规范呢?安全又保障么?这就要打一个问号了。200~300元的茶马古道骑马线路,你根本不知道每个马夫拉着马,走那么远,一个马场每天接待那么多人,可是真正属于马夫的又是多少呢?其中的猫腻我就不道了。
拉市海这个景点值得一去,但找到一个正规的马场,合适的价格很重要。同时,合理的价格玩到最实惠的风景更重要!所以,我们一家三口放弃了茶马古道骑马这条线路。
(四)观音峡
从拉市海回到丽江古城,时间尚早,于是就去了一趟观音峡。不论走马观花也好,还是去感受一下所谓的丽江第一景也好,一家三口义无反顾的起程了。从丽江过了收费站,翻一座小山便到了观音峡。
观音峡景区位于丽江市17公里 处的七河乡,是一个既有自然资源,同时又有丰富的人文资源的风景区。景区内那秀丽的峡谷风光和美丽古朴的纳西风情,被人们誉为丽江第一景。
走进观音峡,迎面便是古朴别致的木家别院。木家别院是当年丽江土皇帝木土司所设的查税所。走进别院大门,仿佛去到了北京四合院,而楼上的窗格,却又像在江南,这就是纳西的建筑风格吧!精美的六合门,宽敞的天井,蜂窝墙,金镶玉,三方一照壁,还有那宽敞明亮的前廊,银制的太极吊双鱼,无不体现纳西族的聪明才智和审美观。院内还设有纳西古乐让人欣赏,领略纳西人的艺术魅力。
走在陈旧的茶马古街上,不禁遥想当年荡气回肠的大马帮的故事,然而今天的马帮已失去了昔日的辉煌,只是默默地行走在崎岖的山路间,为山区人民运送着生活物资。来到神秘的东巴广场,望着奇特怪异的图腾柱,干枯的木头上那精美的图案仿佛跟人们诉说着那遥远的关于人神之间的动人传说。
走过幽暗奇特的时光隧道,眼前顿时豁然开朗。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刚才还是平和的山清水秀,这会儿却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悬崖峭壁。峡谷内滚滚激流,冲刷着河底的钟乳石,震耳欲聋的水声在大声诉说着千百年来历经的沧桑。自然垂下的几条清秀瀑布,时不时挂着夺目的彩虹。虽然瀑布并不是很大,但与整个峡谷合起来,也正凑得个“衬”字,加上谷内不时充斥你眼球的各种奇花异草,正是“山间满眼春似绿,待得飞龙迎客来”。让您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无穷无尽的赐予。
据说,观音峡景区是中国最大民营企业宋城集团名下的子公司,2004年至2006年历时两年时间建成。景区是融湖光山色、峡谷瀑布、民俗宗教风情以及纳西村落、茶马古街、时空隧道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的综合景区。
我们一家是在新华村餐厅用午餐,新华白族旅游村是依原生态自然村落建成的国家4a级景区。
据了解,新华村原名石寨子,坐落于云鹤古城以北7公里处,距丽江机场12公里,村子总面积16.88平方公里,全村有1149户人家,5227人,白族占总人98.5%,是一个典型的白族寨子。新华村是一个“小锤敲过一千年”的古老村寨,早在南诏时期,先辈们即以手工艺品加工制作养家糊口,“鹤川匠人”的美名传誉海外。改革开放后,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新华石寨子的手工艺加工逐步走上规模化生产经营的道路,基本上形成“一村一业、一户一品、前店后坊”的生产格局。手工艺制品主要包括生活、宗教、装饰、收藏四大类,风格多样,手工精湛,畅销全国,远销美国、法国、印度、尼泊尔、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同时,新华村兼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周围山水交相辉映,地下泉水储量丰富,年平均气温13℃,无严冬和酷暑,四季如春。
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建筑风格,丰富清澈的水域,既不乏江南水乡的柔美,更具有高原独特的水乡情结。青瓦、白墙、碧水、蓝天和美丽勤劳的白族儿女,体现石寨子富有个性的生态理念。
(五)长江第一弯
十月四日早晨,驾车去长江第一弯。
长江第一弯在丽江的西部,到长江第一弯需花3~4个小时,其实路途并不是十分遥远,只是路窄,路面状况不好。
一出丽江县城,爬上一个山坡,转了几个大弯,便可以看见拉市海,车到雄古时,一眼就看见了巍峨的玉龙雪山,掩映在厚厚的白云中。沿山路盘旋而下,远远看见长江在山脚下蜿蜒而去。
沿江逆行,不多会儿便看见一片杨柳成林的沙洲,开始误以为是人们所讲的江心沙洲,等慢慢转过一个大弯以后才发现是对岸延伸成的半岛。原来这就是号称“长江第一湾”所在地——石鼓镇,长江在这里扭了个大麻花, 以v字型甩头向东北而去。前人有诗云:“江流到此成逆转,奔入中原壮大观。”
来到石鼓镇,雨还不停,在石鼓镇路边小吃店简易吃点早餐,冒着锦锦细雨登临沙松碧村的后山,长江第一湾尽收眼底。
长江第一湾山萦水绕,景色如画。这里江流开阔平缓,江边柳林如带,四周有层峦叠嶂的云岭山脉绵延环抱,层层梯田盘绕山坡,与平畴沃野、村落瓦舍相连。
我们到这里时,由于是阴雨天,山上云雾缭绕,给长江第一弯一个美丽的衬托。时而雾罩山头,时而雾罩江面,时而我们也被笼罩在密雾之中。渔舟往来于青江之上,渔网抛撒处,水花飞溅,景色奇美。
沙松碧对岸,便是著名的历史名城——石鼓镇。这是个神奇的地方,有许多美丽的传说,相传木天王曾在这一带藏有宝物,并留有一首诗,其云:
石人对石鼓,
金银万万五,
谁能猜得破,
买下丽江府。
诗中所言的“石人”即在沙松碧村北一里处,江边有一人形岩石,江水枯季方能看到。
石鼓渡口江面宽阔,水势缓和,适于摆渡,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南中,在此“五月渡泸”(金沙江古称泸水);公元1253年,忽必烈又在此“革囊渡江”。1936年4月,中国工农红军二方面军在贺龙、任弼时、萧克率领下,从这里渡江,北上抗日。解放后,在石鼓镇背后的高坡上,建起了碑高8.1米的“红军长征渡口纪念碑”,立于突兀的高坡上,气势雄伟,庄严肃穆,俯临“第一湾”,让人顿生崇敬,为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碑前的牌楼是红军渡江纪念室,“陈列室”里陈列的是红军长征遗物,能更形象地了解半个多世纪前的这支伟大的军队。
石鼓碑右侧的江湾堤岸上,有一片护堤柳林;碑左侧有冲江河汇入江中。河上建有铁虹桥,桥长17米,铁链上铺木板,两侧也用铁链护拦。据说该桥系晚清石鼓举人周兰坪倡建。
石鼓一带不仅人文荟萃,而且风光秀丽,物产丰富,素有高原“小江南”之誉。这里江流平缓,河谷开阔,梯田层层,春天桃红李白,麦浪翻碧,油菜泛金,秋天稻谷飘香,瓜果满园, 与村落瓦舍相映成趣。江边柳林如带,棵棵笔直挺拔,树冠茂密似盖,树下江滩,显得分外凉爽,是当年红军的宿营地,如今成为人们消夏避暑的理想场所。
长江第一湾距丽江县城50公里,不仅是丽江的重要风景名胜区,而且还是连结虎跳峡、老君山、梅里雪山等景区的枢纽。
(六)大理三塔
由于假期短,到长江第一弯是我们一家三口此次出游的终点站。从长江第一弯返回,路上只是午餐时停留着半个小时,直奔大理。一路上老天爷真会捉弄人,时而阴雨锦锦,时而夕阳斜照,让人琢磨不透老天爷的思绪。
傍晚时分我们到达古城大理。时间仓促,不及入住, 直入大理三塔观光。
中国的古塔到处都有,但是三座古塔成品字形矗立在一起的却为数极少。大理三塔就是以此而闻名中外。也因金庸的《天龙八部》而更加著名。
据有关史料,原来大理三塔在大理城西郊的洱海之滨,原是崇圣寺的一部分,现寺已无存,塔却依然屹立如故。一九二五年大理地区发生大地震,城内外房屋几乎全部倒塌,但距大理城只有1华里的三塔,却安然无恙。大塔又名千寻塔,高69.13米,是座方形密檐式的砖塔,共有16层,造型与西安小雁塔相似,为唐代典型的塔式之一。塔心中空,在古代有井字形楼梯,可以供人攀登。塔顶四角各有一只铜铸的金鹏鸟,传说用以镇压洱海中的水妖水怪。自塔顶向东眺望,洱海胜景尽收眼底。据介绍,现在楼梯已坏,游人不能登上塔顶了。塔前照壁上镶有大理石镌刻“永镇山川”四个大字,字体苍劲有力。分立在大塔两侧的南、北两个小塔,是一对八角形的砖塔。三塔浑然一体,气势雄伟,具有古朴的民族风格。
据说,1979年维修三塔时,曾在千寻塔中和塔基内发现写经、经卷、刻字铜片、铜镜以及金、银、铜、铁、瓷、木、玉石、水晶等佛像、各种药材共600余件,是迄今发现南诏大理国时期文物最丰富的一批。
从这些文物史料中可以看出汉文化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深远影响。千余年来,三塔经历风雨剥蚀以及多次强烈地震,仍巍然屹立,它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卓越建筑技术和智慧,是大理古代文化的象征。
可惜的是,由于天色已晚,我们只在塔外拍拍照,没能深入塔中,观其景,享其韵。
(七)大理古城
我虽然是云南人,但以前没去过大理,脑海里认识大理源于两个出处,一是金庸先生的《天龙八部》,虚虚实实,亦幻亦真,更使古老神奇的大理涂上了一抹神秘的色彩,那仙境的风花雪月,梦幻的骑士大侠,琴剑聚豪杰,斗酒论英雄,好一块诱人向往的尘世仙境、人间净土;二是六十年代的电影《五朵金花》,随着一曲唱遍大江南北的“蝴蝶泉边来相会”,大理秀美的风光也就广为人知了,我也算在其中。其实,只有身临其景,才知道大理古城的神韵远不止这些。
傍晚,从三塔磕磕碰碰而来,一家三口找了一家简易的旅馆入住后,兴步往古城进发。
大理古城坐落在苍山洱海之间。从现在的大理州首府所在地下关乘车,沿公路北行约30分钟即到古城南门。南门城楼高耸,城门洞顶额一块大理石牌上书“大理”二字,苍劲飘逸,与顶层楼檐下悬挂的匾额“文献名邦”相呼应,昭示着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
进入大理古城,首先要经过一座城门。城门下是一条由青石铺就的道路,由城外一直延伸到古城里,大理古城所有的街巷都是由清一色的青石板铺成。
进得门来,风花雪月的传说,果然是名不虚传,街道两傍繁花似锦,在下关风的吹拂下,脉脉地对着游客诉说心事。
在古城里,道路仍保持着明、清以来的棋盘式方格网状布局,素有九街十八巷之称的大理古城,由南北对峙的两座城楼把古城一分无二,并由一条主要街道贯城而过,这条街就成为古城一个繁华的商业区域。而沿着这条横贯古城的大街,向左右两边延伸开来的是一条条深街幽巷,这些由西到东纵横交错古朴别致的小街巷,构成了大理古城的整个城市格局。
走在古城的街道上、巷子里,我感受到了那来自脚下沉甸厚重的文化积淀,以及历史在古城留下的岁月沧桑。城内弹石与引马石镶砌的路面,青瓦坡顶的白族民居、作坊商铺相联,寺庙、书院等古建筑点缀古城其间。巍峨的古城城楼,保留着完整的白族民居建筑特色,配合着古城中白族小巧的庭院。繁华的古城街道,幽静典雅的古色古香,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遐想。
走在古城里可以看到,大理古城虽然古城风韵犹存,但也加入了一些西方的因素。由南城门进城,一条直通北门的复兴路,成了繁华的街市,沿街店铺比肩而设,出售大理石、扎染等民族工艺品及珠宝玉石。街巷间一些老宅也仍可寻昔日风貌,庭院里花木扶疏,鸟鸣声声,户外溪渠流水淙淙,到处可见古朴雅致的白族传统民居,这里居民不论贫富,都有在庭院内养花种草的习惯,所以,“三家一眼井,一户几盆花”的景象依然。
古城内东西走向的护国路,被称为“洋人街”。这里一家接一家的中西餐馆、咖啡馆、茶馆及工艺品商店,招牌、广告多用洋文书写。金发碧眼的“老外”,在这里流连踯躅,寻找东方古韵,已成为一道别致的风景。颇有点像北京的三里屯,有许多老外在这里居住,进行美术创作,了解古城的历史文化。
古城虽古,却有当今最为现代化的高科技服务项目――网吧。在城内中心地带,有一条不到百米的老街,两侧全是典型的白族民宅,清一色的小店面,间或可见洋人坐店经营世界各地风格的酒吧、咖啡屋、工艺古玩、服装店、按摩服务中心、商务中心,当然包括网吧。夜间的烛光酒吧里弥漫着浪漫柔美的灯光,无论中外的人们悠闲舒缓地享受着大理古城独具的安宁静美。
值得一提的是,1962年1月,著名作家曹靖华游过大理之后,对大理的风、花、雪、月四景感慨万千,赋有风花雪月诗一首,我想把其诗其意收录如下,供读者领略风花雪月的韵味。
下关风,上关花,下关风吹上关花;
苍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苍山雪。
下关风:下关一年四季都有大风,有时风力达八级以上。关于下关的风,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苍山斜阳峰上住着一只白狐狸,她爱上了下关一位白族书生,于是化作人形和书生交往,他们相爱的事被洱海罗荃寺的法师罗荃发现了,他不容他们在一起,便施法将书生打入洱海。狐女为救书生,去南海求救于观音,观音给她六瓶风,让她用瓶中的风将洱海水吹干以救出书生。当狐女带着六瓶风回到下关天生桥时,遭到了罗荃法师的暗算,跌倒在地,打碎了五瓶风,于是大风全聚集在天生桥上,故下关风特别大。
上关花:上关位于大理苍山云弄峰之麓,是自唐代以来形成的拱卫大理的要塞。在关外花树村有棵名为“十里香”的花树,传说为仙人吕洞宾所种,花大如莲,每年开12瓣,润年开13瓣,花色黄白相间,美丽诱人。花后之果壳黑硬,可做朝珠,因而又叫朝珠花。到清代晚期,由于游观的人太多,特别是官府的达官贵人到此赏花,都要当地白族群众招待,人民忍受不了这种白吃负担,于是把上关花砍了。
苍山雪:苍山上的积雪为何千年不化,在大理民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在古代,有一批瘟神在大理坝子中横行霸道,使人民“十人得病九人亡”。有白族两兄妹为拯救受苦人民,在观音的指引下学法归来,将瘟神都撵到了苍山顶上,让大雪冻死。为了让瘟神永不复生,妹妹还变作雪神,永远镇住苍山上的瘟神,于是苍山雪人峰就有了千年不化的白雪。
洱海月:每到农历八月十五日的中秋节晚上,居住在大理洱海边的白族人家都要将木船划到洱海中,欣赏相映在海中的金月亮,天光、云彩、月亮和海水相应在一起,形成一幅优美的图画。关于洱海月,流传最广的是天宫公主下凡的故事。传说天宫中有一位公主羡慕人间的美满幸福生活,下凡到洱海边上的一个渔村,与一渔民成婚。公主为了帮渔民们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就把自己的宝镜沉入海底,把鱼群照得一清二楚,好让渔民们能打到更多的鱼。从此,宝镜就在海地变成了金月亮,放着光芒,照着世世代代的捕鱼人,于是成了“洱海月”,供人观赏。
夕阳西下了,金色的晚霞映照在洱海的水面上,把洱海映衬得更加美丽。时间不允许我们逗留了,只好依依惜别大理古城,驱车原路返回,算是结束了十月假之游……
-全文完-
▷ 进入鑫梦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