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生活片段之一
现如今日子过好了,干什么事都比过去讲究了,就拿过生日来说,比起前几十年的的确确是来了个天翻地覆的巨变,如今过个生日鸡鸭鱼肉已是平常,就是山珍海味也不稀奇,虽然菜肴越来越多,场面越来越大,花钱越来越多,不少人家把“生日宴”从家里搬到了酒店,可美酒佳酿美味佳肴给人留下的印象并不深刻,过不了一两个月就渐渐淡忘了。何以如此呢?想想这一切可能来得太容易的缘故吧。
人的一生,有些事是刻骨铭心终生难忘的。我这六十多年中有一次自己给自己过生日就至今难忘怀记忆犹新历历在目。
那是四十多年前度过的知青艰苦蹉跎岁月中的一页。上世纪的文革中下乡落户到了西凤酒的故乡陕西凤翔的一个山村里,听着和西凤酒是一个县,两者却相距几十里,到招工回城也不曾知道酒厂大门往哪开。那是一个癫狂的非常的年代,举国上下备战备荒,公社组织民工参加“麟凤”(陕西麟游县至凤翔县)公路大桥建设,需要的是“石工”,我这个城市娃极为“有幸”的成了一名石工队员。
山沟里缺菜缺油缺各种调味品,唯独不缺满目的石山,就在那样的环境和条件中我从一个连握凿子抡铁锤都不会的知青逐渐变为了一个合格的石匠(这话题待后再详说)。石工队的生活艰苦单一,每天从早到晚就是轮大锤、打料石,吃的饭更是今日难以想象,天天面条还是面条,里边除了放一点盐,其他一概没有,哪能见到一根菜一滴油,清一色的白面条一口气吃了一年多……那滋味那感受,就是下辈子也不会忘记。虽然脱生在城里的穷家,可便宜的萝卜白菜菠菜茄子冬瓜还是天天能吃上啊,每天还能见上几个星星点点的油花啊。可下乡那两年多里在石工队硬是与菜与油彻底的绝缘了,在灶上吃饭不知道除了面和盐以外的其它能吃应吃的东西……
一位哲人曾说,这个地球上最能适应、最能生存的还是人类。仔细想想此话颇具真理。那些终生坐牢狱活下来的还真不少。石工队虽是异常艰苦,但石工们还是力求苦中作乐。记得到石工队的第二年中秋之际恰逢我的生日,远离父母远离家人自然没人给过生日,偏偏那时又记起了自己的生日,屡屡悲凉涌上心头……难过之后,我决定无论怎样自己给自己过个生日,想包一次饺子。除了面和盐,什么都没有啊。思索半天,有了。曾听老石工们说山上有野韭菜,远一点的地方有核桃树,此时正是核桃收获季节,也是有野韭菜的季节,遂上山寻找。听老石匠说野韭菜生长得颇有意思,只要有羊屎蛋儿地方就有它们,果不其然,山上不多的土块上在羊粪聚集的地方就有一小撮一小撮绿莹莹的野韭菜在微风中挺立着,不大一会儿采摘了半书包。再往远处走了一段,就看见几棵核桃树,三五下子爬了上去,左打右折地折腾了一番算是装满了那个“红军不怕远征难”的书包。尽管累得一身臭汗,心里却有一种满足感和收获感。
回到石工队里,听说我过生日要包饺子,全石队工全员一致响应和赞同,说今天一块吃饺子给我过生日。我说“每人一把野韭菜,一碗核桃仁……”当时大家一片欢腾,顿时一帮粗大的汉子大呼小叫着奔向了山上。到了包饺子的时候,那才真热闹,平日只会打石头不会做饭的大老爷们有的将擀好的一案子面用茶杯扣下一个个圆片,有的将面切成馄饨皮儿状,有的擀成三扁四不圆饺子皮儿,五花八门,欢声笑语好不热闹……饺子馅仅仅是野韭菜、嫩核桃仁和一把盐,可怜的连一滴油都没有。那野韭菜比菜市场上买的家韭菜味更浓更冲,那鲜嫩的核桃仁透着一股特殊的清香,虽没有其它调料但它们更美味,比起天天不变盐拌面条要强百倍了。用今天的时尚理念说,那顿饺子还是纯天然无污染的绿色食品。
那天究竟包了多少饺子我不知道也没人记得,只看见石匠们饿狼一般风卷残云,把那形态各异大小不等的饺子们全部一扫而光,只吃的有人连连打嗝儿,有人拍着肚皮撑得叫难受……石工队难得一次大会餐。
一个人一生能有几回这样特殊生日的经历呢,今天的大鱼大肉有时候想起来还真没有那顿饺子香。星移斗转,眨眼间四十多年过去了,那个生日的“盛况”记忆依然深刻,仿佛就在昨天。
-全文完-
▷ 进入陕西吴尘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