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静坐。我这里说的静坐不是指排除思虑,闭目安坐的一种气功疗法,也不是为达到某种要求或表示抗议安静地坐着(虽然两年前为了改善工资待遇也曾做过这样的事),而是最简单的解释,安静地坐着,看书写字。
清代大学者阮元曾为自己的书斋写过这样一幅对联,也是座右铭:“半日静坐,十年读书”。我想他说的静坐也就是说要静下心来读书,而且是坚持不懈地读书吧。之后的书法家张祖翼也写过类似的一幅对联:“无事此静坐,有福方读书。”他们把静坐与读书紧密地结合在一起,可见要读好书确实需要你静下心来,耐得住孤独与寂寞才行。
静坐收心,读书养性。首先,静坐是要有心的,把你的心主动收回来,就放在这一小块地方。即是说,你是主动地自愿地坐下来看书,而不是被逼的。因为倘若不是自愿的,那效果一定很差。小孩子还要好一点,他有一种恐惧心理,可以被吓住,比如莫扎特练钢琴就是被父母逼的。但如果年龄大了,再被逼的话,便不会有什么效果;即使万一获得了成功,也不会有什么快乐。我们现在很多中学生就是静不下心来学习,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不爱学习,他并不是那么想去学好它。如果老师不检查作业,不惩罚不认真完成作业的人,怕难得有几个会好好写作业的。更不用说看书了。现在的学生越来越不会做的事情就是静下心来看书。要让他们心如止水,一门心思扑在书上,确实太艰难。不过也不能怪他们,因为我们的大环境实在太差了。曾听说过一个故事,大意是说在日本东京的一节地铁车厢中,坐着12个成年人,其中11个日本人都在专心致志地看书,只有剩余的那个中国人在聚精会神地玩游戏机。还有,有中国人在夜晚乘游船沿着莱茵河游玩,透过一家家的窗户,看到的是无论大人还是小孩都捧着一本书在看,几乎没人在看电视。据相关资料报道:以色列平均每人每年读书65本,而中国平均每人每年不足5本,远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即使是以教书为职业的、属文化人范畴的教师一年读书量有没有5本呢?我敢说,半数以上的教师都达不到,有的教师除了教科书,可能一年一本也没有读到。想想,一个只有几百万人的以色列能打败2亿多人的阿拉伯世界,爱读书学习可能是其中获胜的重要原因之一吧。而我们国人,为了搞好经济,挖空心思去挣钱,挣大钱,却拿不出心思去读书,这可能吗?这不是让人扼腕叹息吗?
其次,静坐是要坚持的。静坐半日,就是说你能坐几个小时不去倒水,不去看有没有人盯着你,不去拿东西等,甚至不抬头,当周围的人和物都不存在,你做得到吗?伟大领袖毛泽东青年时还专门选取在闹市中读书,可见他读书的毅力之强。钱钟书杨绛夫妇一辈子坚持读书,白发苍苍时都还在苦读,是多么的让人佩服!对比一下我们现代的很多人,小学中学确实在读,每天学习的时间还很漫长,尤其是高三的学生,可是高三毕业后呢?大学毕业后呢?还有多少人可以坚持不去唱歌跳舞玩游戏而是在家或在图书馆静静地读书?有几个为人父母的可以以身作则带着孩子读书学习?可以坚持打半天或几天麻将,就是坚持不了读几个小时的书,这可能吗?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学校可以什么也没有,但一个只要有书和有人读书的地方就是学校”。如果说,人世间万事都容易满足的话,我觉得只有读书是终身无尽的。要读书,读好书,要静静地坐着读。古人云,静一分,慧一分。这也许是静坐读书的好处。“读书静坐各得半日,清风明月不用一钱”,表面上说的是读书,实际体现的是一种淡定而乐观的生活态度。一个爱读书的人,一个能静下心来读书的人,一定不是坏人,而且最可能是一个比身边的更有出息的人。
偷得浮生闲半日,静坐庭前细品茗——幽雅的庭院里,阳光下,一杯香茶,一把藤椅,一卷书,一个安静的人——多好的生活,多美的一幅画啊!
-全文完-
▷ 进入琴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