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写作的困境忆殇

发表于-2011年05月02日 晚上11:51评论-2条

对一个写作者而言,最大的困境莫过于经济压力和精神压力相互交织、丝丝相扣所形成的身心折磨,剪不断、理还乱。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生活最为困苦的作家当属萧红、萧军这对流浪夫妻。困局哈尔滨期间,是两人一生中最为艰难的岁月,萧红在《商世街》中详细记述了这段经历。为了生存,他们不得不典当了所有暂时穿不着的衣服,并四处向朋友借债,长时间生活在冻饿之中,只有在萧军做家庭教师拿到薪水的时候才能饱餐一顿。即使在在这样艰难的日子里,他们仍然合作写成了二人的第一本书——《跋涉》——或许这个字眼正是对他们当时处境的最好写照吧。

时至今日,没有了战乱,没有了饿殍遍野,但写作者是否真的进入了所谓艳阳天的时期呢?或许对那些主流作家来说,这的确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但对更多的普通写作者,对那些混迹于网络的流浪写手来说,生存压力仍然是制约他们写作的最大困境。流浪写手是一个只有在当代才会出现的词汇,本质上,流浪写手和首都那些地下通道里的流浪歌手是一致的。流浪,揭示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漂泊感。为了抵抗这种心灵上的一片荒寒,写作者们不得不蜷缩在文字编织成的外壳里,企图用精神的富有麻醉自己,暂时忘掉物质的贫乏。然而,文字的魅力是否真的能够无所不在吗?

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将主流作家们推向神坛,却把普通写作者打入地狱。一本书的销量是否和质量成正比呢?销量固然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读者对一本书的认同,但因为读者在知识体系、价值观念和个人喜好的不同,它不足以成为论定一本书文学价值高低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在文学史上,真正优秀的一流作品往往是边缘化的,游离于主流意识形态约束之外的。因此,主流作家并不代表中国当代文学的最高水平。相反,那些“流浪”在互联网的文字中,却不乏佳作。而这些佳作,常常是流浪写手们克服了无数磨难,经历了无数挣扎才写出来的。

这不是一个适合写作者生存的时代。所有外在的繁华,不过是在过度透支未来,好比五光十色的肥皂泡,一触即破。当文稿只能被锁在抽屉,或者游离于浩如烟海的网络,没有稿酬,没有保障,这个时代真的很悲哀。即使如此,仍然有大批的文学爱好者在坚持,毕竟写作的初衷不是为了金钱,不是为了换取生活所需。写作是写作者灵魂深处不可抗拒的冲动,是精神的,而非物质的。对这个国度来说,最伟大的发明并非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而是文字,是汉语这一文学的载体。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文字本身,已足以令我们欣慰。

忆殇

2011年5月2日晚

写于德州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忆殇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编辑点评 ☆
静月清荷点评:

是的,无论生活如何艰难,文字本身,所带给我们的欣慰足矣抵挡任何不快。
只要有文字的存在,困难也就不成了困难,这条路再长再难,我们同行。

文章评论共[2]个
NortheasternWolf-评论

节日闲暇 前来阅读精辟杂文 并在劳动节之后 亦问候一声节日好了啊!~~~~~~~~~~~~~at:2011年05月03日 中午2:32

二休-评论

灵魂 将它放在内心 那是个人的财富at:2011年05月05日 晚上10: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