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票的回忆
作者:快乐一笑
星期天,我在家整理书籍,无意间在一本书中发现自己珍藏的几张粮票,从书中飘落了下来。望着发黄的粮票,我的心蓦地一下沉了下来。粮票曾经是我们国家农村生产力低下的产物,是上个世纪经济不发达的象征。也正是这样,曾经有过多少人为粮票而上演了一幕幕人间悲剧。
由此,我想起了我听说过的一位可怜的程大妈的故事,一位粮票的牺牲品……
程大妈祖籍在市郊农村一个小村庄,60年代随夫君来到了城里,相夫教子,养育了一双儿女。由于儿女的拖累和自身文化的限制,一直没有工作。随着孩子们的渐渐长大,一双儿女先后相继读书,家庭开销渐大。程大妈抽空凭着自己的力气,在街道服务队做临时工,干点粗活,挣点辛苦钱,以贴补家用不足。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期,因市区行政区划体制变更,各区相继撤消街道革命委员会,将原先几个街道的国家干部抽回重新组合,建立了现在的街道办事处。同时,从纯居民无工作的人员中,选拔产生了居委会工作人员,组成群众性的自治组织,区政府则给予居委会工作人员生活补贴。那时,居委会工作人员的主要工作任务无非是搞搞卫生、发放肉食补助、做好民事调解、维护社会治安等。
让人感到意外的是,陈大妈因为出身好,尽管只是小学二年级的文化,却荣幸地被选为城建卫生干事。其主要职责就是给手下的几名清扫清运人员发放特殊工种的粮票补贴、工资及检查清扫清运保洁情况。
那时,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成人每人仅限量30市斤,糖、粮、棉、油,甚至鸡蛋都是要凭票证购买。农村人口就享受不到这样的特殊优惠。而清扫清运人员这样的工种,系体力活,市粮食局会根据他们各自不同的工种,给予相关工种粮票补助。
为此,一些农村的姑娘,为了千方百计想脱离繁重的农业劳动,只好委屈自己,嫁了出去,目的就是想获得一个红户口本。程大妈的媳妇就是这样进了城市的。陈大妈的儿子王邀,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娶了个如花似玉的漂亮的大姑娘。
媳妇进他家不久,就给王家生了一个胖小子,乐得大妈整天合不上嘴。在兴奋之余,严峻的现实摆在程大妈面前。这原本不富裕的家庭,一下子增添了二张嘴,每日的吃喝全要花钱,更让人头痛的是,有时,就是有钱还买不到东西。那个时候,程大妈一个月的补贴也不过25元。加上爱人50多元的工资,夫妻俩的收入加在一起也不超过100元,这日子,让陈大妈一家6口人艰难地度日。
那个月,陈大妈不知为什么,家里的粮食全提前吃光了,出现了青黄不接的极度困难局面,她就将手中应发给清洁工的几十斤粮票,暂垫付给自家买了口粮。谁知,她手下的二个清洁工也不是省油的灯,也不是好惹的。
这俩人向别的居委会清洁工一打听,认为人家都发了粮票,我们为什么没有发下来。于是,就跑到区政府大院一闹,这一闹,可把胆小、爱面子、没见过世面的陈大妈吓坏了。
下班前,她隐隐约约听到了一个电话,就慌慌张张地走了,傍晚还到了几个同事家坐了坐,目的也就想得到一点信息,了解上面对这件事情的处理意见。
其实,居委会工作人员还不知道这件事,陈大妈以为大家有意隐瞒她,显得更加惊慌,怕自己说不清,道不明,到头来,补齐粮票不说,还要被辞退,她一生的清白,也就断送了。
就在这天晚上,绝望的陈大妈,悄悄来到自己的办公室将自己保管的所有发放的粮票的明细表,连同补齐的粮票放在办公桌子显眼处,然后,就在居委会会议室大厅内悬梁上吊自尽了……
第二天上午,当上班的居委会工作人员发现她时,都惊呆了。此时,她早已气绝身亡。她为了还自己的一个清白,用了不该用的方式。
当我初听到这个故事时,还以为是天方夜谭,谁知这却是一个真实而又令人心碎的真实故事。
每每当我触景生情,心灵的记忆链被打开时,就想起了这故事,心中就会生出一些莫明的惆怅和辛酸。
我想,过去那凭证供应的计划经济时代,早已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五谷丰登和市场欣欣向荣的昌盛景象,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旗帜指引下,我国各族人民正在朝着小康路上迅速奔跑,今天的城里人,还有几个人为买不到粮食而发愁呢……。
本文已被编辑[紫色菊]于2004-9-14 10:07:23修改过
-全文完-
▷ 进入快乐一笑519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