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大邑县文体局的钟舘长向我约稿。刚接完电话,我的好友杨存辉老师便在电话中约我同到县民政局采访,因为他也接到了同样的电话,要写一篇反映“灾后恢复重建感恩文明教育”的文章。我与杨老师来到了县民政局,县民政局要我们到王泗镇福田小区去采访,那里有搬迁来的重灾户,定能找到写作素材。
我俩沐浴着新年特有的欢乐、祥和的春风,立即赶车到王泗镇。王泗镇人民政府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并请福田小区村委会左村长带我们去采访。有四位受灾户来到了村委会,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其中,重灾户万玉堂的情况令我动情,我决定写他。
回到县城,我却找不到灵感,目不转睛地看着采访记录,无从下笔。这夜,我失眠了。
第二天早上起来,我忽然省悟:找不到触笔点,是我对被采访对象还了解不深。于是,我带上照像机,直奔王泗镇福田小区村委会,向左村长说明来意,左村长陪我来到万玉堂的旧房。他虽搬进了小区,却在旧房中仍然养猪与养鱼。此时,他正在卖鱼。通过对他的半天采访,我心中这才有了底。
回家后,我便给好友杨老师打电话,告诉他我要写万玉堂。谁知,他听后却哈哈大笑。笑罢,才向我说明,他知道我要写万玉堂,为了不撞车,他正在大邑县雾山乡采访“5?12”的重灾户。
老朋友,你为我想得实在太周到了!此时,我俩交往的一幕幕难忘的往亊在我眼前浮现出来……
1985年前,我俩都是业余作者经常在大邑文化舘见面而相识。他是上安乡人,我是元兴乡人。他从城里回上安,我村是他必经之路。因此,每次在文化舘回家,我俩便同行。天长日久,结为了知已。
1985年,我因被错处理回农村落实了政策,派到了上安镇中学任教;他也从上安农村调到成都市任一个报社的编辑。从此,我们相见的机会就少了,电话就成为我们之间长期联系工具。后来,他的三子也在我教的班上读过书;我也曾利用他回上安的机会,请他为我班学生上过文学辅导课。
1999年,我退休了,早在《厂长经理日报》当编辑的杨老师,约我为该报的副刊写稿,并向我讲解了稿件要达到发表水平的重点要求。我遵从老朋友之约,写了一篇文章寄了去,不久,便刋登了。接着,我又陆续寄了文章与他,全都刋登。
2005年,他的长篇小说《情迷黑竹沟》出版,送了我一本。应峨嵋电影制片厂之约,他又将此小说改编的电视剧,也送了我剧本。
2006年,我进城居住,离杨老师在县城居住的地方也不远。在他的鼓动下,我买起电脑,他又教会了我用电脑写作。在他的指导和帮助下,我尝试写散文。如今,我己写了几十篇散文。我凡是写完一篇文章,都要先发给他,请他审查和修改。直至他没有意见,才发出去投稿。杨老师甘为他人作嫁衣的高尚品德,实在令我感动。没有杨老师的帮助,我是对绝对写不出散文的……
杨存辉是苍天赐予我的好文友、好朋友和好老师。
谢谢你,杨老师。
2011年2月20日
-全文完-
▷ 进入方玉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