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听过这样一个故事,总觉得有点荒诞离谱。说有一位著名的哲学老教授在某大学讲坛上向那些很有见地的学者们提出一个问题:“1加1究竟等于几?”这些学者都顿时一片茫然,绞尽脑汁都想不出一个具体答案。他们如果是数学老师提这道问题,倒一点不紧张,而经哲学教授提出就有点复杂了。老教授还在劝大家,同学们不要紧张,认真考虑考虑,总会有答案的。
通过老教授的启发,有人思维还真的放松了一些,开始有人举手发言。第一位同学怀着忐忑不安地心情,说出一个答案:“1加1等于零”。他举了一个实例,说一个电灯开关,拉一次就亮了,如果再啦一次,那又恢复到黑暗。第二位解答:“按照组合定律讲,1加1可以是大于2的任何一个数”。他也举出实例,说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组合成一个团队,整体的组合效力一定会远远超过俩个人之和。接着还有人用自然天体、物理现象、哲理观念的实例来取证,说出各自不同的答案。每个人的答案从某个角度讲都有一定的道理,他们的诠释也都有一定扩张思维的跨越,都有具体灵感思维的跳跃,学者们都认为这是老教授在很巧妙地开发他们的灵动思维。
然而最后老教授的总结却大大出乎大家意料。老教授说:非也,你们没有一个人答对这个问题。你们没有一个人敢于把这个问题最原始的、最符合公理化的答案答出来。也就是说大家都把一个很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一个个都很茫然地看着老教授,他们谁也没有想到这样一位很显赫的老教授会这样忽悠自己,因为他们都是具有较高水平的学者。因为这简单问题是刚刚学语的孩童都会算出答案的,老教授怎么会同他们这帮学者玩语言游戏呢?
是的,在今天这个社会确实有好多人都不相信“简单”。我还听说这样一个奇闻,商品柜台上放着同样品牌同等货色的两支钢笔,那标很低价钱的偏偏无人问津。而另一支钢笔放在一个精致的盒子里用丝带扎着,身价比另一支高出百倍。偏偏越是价高越有人买,甚至还有人抢着抬价购买这支似乎很神秘的钢笔。这些消费者们认为用高价消费一支钢笔很光彩,而用低价买一支钢笔反而有失体面。
还有一个我身边的故事,有两位邻居小孩,年龄差不多大,智力也是旗鼓相当。只是一家是有钱的大老板,崇拜复杂,在孩子八九岁时就花二十几万元到江南某名都市上贵族学校。而另一家则很贫困,只能信仰简单,只是留在家乡农村读普及教育的学校。十年过去了,到了高考时间,而偏偏那位读普及教育学校的小孩以高分考上一类本科,成了农家跳出农门的土状元。而那位在贵族学校就读的孩子竟然连二类本科都没有考上,分数太低,只好上了大专类很普通的高校。到这时复杂和简单反而颠倒了。
其原因是什么?在贵族学校就学的那位同学由于长期生活在优越中,养成了一种很特殊“优越”的惰性,加之长期不在父母身边,父母都一直相信着复杂的优越,缺乏直接督促教育,小孩自己学习也缺乏主观能动性。那贵族学校优秀生特别多,他在校不显眼,又不适应那种快节奏的教育方式,成绩逐渐跟不上优秀生,所以高考时名校就失之交背。
而那位贫困少年则很自尊,长期在条件差的学校里进取奋斗,还在尽力与那位“优越”少年较劲竞争,一直在全学校都是一般同学所仰望的优秀生,再说差校的老师也对他开起小灶,表明三类学校同样有学生中状元的实力。那个老板家长显得茫然而不解,悔恨自己太轻信复杂。那个落榜少年也抱怨这是父亲对自己太优越的后果,养尊处优,在极其优越的条件下也会变得沉醉,变得消沉。
我在想,为什么会有好多人这样怀疑简单而轻信复杂?也许是一种便宜没好货的传统观念在作怪。其实,那种传统观念本来还是纯洁的,那时候能够相信复杂这也是正统的,因为那时社会空气纯净。可能是因为人类进化科学发展而促进大脑的思维发达,也就导致某些人喜爱把一些简单问题看得复杂化了,有些人竟然误导把简单与幼稚、愚昧等同,也就是说宁可相信复杂而不相信简单。好像看待复杂就是自己的老沉和老练,认为能够想到复杂一面就是自己的成熟。
尽管社会空间是无限宽广博大,但在一个基点还低的思维者来说,也确实不能把一切事物都看得那么复杂。难怪有好多社会学家在呼吁:让世界简单一点吧,让生活简单一点吧,让人际简单一点吧。越在乎复杂也就会越陷入复杂的思维深渊而不能自拔。其实,1加1的原始答案本身就是2,根本没有什么玄机和外联,根本不需要去那么深奥地去研究和探索。即使像陈景润那种哥德巴赫猜想1加1不等于2的突破,也不能证明1加1的答案就是那种绝对的深奥性。哲学的思维本身就是严谨的,它提倡辩证唯物的自然观,如果把1加1纳入哲学问题去讨论,那就更没有理由把它理解得无限神秘了,1加1的哲学观念就是简单、淡定、客观。
老教授之所以处心积虑地在这里把这个问题向学者们玄乎,也许他就是要求学者们能够正确理解题意,只有因势利导、循序渐进,才能把一些问题看清看透,所以,简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门哲学。
赐教处: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南闸镇文联
-全文完-
▷ 进入金矿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