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时的桃花是春天的主角之一,但与同季的梅花、樱花、海棠、牡丹相比,却没有名贵的名分。俗话说,物以稀为贵。而桃树随遇而安,南北皆宜。在庭园、路旁、山野、溪畔,随处可见她的身影。自古就有桃李满天下之喻,故难以为贵了。桃树不择地,不喧哗,自然纯朴。让人感觉她可近可远、可浓可淡、可曲可直、可动可静!将桃花比作姑娘,她是小家碧玉;比作菜肴,也就是一道家常菜罢了。也许正是桃树、桃花下里巴人的秉性,常被人们用来起名,如桃花、春桃、桃红等;用作食品,如桃酥、桃仁等;用作吉祥物,如桃符、桃木梳等。民间还一直把桃枝、桃木剑作为辟邪之物。因而桃树、桃花乃至果实都和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也许正是桃花的淡定随性和特有的乡野之气,反倒让文人骚客们趋之若鹜。三千年前,自诗经刊载了无名诗人的“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以后,这赏桃花,赞桃花,咏桃花就逐渐蔚成了风气,形成了情趣盎然的桃花文化,并代代相传,直到今天。稍作回顾,一个个与桃花有关的故事便跳将出来,依旧那么生动,那么令人感怀。
一直都喜欢蒋大为的《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桃树倒映在清净的水面”,“桃花映红了姑娘的脸庞”。旋律优美,意境如画,我们仿佛置身于花前树下,看那人面桃花。“人面桃花”出自唐朝崔护的七言绝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只今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首诗数百年来广为后人传诵,而且被演绎成了因此诗结百年之好的优美的爱情故事。
若说桃花家常,却又有离尘脱俗的味道。否则晋代的陶渊明怎会因此白日做梦呢?“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原来他进入了世外桃源的仙境。这就是他著名的《桃花源记》里描写的场景。桃源里风景如画,人们生活安详,和睦关爱。寄托了诗人的社会理想。陶渊明爱菊花是出名的,其实他更爱桃花。他把桃花当作春天的象征,美好的象征。透过灿烂的桃花,去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
观桃花的风韵,很能激起诗兴的。诗圣杜甫,一生都在为民生疾苦呼号,吟花咏草的诗作不是很多。然而他对桃花却情有独钟。每逢春催桃李的季节,总爱独步郊野,悉心观赏,终于有了咏桃花的佳作:“黄河塔前江东水,春光懒困依微风,桃花一簇开无主,可爱深红间浅红。”此诗不仅写出了桃花视觉上的特点,也写出了桃花气色神韵上的娇艳可爱,成为杜诗中很有亮色的作品。
因桃花诗遭贬的唐朝诗人刘禹锡可能是历史上绝无仅有的倒霉蛋了。他被贬十年后奉召回朝期待重任。在长安城外观赏桃花后赋诗一首:“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诗成即赠柳宗元等友人。朝中政敌抓住这首诗,在唐宪宗面前拨弄是非,说诗的后两句,讽刺当朝新贵都是在刘、柳等人被排挤出朝的情况下,才飞黄腾达的。说明刘柳等人无悔过之意。偏听偏信的宪宗皇帝改变初衷,将刘禹锡再贬播州(今贵州遵义),比原来的朗州远四千余里,而且都是人烟稀少的蛮荒之地。有人因此认为桃花实在不是好东西,毁人前程。其实,桃花本是无情物,无论你对她赞赏还是怨恨。有的人在观赏或者吟咏她之后,有了不幸的遭遇,那完全是观赏者自身的事,与桃花是毫不相干的。
诗仙李白一向喜爱桃花,就像他喜欢饮酒赋诗一样。否则他就不会因汪伦的一句“我这儿有十里桃花,万家酒店”而被诓到安徽泾县去了。虽然十里桃花只是十里铺的桃花潭,万家酒店只是万姓人开的酒店,李白还是感受到了汪伦的真挚情谊。当他将要离去时,汪伦还唱着歌为他送行,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站在小舟上,深情地吟唱道:“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就是那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作《赠汪伦》。
在以经济为中心的今天,桃花的潜在价值被商家看好,逐渐形成了培育种植、观赏旅游、餐饮休闲等规模产业。现在不少地方热衷搞千亩甚至万亩桃园发展旅游业。桃树也多是人工经多年繁育栽培的观赏桃树,分为观花和观果两种。博友蔡顺华先生在他的《桃花魂》中写道:到了(浙江)临海最西部大雷山下白水洋镇的万亩桃花种植基地,我们完全被淹没在那花的海洋。这里的桃花,是白色、红色、粉色三色套种,色彩斑斓。置身花海,每一树桃花都美不胜收,随便你站在哪里拍照,镜头里都会是“她在丛中笑”的写意,而且背景层次极其丰富,依次是蓝天、青山、花海。如此的香雪海,如此的壮观景象,怎不让人流连忘返呢?
花开自有花落时。桃花再美也挡不住一夜风雨啊。孟浩然的《春晓》诗说: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于是欧阳修就: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亡国皇帝李煜触景生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爱国诗人龚自珍则看得更远: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一季桃花带给了人们多少欢乐和遐思啊。
-全文完-
▷ 进入楼兰故人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