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年味儿”
说的是60多年前的往事,那年月从小年(腊月二十三)起家家就有了“年味儿”。因为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所以这天也很热闹,也很值得回忆。“灶王爷”是什么?“灶王爷”是供于灶台前的“彩画”,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但是那时的人却认为是保平安的“灶神”,逼得家家不得不供奉。正如“灶神”楹联所言“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联“一家之主”,从中看出“灶王爷”在家庭里的位置。那么“灶王爷”上天又是怎么回事儿?即送旧“灶王爷”,迎新“灶王爷”的仪式。小年晚饭前要将供奉一年的“灶王爷”请到大门之外,燃起炭火盆,烧香摆供,孩子口含黏米灶糖粘住嘴巴,不能让他们说出半句不吉利的话来。然后全家虔诚地跪于“灶王爷”前磕头膜拜,旧“灶王爷”在爆竹声声中化做云烟,上天报去一家的平安;同时喜迎新“灶王爷”进家门,再供于灶台前,初一、十五烧香膜拜,这就是我小时过小年的有趣记忆……
小年过后就该“打年纸”了。什么叫“打年纸”?“打年纸”就是办年货。当时人们平日省吃俭用,办年货都不惜金钱,家里人催着当家的:“快过大年了,开张单子到买卖家‘打年纸’去,买卖家(店铺)年货全”。买卖的当家人叫掌柜(老板)的,穿长袍,戴毡帽,手里总离不开大算盘;卖货员,即吃劳津(打工)的,包包打包技巧特高。比如:包打得必方方正正,再用麻经儿(麻绳、包装绳)捆牢。吃劳津的有手绝活——揪麻经儿。见他先将麻经儿挽个麻花劲儿,再用双手突然一抖,麻经儿立马折断,看似容易,外行人使“九牛二虎的劲儿”也难拉断;掌柜的绝活——袖里吞金。不管卖出多少货,只要劳津唱出年纸单上的货名和单价,掌柜的将五指吞到袖筒儿里一掐算,管保不差半文。若信不过,他抄起大算盘,“一退六二五”拨得算盘珠儿劈啪三响,没错!和袖里吞金一模一样。
办年货时,可高兴了孩子,他们看好的是花炮:二踢脚、小洋鞭、十响一咕咚、单子雷、铁树开花……小年过后就天天有声响,日日有年气儿了。
除夕年夜饺子吃过后新年伊始,于是孩子换上新棉袍、新鞋、男孩戴新毡帽,排着队去给长辈们磕头拜年。只要每年如此守规,都能得到颇丰的压岁钱。
大年初一大早儿邻里要互拜——大人见面双手合十作个揖,说声“见面发财”,或寒暄几句吉利话;与所谓有身份的人,或者“”遗老遗少”们互拜,礼节就有了复古之嫌——见面寒暄之词离不开“之乎者也”,礼仪也由拱手做揖改为右手下垂右腿曲膝的“请安”,言必“子曰诗云”了。
记得邻居家七十多岁的“吉大老爷”,前清那会儿做过知县,为官口碑好,官府赐他家镶嵌“吉第”金字牌匾抢眼地悬于正门廊檐下;吉大老爷的四房姨太都喜欢孩子,所以年年惹得孩子们初一早争着去拜年,有趣的是看谁的头磕的最响,谁就能多得不少“家外”压岁钱。
-全文完-
▷ 进入张宁新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