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瓶梅》尽管问世已几百年了,然而其作者为谁一直是个谜。该书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很显然这是个化名。为了弄清《金瓶梅》作者究竟姓甚名谁,各代各方专家学者费尽了心机,先后论证出该书作者为王世贞、王稚登、贾三近、李开先、屠隆、蔡荣名、冯梦龙、赵南星、丁纯父子等数十人之多。尽管人数众多,却没有谁有十足把握,专家们对此也只能各执一端,莫衷一是。那么《金瓶梅》作者到底是谁呢?鄙人不才,特来将这个谜揭开。
《金瓶梅》作者生活在十五世纪下半叶至十六世纪上半叶之间,那时是明朝晚期,社会已萌发了资本主义,不仅物质极大地丰富了,连精神方面也很是开放,出现了各种思潮。《金瓶梅》作者看到当时社会物欲横流,人们为了追求金钱和享乐而置伦理道德于不顾,便产生了警世及劝戒的念头,于是这才有了《金瓶梅》。
知道《金瓶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写作动机后,接下来就该了解《金瓶梅》的写作时间了。那么一个人要完成《金瓶梅》至少需要多久呢?先说下别的,和盘托出写同样根据《水浒》改编的《武松与潘金莲》用时近三年,当时他写作用的是钢笔,写的是简体字。而《金瓶梅》全文字数比《武松与潘金莲》字数三倍还多,当时其作者只能用毛笔,只能写繁体字(正体字),这无疑要慢得多,也就是说《金瓶梅》比《武松与潘金莲》的写作用时要长得多,就算他是天才,速度再快,也至少需要五年以上才有可能完成。
写作除了要有时间之外,还得有动力才成。一个人的写作动力无外乎两种:一是心中有感不吐不快,一是图名捞利。诗人大都属于前一种情况,而写小说的创作动力光靠有感而发的不多,只有少数小说家才与其相符,比如《红楼梦》作者。他有感于自己身世,郁积心中而不舒不快,这才为《红楼梦》的创作提供了充足动力。而《金瓶梅》作者显然不象曹雪芹,因为《金瓶梅》纯属虚构,它里面的故事来源于《水浒》,与作者的身世并无关系。可以说《金瓶梅》作者创作动力不如曹雪芹那样强烈,就算他有警世的目的而不吐不快,也可采用诗词等其他形式,要知道当时小说并无地位,他何必用这种不入流的方式去写呢?就算他这样做了,那么其目的何在呢?是为了图名捞利吗?《金瓶梅》由于揭露了官场的黑暗和涉及性描写,其作者不仅无法扬名,反倒要招致打压咒骂,所以图名之说并不成立。至于利,《金瓶梅》问世一二十年后都是以手抄本形式出现的,并没成书,那时更谈不上影视改编权和国外版权了,也就是说《金瓶梅》作者并没得到一文钱的好处,不仅如此,他还得倒贴钱去购买纸和笔。试想一下,在一个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盛行的社会里,谁会去花那么长时间干得不偿失的事呢?要知道写小说的可不是傻子,他必须对社会有所了解才行。通过以上分析,因而可知《金瓶梅》作者写作动力严重不足。既然如此,那么《金瓶梅》为何就能写成呢?这只能有一个解释,那就是《金瓶梅》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由多人共同努力打造成功的。所谓众人拾柴火焰高,人多力量大,这样就弥补了一个人的动力不足,经过大家的不断添砖加瓦,就构建了《金瓶梅》这座文学史上不倒的大厦。事实也的确如此,因为《金瓶梅》里戓多戓少留下了这方面的痕迹,下面就来简单说说。
《金瓶梅词话》与《金瓶梅》本属一家,然而两者之间的差别却挺大。比如说,在《金瓶梅词话》中西门庆的女婿名叫陈经济,而在《金瓶梅》里则成了陈敬济。《金瓶梅词话》开头部分是写武松打虎,而在《金瓶梅》里则变成了结拜兄弟。除此之外两者还有其它差异,就不一一举例了。这些差异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该作品被人改动过,其作者不只一个,要是作者只有一个的话,文中的主人公不可能连姓名都不统一。这同时也说明了有很多人象演员一样,借《金瓶梅》这个开放型大戏台倾力演出。他们演出不是为了报酬,也不是为了观众的掌声,而是缘自其内心的一种责任。
以上证据很明显,下面的则很隐蔽了,一般人通常难以发现。《金瓶梅》的结构与以前的小说结构大不一样,以前的小说呈“一”字形结构,故事一个连着一个,象一字长蛇阵似的,这种结构简单明了,中间不便再添加情节,否则容易造成前后不连贯,极易被人识破。而《金瓶梅》采用的是“米”字形结构,它以西门庆一家为中心,情节向四周散发开去,这种结构不象一字形结构那样,它并不要求故事之间非得前后连贯,而是可以齐头并进,象八卦阵一样变化无穷。采用这种结构的最大好处是可以随便添加情节,而一般人通常还看不出来,正是这种结构使得《金瓶梅》的众多作者可以大显身手,使得他们可以突破时间、地域及沟通上的限制从而发挥自己的力量。也许《金瓶梅》的作者们是无意中被迫采用这种结构的,然而这却使得《金瓶梅》的写作技巧看起来很现代,也算是无意插柳柳成荫吧。
由于《金瓶梅》作者很多,每个人对笔下人物的理解和把握难免出现差异,这样就使得文中人物形象变得捉摸不定和矛盾重重。比如说,西门庆有时很小气有时又很大方,吴月娘起初很精明后来则很糊涂,应伯爵这个市井小人有时倒很象正人君子,而李瓶儿嫁给西门庆后简直判若两人(对此有人认为这是李瓶儿爱西门庆的缘故,但从另一方面讲李瓶儿这个形象何尝不是由两个完全不同的人构成的呢?)。对此有人或许会辩解说人性是很复杂的。的确,这话说得不错,但那种以为把几个性格完全不同的人揉合在一个人身上就算复杂的话便不对了。那种做法即便一般读者看不出来,也瞒不过高手的眼睛,因为其人物形象的性格是分裂的,根本不象一个正常人所具备的那样。这属于恶劣的个性化,由于缺乏共性,自然难以达到典型的高度,如此一来,作者费尽心机塑造的人物形象反而立不起来。按理说《金瓶梅》的作者是不会犯这种低级失误的,因为此前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很单纯,远不如《金瓶梅》中的复杂,这只能反证《金瓶梅》作者不只一个,实际上也只有这种解释才最为合理。
以前专家学者在研究《金瓶梅》作者时其中很多人都进入了误区,比如将兰陵作为地名去考证。其实兰陵不过是《金瓶梅》作者设的一个小小陷阱,它不可能是地名。这原理很简单,既然《金瓶梅》作者不肯公布自己的真实姓名,那么其也不可能公布自己的真实地址,因为如果一旦公布了的话,在当时总人口很少读书识字的更少而会写小说的更是少之又少的情况下,难免会被查找出来,而这无疑违了他的本意。《金瓶梅》作者之所以要隐姓埋名,主要原因恐怕也是出于某种顾虑。当然,除此之外也许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在很多人都参与了《金瓶梅》写作而不留名的情况下个别人想留名也不好意思,只好顺大流。古人的道德水准比当今那些剽窃了他人的劳动成果还要署上自己大名的人是要高得多的。既然兰陵并非地名,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窃以为它不过是谐音而已,就象常峙节谐音“常时借”、吴典恩谐音“无点恩”一样,兰陵谐音为“谰凌”和“难临”。将“谰凌”或“难临”与后面的“笑笑生”三字连在一起,就不难理解《金瓶梅》作者署名“兰陵笑笑生”的良苦用意了。在诬赖欺凌和灾难来临的情况下,还能笑笑,《金瓶梅》作者心态可谓乐观旷达也(当然这也有可能是出于反讽需要而为之)。值得一提的是,“难临”还有难以摹仿的意思,这也从侧面证明了《金瓶梅》作者不只一个。
说了以上那么多,《金瓶梅》作者悬念既然已破,那么有些困扰多年的问题便不再难了。比如说《金瓶梅》中的方言问题,为什么其中既有山东方言又有浙江方言呢?因为很简单,《金瓶梅》作者中既有山东人又有浙江人,他们难免会在其中留下自己所生活过地方的印记。再比如说《金瓶梅》为什么象百科全书似的那么渊博呢?因为它的作者很多,各方面人才都有,熟悉官场的,了解妓院的,懂得佛道的,精明市井的,他们在各自擅长的领域发力,为《金瓶梅》添枝加叶,而手抄本这种样式又为其提供了深厚的土壤,这样使得《金瓶梅》能够根深叶茂,不仅可屹立于中国文学之林,在世界文学之林也能据有一席之地。
既然《金瓶梅》作者很多(窃以为除了专家学者考证出的那些人外,尚有许多未被考证出的人士),那么自然不好一一列举出来,鉴于“兰陵笑笑生”这个名字不够庄重雅致,不妨将《金瓶梅》作者署名为“明群士”,这样会更确切些。
从此,关于《金瓶梅》作者之争可以休矣。
-全文完-
▷ 进入贺兰山怡宝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