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文选刊》2011年4月上旬版头条转载了张心阳近作《无序社会人人都是弱势群体》一文,拜读之下,哑然失笑。
张先生混淆了“弱势群体”的概念,或说偷换了“弱势群体”的概念。
张文的起因是这样的:在某城乡结合部的小镇中,一小伙驾驶的电动车猛撞在张先生乘坐的小轿车车尾,谁是谁非,一目了然。但围观的人群都为小伙说话,当着警察作伪证。张先生身在异乡,孤立无援。但张先生很快就醒悟到,激愤的人群之所以说假话作伪证,是针对小轿车而不是撞车事故。于是张先生论断:“与其说是一次车祸事故,不如说是一次所谓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碰撞,此时舆论会倒向谁的一边不言而喻。”
张先生的论断是否正确且不论,张先生的分析不能不重视,这是有关社会理论导向的问题,不能等闲视之。
张先生分析“弱势群体是如何产生的。它不是一个相对固化的概念,更不是一个相对固化的群体,而是鳄吞鳄尾,循环相食,循环相生”、“这也就证明了,咱们社会很难分出谁是强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
张先生还举出一些似是而非的例子,如工商管理者在小摊小贩面前是强者,去购住房在开发商面前就是弱者;房地产开发商在售楼时是强者,躺在手术台上向医生递红包时就是弱者……
张先生举了数例之后下结论说:“无论是人们认为世上最牛职业的官员、公务员,还是被人们认为处在社会底层之流,他们都有因欺人而做强者的时候;也有被人欺而成为弱者的时候。”
张先生侃侃而谈关于“强者、弱者”的理论,我很怀疑张先生是否弄懂弱势群体的概念。弱势群体的产生果如张先生所创造的“鳄吞鳄尾”理论吗?
自从朱镕基总理在九届全国人大5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中使用了“弱势群体”这个词以后,弱势群体就成为一个非常流行的概念。
要谈论弱势群体问题,首先要明确弱势群体的概念。弱势群体是根据人的社会地位、生存状况及其在生存资源分配格局中处于劣势的人群。
学术界把弱势群体分为两类:生理性弱势群体和社会性弱势群体。前者沦为弱势群体有着明显的生理原因,如年龄、病残等。后者基本上是受社会原因造成的,如下岗、失业、受排斥等。生理性弱势群体在任何社会都存在,政府和社会尽可能改善其生存状况。值得关注的是社会性弱势群体,这个群体的产生是由于生存资源分配严重失衡造成的,与制度、体制、政策密切相关。
造成弱势群体的原因很多,现有的弱势人群有很多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做出过贡献的人,特别是一些早年退休者和国有企业下岗职工,此是一;二是我国由改革开放前平均主义盛行的社会转变为一个收入分配差距较大的社会,经济分化的社会分化越来越大,一部分人社会地位下降,这些人就是在目前社会分化加剧的情况下沦为弱势人群的;三是目前的全球化进程中,那些接近资本、接近权力以及高学历者必定能得到更多利益,普通劳动者不仅获利机会少,还有可能降低福利,成为全球化成本的承担者。还有其他就不一一细述了。
因此,社会性弱势群体在社会总人口中所占比例的大小以及他们生存状况的恶化程度就成了衡量一个社会制度是否优越、体制是否健全、政策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
张先生关于“强、弱”的理论核心是“咱们社会很难分出谁是强势群体,谁是弱势群体”。就是说强、弱是会在瞬间转化的,你刚才低三下四向人乞讨到10元钱,乞讨时是个弱者;你有了乞讨来的10元钱便神气活现地出现在小吃店里,这时你就是个强者了。
张先生的理论依据是强者、弱者“循环相食”,强者吃弱者司空见惯,比比皆是,无须举例;但不知道弱者怎样才能吃得了强者?举个例吧,棚户区居民对北京、上海的楼房连半平方米(一平米2至3万元)都买不起,怎样去吃房地产开发商呢?请张先生有以教我。
张先生的理论是在为强势群体在辩护,开脱他们对弱势群体的被剥夺感。
驳了张先生这么多,料想张先生必有一杀手锏“回敬”我,那就是“无序社会”。张先生确是在“人人都是弱势群体”前加了定语“无序社会”。张先生是在说,我们的社会是个无序社会,所以才“人人都是弱势群体”。
我们的社会虽然不尽如人意,但也不是无序的社会。社会治安、社会救济、社会慈善、社会公益等等社会事业都在有序地运转,能说我们的社会是无序社会吗?有多少人认同张先生的见解?(2011-4-15)
-全文完-
▷ 进入康慨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