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的北京,天灰蒙蒙的。颐和园的早晨,薄雾尚未褪去。被层层轻纱薄雾笼罩下的颐和园,宛如出水的仙子,散发出几分神秘的气息。“昆明湖畔风舞柳,琼楼玉桥眼尽收。”湖上,偶有几只不知名的小鸟从湖面一掠而过,激起层层涟漪,并不时地发出几声清脆的叫声。隔湖相望,迷雾中的十七孔桥,宛如一幅美丽的图画,吸引着游人的眼球。
大概是时间尚早的缘故,园子的游人不多,亭子里偶有一些刚做完晨运的人们,或三三两两地聚在一起唠嗑,或从包中拿出准备好的早点,一边欣赏湖边秋色,一边静静地享用早餐。我踏着宽厚的青石板铺就的林荫道向园子深处走去,迎面走来几个晨练的人,操着一口浓厚的老北京口音,与我擦肩而过,渐行渐远,只留下一串串爽朗欢快的笑声,久久地回响在空荡荡的园子上空。
我信步走在园子里,双眼贪婪地尽收这一园美景。慈禧太后,这个统治中国长达48年之久的女人,一刻也没有因为国事的艰难而改变其奢侈的生活方式。她为自己颐养天命,大兴土木。尤其是颐和园,竟是挪用海军军费而建,结果中国海军成了这颐和园中一艘永远也无法开动的石舫。如今的颐和园,有山有水,亭台楼阁,更是错落有致,好一派江南风光,显然是个休养生息的好地方。难怪老佛爷是如此地钟情于它,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仍念念不忘的,还是它……
当我正感慨于造园者的巧夺天工时,不觉已经来到一座荒园前。半壁的残垣,斜倒的巨石,偌大的园子透出浓浓的悲凉感。若不是宫门上那块硕大的门牌提醒我,我真不敢相信,这就是乾隆帝曾经最钟爱的园子——赅春园。
位于颐和园西侧的赅春园,建成于1752年,是清漪园时期万寿山后山一座颇具魅力的山地园林。乾隆帝以一句诗:“万紫千红归静观,春光言可一言赅”作为园名的注释。这里是乾隆爷颐养天年之处,园子里、石壁上,至今仍留有不少老爷子的御迹。1860年,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故宫、圆明园等皇家宫殿、园林相继惨遭八国联军的焚烧掳掠,赅春园也未能逃脱这场劫难。曾经风光秀美的园子如今已残败不堪,数以千计的珍贵家具、名人字画、瓷器多被焚掠一空,只有赅春园的宫门幸存下来,空守在满目焦土的废墟旁,对景难排那不堪回首的愁绪。我循着曲折错落的爬山游廊和青石台阶拾级而上,放眼望去,断石、枯树、残垣……全然没有书中所说的“花香、鸟语、钟声、水影,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园林图画。”唏嘘喟叹之际,一只毛茸茸的松鼠从我的眼前跑过,一会儿跃上伸在屋顶的松树枝头,一会儿又跳在琉璃瓦棱之间,那条粗粗的尾巴,在身后不时地竖起,像挥动着一杆威风的护背旗,腾跳飞越,神气十足,狂抢着我的数码镜头。生平第一次见到松鼠,心里几分惊喜,我的目光自然追随着它活跃的身影,看了好一阵子,直到它飞上一棵高大的松树,掩入了树叶深处,消失得无影无踪。
从赅春园出来的时候,正是晌午时分,初秋的阳光冲破厚重的云层,撒在每一个人的身上,暖暖地。
绕过千佛塔,我先去了北门边上的苏州街,一条建在皇家宅子里的仿古街廊。无论是酒家招徕客人的招牌和旗杆上随风飘扬的黄色酒旗,还是那从桥下过,桅杆直立、古色古香的小船,俨然一式的苏州风格,一派的南国特色建筑,经典的南方园林风格。置身其中,仿佛已经来到了“小桥、流水”的江南水乡……从苏州街出来,沿着台阶拾级而上,每层都是一个开阔的场地,每层都有形式各类的石雕。上至千佛塔,也就将临万寿山顶,那塔的四壁,无数佛像整齐地排列达顶,甚是壮观。只是塔角靠下的一些佛雕像头,被人挖走,使这塔身伤痕累累。这都是当年八国联军在京城大肆掳掠烧杀留下的罪证,想到这,心不免更痛了几分。
登上万寿山顶,眺望远处,淡云薄雾笼罩的北京市区,幢幢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在阳光的照射下,昭示着当代都市的繁华盛世,更显示着现代文明的宏大和雄浑……
-全文完-
▷ 进入依云水岸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