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一早,小雨淅淅沥沥地下着,伴着阵阵的寒风。气温从前日的十多度陡降下来,让人感到瑟瑟的冷。今年是父亲三周年祭,明天,大哥一家要从盐城赶回来。
望着窗外雨中摇曳的树梢,我问儿子是否记得有关清明节的唐诗,他脱口便说不记得了,我说别偷懒。果然,他很快就挤出一句:“清明时节雨纷纷......”便打住了。我接了一句:“路上行人犹断魂。”儿子立刻纠正说不是“犹”是“欲”,又续上了后两句。我惊叹古代诗人是如何营造出如此的意境,一个“犹”和“一个欲”的差别是微妙的,对清明时节人们的心情的刻画真的神了。
周日的天气竟然放晴了,一路阳光明媚,凉风习习,杨柳拂堤。墓园内人流熙熙攘攘,浓情的音乐在微风中飘荡。今年家祭队伍中多了个新成员,那是新婚的侄女婿,是老父亲生前未及谋面的。我想,天堂里的老父看到他最疼爱的孙女和爱婿出现,会笑得合不拢嘴的。
焚香,那香气传说是传递人间和天上的语言纽带,更是一个家族源源流长的象征。所谓香烟后代,有人焚香,就标志着家族一代人一代人的传下去。
烧纸钱,也是祭祖的习俗,人们相信,纸钱就是死者另一个世界里的钱,子孙多烧一些纸钱,逝者在那个世界里就会更有钱用。
祭品,通常是四样菜和饭,因今年是三年祭,隆重增加了一只猪头,古时称作“牺牲”吧,是老妈请教专家后置办的,同时点上蜡烛,献上鲜花,满上酒杯,我还给老爸点上一支香烟,因为老父生前烟瘾很重的。
最近,网上曾搞过一个调查,问为什么要清明扫墓?有人说是中国的民族传统习俗;有的说是一起祭奠祖先,同时家人团聚;有的说,传承孝道,让子孙后代记住祖先的恩德......
有关传统的话题,前两天,我读到龙应台的一篇文章,讲述瑞士一个五十几岁妇人对她说:“我不喜欢瑞士的物质主义,一心一意只是钱、钱、钱,他们根本忘了如何简单的去生活。你们中国人比较讲精神灵性上的追求,对不对?”面对妇人的目光,龙应台感到很尴尬。那位妇人还认为,在瑞士,人的心很冷,人与人的距离很远,人与人之间没有温情,中国人很讲感情。
我很希望清明扫墓是中国人精神灵性上的追求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是一个充满温情的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像外国那样冷漠。其实,在物质日益丰富的今天,面对社会乱象,人情淡漠,已经开始有人反思我们失去了些什么,为此愤懑、茫然。对此,回味那首唐诗后两句似乎给出了答案,“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告诉我们,清明时节的烦忧自古有之,不足为奇,否则古人何必借酒排遣呢?
二○一一年四月五日
-全文完-
▷ 进入竹根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