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阳历的4月4日至6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外出春游的大好时光,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的传统习俗。
清明节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用它安排农事活动。《淮南子?天文训》云:“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则清明风至。”按《岁时百问》的说法:“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寒食节,则是来自春秋战国时期一个感人的传说。
相传春秋五霸之一的晋文公重耳为躲避祸害四处流亡期间受尽屈辱。原来跟着他一道出奔的臣子,大多陆陆续续各奔出路。只剩下少数几个忠心耿耿的人一直与他不弃不离,其中有个名叫介子推的人。有一次,重耳因为没有食物饿晕过去。介子推为了救重耳,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用火烤熟了拿给重耳吃。
十九年后,重耳回国做了君主,对那些和他同甘共苦的臣子大加封赏,却忘了介子推。当有人在他面前为介子推叫屈时,晋文公猛然记起,立马差人去请介子推上朝受赏封官。
可是,差人去了几趟,介子推不来。晋文公只好亲去请。当晋文公来到介子推家时,介子推早已背着老母躲进了绵山(今山西介休县东南)。晋文公听信别人的注意,想用烧山的办法逼介子推出来,不料大火烧了三天三夜也不见介子推的踪影,最后,晋文公派人上山一搜,才发现介子推母子俩抱着一棵烧焦的大柳树已经死了。
晋文公只好望着介子推的尸体哭拜一阵,安葬遗体时,发现介子推的脊梁堵着一个柳树洞,洞里好象有什么东西。掏出来一看,是一片衣襟,上面题了一首血诗:
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
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
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晋文公将血书藏入袖中。然后把介子推和他的母亲分别安葬在那棵烧焦的大柳树下。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在山上建立祠堂,并把放火烧山的这一天定为寒食节,晓谕全国,每年这天禁忌烟火,只吃寒食。
走时,他伐了一段烧焦的柳木,到宫中做了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足下”是古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
第二年,晋文公带领群臣,徒步登山祭奠,表示哀悼。行至坟前,只见那棵老柳树死而复活,绿枝千条,随风飘舞。晋文公望着复活的老柳树,就像看见了介子推一样。他敬重地走到跟前,珍爱地掐了一下枝,编了一个圈儿戴在头上。祭扫后,晋文公把复活的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又把这天定为清明节。
以后,晋文公常把血书袖带在身边,作为鞭策自己执政的座佑铭。他勤政爱民,励精图治,终于把自己的国家治理成了当时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每年的清明,似乎总是给人一片湿雨淋淋的印象。或是风狂雨骤,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至黄昏,点点滴滴,落在山川田野,落在阡陌渠道,叫花儿含愁,叫草儿含泪,湿了人的身,也湿了人的心,真是天上地下,一片愁云惨雾,到处鬼哭狼嚎。
看吧,从古至今,有多少写清明的诗不都是与雨连在一起的。
白居易《寒食野望吟》里写: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 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垒垒春草绿。
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死生别离处。 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
杜牧《清明》里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黄庭坚《清明》里写: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候。 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高翥《清明》里写: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 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
日落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 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
更有一幅有关清明的对联,那就是明朝大臣洪承畴投降清朝后,在“谷雨”那天与人下棋时的一副绝对。
一局妙棋今日几乎忘谷雨
对弈者马上就给他联了一句巧妙的下联:
两朝领袖他年何以辩清明
这句下联意在讽刺洪承畴背叛明朝失义失节,语带双关。真不知当时的洪承畴听了这句下联后心里是个什么感受。
前两天孩子出门时说,今天只上半天课,因为清明节学校放假,要到下个星期三才上学,既然学校放假,我想全国很多的单位也会因为清明的到来而放假,有些大中城市还会组织学生或职工进行大型的对古代杰出人物或英雄人物的祭奠活动,以寄托人们对祖先的崇敬与哀思,可是在如今的时代,有几个人还会在祭奠这些祖先或英雄人物时想起这些清明的来历与意义呢?
惑于当下世风的魔力,于是写下这篇《清明时节话清明》!
-全文完-
▷ 进入春回江南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