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的这首凄凉悲婉的诗词,在每年的清明节到来之际,都会引起人们的无限哀思和对亲人们无限的怀念。
兴许是机缘巧合,同事父亲去世正好在清明节这天下葬,我随同单位其他同事不远千里参加了其父的葬礼,走进墓地,顿有一股庄严肃穆之风袭面而来,一望无际的坟冢,车水马龙车队,到处是素服打扮、胸带白花的祭扫者,从面部表情来看,无不哀伤悲痛。就在这样的环境下,在做法事的道人们吹吹打打的锁呐声中,同事父亲的棺椁缓缓下葬,和亲友们做了最后的诀别,被黄土掩埋,入土为安。
可能是年龄还小的缘故,多年以来经历了身边很多老人的辞世,疼爱我的大伯、大妈、舅妈等亲人也先继去世,但我始终对这些事情看的比较坦然,虽然会有些许的思念,但从来不会悲痛欲绝。个中缘由可能是之前少不更事,抑或是我从博大精深的佛理中体悟到了生命的无常,相信这些朴实的人们只是了了一段业缘,结束了苦报,去往西天极乐世界享乐去了而已。
佛经有言“娑婆苦,娑婆之苦不胜数。”意思就是,我们生活的这个被五欲六尘杂染的娑婆世界,本来就是苦的,并且这种苦数不胜数。而对于死亡,在佛家来讲,只是我们珍爱无比的这个臭皮囊,因缘和合的假象离开了我们而已,而他的灵魂已超出三界,在六道中轮回而已,他的思想却永存人间,就像佛陀、孔圣人等思想精髓流芳百世泽被后人,不会因为时空的变化而黯淡,反而熠熠生辉。可能这就是圣贤和凡人的区别吧。
人的一生,犹如春秋四季,只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对于生命的认识,明智无比的佛陀也早就说过,生命只在一呼一吸而已。先贤庄子在他妻子逝亡的时候,不仅没有悲痛,而且击缶而歌,他认为自己的妻子只是静静的睡着了,因为他早已体悟了生命的无常,洞察了生命的真相,这是一种怎样的豁达与坦然。
就连他本人在弥留之际,弟子要厚葬他,他反对说要“以天地为棺椁”,其实就是抛之荒野而已。弟子说“吾恐乌鸢之食夫子也”,怕乌鸦、老鹰来吃老师的身体。他说:“在上为乌鸢食,在下为蝼蚁食,夺彼与此,何其偏也!”或者被乌鸦、老鹰吃掉,或者被蝼蚁吃掉,怎么可以人为从某一方夺走给了另一方呢,那就太偏心了。庄子这种豁达的生死观,虽时隔千年,但始终令我们为之而动容。
对于这种和亲人生离死别的态度,伟大的佛陀是怎么看待的呢?据说在佛陀时代,一个妇人中年丧子,痛失了他唯一的爱子之后痛不欲生,久久不能从这种悲哀的心境中走出来,一天她就来找佛陀哭诉,说:“佛陀啊,听说您神通广大,无所不能,您能不能找回我的儿子啊?”佛陀说:“那你去找一下这个世界上谁家没有死过人,如果有的话的,我就还回你的儿子。”妇人听过,不顾奔波之苦,来回走了方圆几百里地问了上千户人家,没有一户人家没死过人,妇人幡然醒悟,从此不再悲痛。
生死只是一个过程,而我们只是这个世界上的匆匆过客而已。不管你活到八十、一百岁,终归还是要离开这个世界,生命不会因为你贪恋亲情、友情、爱情、美色而强留在这个世界上,因此,作为人,我们应该适时的建立一种豁达的生死观、人生观,以坦然的心态迎接生命的无常,在你百年的时候,留一个和蔼灿烂的笑容供后人念想,那么你的死也会如落花一样,虽然凄凉但片片静美。
斯人已去,生者坚强。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都以一种豁达乐观的心态面对生活,要笑声来面对短暂的生命过程,因为我们的快乐是对亲人、亡灵最好的告慰。
清明时节,聊以为祭。。。。。。
-全文完-
▷ 进入山尖流水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