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柳芽泛绿、春意渐浓的时候,一年一度的清明节也在浑然不觉间悄然而至了。清明前夕,浮窗眺望着远处朦朦胧胧的山影和茫茫天际间逐渐清晰的星星,面对着魂牵梦绕的故乡,心中多了几分缱绻之情。
清明节是传统的扫墓祭祖日子,许多诗人为此留下了千古名篇。其中最著名的当属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开篇点出春雨绵绵的景象和气氛。为全诗提供了一个特定的坏境,进而写人物的伤感的心境。又是一年清明节,天暗的象一张多愁善感的脸。 看,又飘起了蒙蒙的细雨,很细很细,冷冷清清的,象一滴一滴轻轻垂下的眼泪。 风把云活活地撕成了两半,雨,像一碗搁浅很久的酱汁,溶溶地滴落在苍茫的大地,花,不亦盛开?柳,早已抽绿!然,心底的回忆,绕成绵绵不断的相思,随清明之雨滴落一地苦涩而冗长的滋味,淡淡陪着风吹向远方,拾起曾经的回味。
特别喜欢这首诗的首联,“春城无处不飞花”,想想大唐长安的胜景,飞花遍及各处。一个“飞”字,既写繁花似锦的春光,也透露出落英飘飞,春色将尽的点点萧瑟,从而表现出一种热烈而又显明冷清的节日气氛。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一向给人的印象总是一片湿淋淋的雨。或是风狂雨恣,或是和风细雨,从清晨开始,至黄昏之际,在烟雨迷漫的山野中,在泥泞崎岖的小路上,总有人冒风顶雨,点缀寂寥,行行色色的扫墓人;或三五成群,扶老携幼,或一二个孤影,蹒跚独行。远山隐在云雾里,近树笼罩在孤坟前,小桥流水,乌鸦悲啼,雨洗清草,风吹哀愁,唯见一片茫茫无际的烟雾,不见荒野的人家与袅袅的炊烟。好一个伤感寂寥的清明节,好一个凄楚彷徨的画面。抬头偶望,墓地黯然见:百坟耸起,千碑林立;烟雨朦朦,青草何离离。一片荒凉,一片凄迷,一片死寂!山孤烟雾薄,树小雨声稀!风飘飘,雨潇潇,哀思悠悠,悲情渺渺,莫道不销魂,何处暗香盈袖?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冷酒,烧上一把纸钱,给坟墓铲除杂草,添加新土,供上祭品,燃香奠酒,烧些纸钱,或在树枝上挂些纸条,风雨愁煞人,杯土带愁,杂草含烟,竟无言以对,唯有心底弥满幽幽的愁绪和淡淡的哀愁涌上心头!死者长已矣,存者永怀悲!音容笑貌,历历在目,谆谆教诲,犹言在耳,但客心逐流水,随缘到天涯,念千里孤坟何处话凄凉?
自古以来,我国人民就有清明扫墓祀祖的习俗。这一天,人们要扶老携幼来到墓地,将酒食果品供祭亲人墓前,然后焚化纸钱进行祭拜。白居易有《寒食野望吟》诗:“乌啼鹊躁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累累春草绿;棠梨花映白杨树,尽是生死离别处,冥冥重泉哭不闻,萧萧暮雨人归去。”写的正是清明节扫墓祭祀,缅怀先人,追悼亡灵的凄惨情景。写哀思逝者悲痛心情的,似乎要数高菊卿《清明》一诗最为著名,诗云:“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血泪染成红杜鹃。日暮狐狸眠冢上,夜归儿女笑灯前,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苏轼的《江城子》词是清明悼亡词中的杰作,“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情感真挚,催人泪下,一代豪放派词人竟能写出如此缠绵婉约的词句,可见其对亡妻的思念之深。而在清明这一天,对于那些羁留异乡的人们,则只能在漂泊的地方感应清明的气息和呼唤,用自己独特的方式遥遥祭告,正如权德舆所云:“自叹清明在远方,桐花覆水葛溪长。家人定是持新火,点作孤灯照洞房。”陆游也有“犹及清明可到家”的哀婉诗句,道出了千万游子清明盼归与亲人团聚的心声,流露出淡淡的无奈和惆怅。
清明时节,北方乍暖还寒,南方春意盎然。唐代诗人韩翃写下了“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的佳句。宋代著名词人苏轼有一首《南歌子》写得更有滋味:“日薄花房绽,风和麦浪轻,夜来微雨洗郊垌,正是一年春好近清明。”
-全文完-
▷ 进入月光美柔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