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啊,替你娘寄些当归来吧!”这是一位生活在甘肃天水的母亲给其儿子的一封家书,信的内容很奇怪,奇在甘肃是当归最正宗的产地,难道说最好最正宗地不要,反要要差的吗?但其儿子很明白母亲想要表达的意思,这位儿子在给母亲的回信中这样写道:“良田百顷,不在一亩;但有远志,不在当归也。”然后面朝故乡,重重地磕头,含泪道:“娘啊,恕儿不孝,儿先不归了!”。
这位儿子就是诸葛亮的继承人姜维。其母亲为什么要给儿子写这封家书以及她收到儿子的回信后是什么反应,史书没有过多的记载,于是许多人就理所当然地把这往徐庶例子上靠,说姜维的母亲接到儿子的回信后,也一头撞死,以绝姜维的牵挂之心。是的,作为母亲她很清楚自己的儿子,她比任何人都了解自己的儿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自从她的儿子见到了诸葛亮,她就很清楚,也很明白她的儿子再也不属于她的了。她的儿子从小就不是一个甘心平庸、糊里糊涂混日子的人,而是有野心、有梦想、有志向的大丈夫。可在魏国,姜维不得志,仅是天水郡里的小小从事,难有作为,而诸葛亮给了她儿子想要的一切,她知道自己的儿子会如何去回报诸葛亮对其的知遇再造之恩,那就是宁愿走上一条不归路,也要坚守其对诸葛亮的承诺。
于此同时,魏国大本营,司马昭与群臣商量伐蜀大业,诸将皆认为不可为,就连抗蜀多年,战功卓越的镇西将军邓艾也反对主动进击,唯独黄门侍郎钟会迎合司马昭之心,认为可取。钟会与邓艾是魏国的后起之秀,被誉为魏国的龙、凤。钟会乃是丞相钟繇的儿子,从小就能,史上有名的“战战兢兢,汗不敢出。”的奇人,一心自比诸葛亮;而邓艾也是从小就素有大志,虽出身贫贱,但却总想指点江山,后被司马懿赏识,破格重用,因此和他的老对手姜维一样,都是深受他人知遇再造之恩,俩者也都是竭其能尽报之而后己的人物。
钟会早想龙飞九天,不愿再屈尊他人门人,司马昭想伐蜀正合他意,正可借此机大显身手、大展宏图。而邓艾虽有不愿之心,但得报人家厚恩之情,自当拼尽全力,竭诚尽心。一个自选归处,一个呢为报他人,而无从选择,只有服从,但不管是自己选还是他人选定,都是人生命运早以安排好的归路,当归何处?天早以注定吧。
钟会大军还未集结完毕,蜀国情报部门就以获取,飞马报姜维,姜维上书报阿斗,但蜀国归处早以决定,一切的努力都被宦官黄皓拦住,等到后主刘禅知道问题的严重性,已经晚了。钟会大军已经做好了进攻前的一切准备,蜀军无奈只得先行退却,让敌深入。但就是在这样不利的情况下,姜维凭个人之力仍几乎把钟会大军赶了回去。魏军主力进入汉中后,姜维引军急行,巧破魏军堵截,退守剑阁,死死地顶住了钟会,钟会大军屡攻不下,后勤困难,本大势以去,只待退兵。幸好邓艾冒死行七百多里无人之地,偷入蜀中,终亡蜀也。
邓艾率军离成都还有80里,后主刘禅就通告中国宣布下野,令各地蜀军全面向魏军投降。读完后主的敕令,姜维想到了其恩师诸葛亮想到了其慈母的家书,两行老泪汩汩而下,我该当归何处呀?丞相、母亲你们谁能教我?
哭完的姜维独自求见钟会,两位聪明人终得相见,真正的战争也许现在才刚刚开始。钟会放姜维回去,仍领蜀军军权,自己上书司马昭密告邓艾据蜀为王、拥兵造反。
魏军出征前,就有人不放心,曾向司马昭说起。但司马昭早以成竹在胸,他就是要利用钟会和邓艾的能力去伐蜀,消灭蜀国,至于他们两人的结局,早以做好了安排。
当钟会率军进成都擒住邓艾父子准备坚守蜀中,占地为王,司马昭以亲率十万大军进驻长安,他的亲信中护军贾充更是提早一步率军直接通斜谷,进驻乐城。钟会和姜维见大势以去,只好破釜沉舟,想尽斩魏军将领,封关抗拒司马昭,却人算不如天算,大事泄露,诸军皆反,钟会与姜维都死在乱军之手,而邓艾则被司马昭所派的监军卫灌斩杀。司马昭费尽心机得蜀又杀了两位功高震主的祸害,很是开心,结果也追随他们而去,其长子司马炎接位,宣告了大魏国的结束,宣告了三国时代的结束,宣告了新帝国晋王朝的诞生。
当归何处?世人常会说个人的路自己走,其实个人怎能决定呢?人生在世往往不由人定,却受天命的安排,而天命又是什么呢?国家基因也。钟会、姜维、邓艾、司马昭等皆是中国之能人,但却不能抱团为国服务,相反却要相互机关算尽,尽灭其而为快之,当这些最优秀的人物用生命的代价换来了新晋国,可这新帝国又能当归何处呢?早以可见,就如钟会大军出征出师时,相国参军刘幂说的话:“蜀可平,但两人都回不来了。”,而新帝国必定将在风雨飘摇中哭泣。
-全文完-
▷ 进入何音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