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烟雨人 ▷

春天是一种媚俗立风

发表于-2011年03月23日 下午4:43评论-2条

春天是一种媚俗,当我写下这句话,并把它作为一篇文稿的标题时,才惊觉我几乎忘记了上帝的微笑,而只看到米兰?昆德拉在笑。在米兰?昆德拉笑声的持续中,在春天的潮流里,一朵花悄悄地绽放了,又默无声息地枯萎了。这个被温暖的阳光照耀得让人产生愉悦的福地,那朵花的处境却无从显示,也无法识别。作为万紫千红中的一点,那朵花代言不了自己,最终的下场是被大自然隐去。对于既堕落又进步的现代文明来讲,这点牺牲是不足挂齿的。人类的政治春天,人类的调性的命题合奏中,孕育出了无数朵这样的小花,这样的找不到自己的非常普遍的必须的存在。我无法找到春天,当春天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现象,或者成为万物复苏的胜利前景。我无法找到春天,当春天死在一些无法识辨的角落,或者如战车滚滚的雷霆万钧的打击中。站在历史的日渐明媚的隧道上,我无法达成任何荣誉感。

显然,一朵缺乏特色的花,抓不住寻觅的眼睛。一本入流的大众的小说意味着进入了这个世界却没有向这个世界展示自己的那份极其重要的探询和怀疑。“小说,在重复制造着已失去了其精神的形式。”米兰?昆德拉这样解释小说隐蔽的死亡。同时,他不遗余力地强调奥地利小说家布洛赫的说法:发现唯有小说才能发现的东西,乃是小说唯一存在的理由。在这种认同上,他得出的结论是发现的延续(而非所有写作的累积)构成了欧洲的小说史。于是,塞万提斯的遗产——冒险:卡夫卡的遗产——梦幻和现实的融合;福楼拜的遗产——现代的愚蠢不是无知,而意味着固有观念的无思想性;布洛赫的遗产——价值贬值;法朗士的遗产——日常生活的平庸性;乔伊斯的遗产——无法把握的现在时刻;拉伯雷的遗产——游戏和不正经。等等。几个雕像的树立组成了一副昆德拉心中的欧洲小说史的骨架。

就像关注人类之谜不仅是现代小说,也是任何时代的所有小说的主题一样,春天这个词太平淡和老派了。春天这种主旋律一旦进入了小说的内部,露出了田园式的温情,就失去了小说的实验性和启发意义。那些喜欢抒情的作家,不是太少了,而是太多了。春天在文字的帝国中,越来越失去神袍的光荣,而降低为一种无足轻重的俗套。今天,歌吟春天的诗人,实际上在干一件蠢事,或者说不是真正的诗人,真正的诗人不是为一个已知的真理服务,而是在寻找另外的隐藏的现象。就此来说,诗歌和小说其实显示着一种共同的精神,小说彻底的革命性总会保留诗歌中神秘的部份。卡夫卡的《城堡》和《地洞》在九十年代借阅后,再没有读过,却在我脑海里留下了难以根除的回响。在卡夫卡的小说中,我读到了机械。迷宫。孤独。一个无限逼真又抽象的神奇世界,由于可以从多重的角度阅读,因而存在多重的理解途径的歧义。而今,显赫的春天显然不是一种应当被破解的现象,仍然在传递正面的公式化的东西,来自春天的诗意越来越乏味可陈了。

在这个不再喜欢思考的时代,感谢还有米兰?昆德拉在用所有的小说文字来诠释几个词汇的秘密。轻。笑。媚俗。背叛。遗忘。制服。慢。灵魂。晕眩。……在他的思想场中,人类的处境变化成人的可能性。他穿越一个又一个约定俗成的语义场,寻找着人在文化联系中,人在历史事件,人在行动中带给我们的无限的信息。他极有耐心,又深思熟虑地探讨这些根源词的复杂和暧昧的现代价值。显而易见的,进入现代文化的标志之一是上帝隐匿,神性消失,单一时代的终结。当昆德拉钟情于“小说特有的随笔艺术。”当昆德拉听从兰波的命令——必须绝对现代。当昆德拉传承了布洛赫的对比法,卡夫卡的诗性,音乐学上的复调结构而谱写出显得异质的小说时,我没有理由停下来,而被他一次又一次带入思潮起伏的氛围中感觉和呼吸。

春天已经成为一种象征。它跟温暖、安定、谐音混淆在一起,有着美好的最大象征强度。当春天成为一种主导,一种图腾,一种天堂,我们就看不到隐藏在春天另一端的虚荣、阴冷和死亡。一朵花的处境为什么显示不出来呢?因为在春天,花朵的盛开成为必然和规律,成为了制服一类的象征。人类一次又一次迷失在花朵的激情里,连死亡也是带着满足和微笑的。而所有的激情极其相似,被强度、漂亮和光芒所折服。不再相信永恒的现代人,是否具备抵制象征的能力呢?在什么时候,我们不再关注齿轮是怎么转的,不再一根钢轨地通向前方。在什么时候,人类调整了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再面临被支配的威胁。而摆脱了习惯的感知的模式后,表达越是不可预见和不规则,越是充满魅力地流传。

是的,米兰?昆德拉在抵制简化物、俗套和遗忘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反抒情的沉思者的形象。一个拒绝成为春天里绽开的花朵,一个坚持在“世界里存在”的流亡的作家,一种“建立在数字七基础上的同样结构的不同变异”的小说建筑,无不是一种开放的、变奏的、丰富的智慧综合。当然,并不是将一些不确定性、含糊性的因素充斥于作品中就算找到了一种现代的叙述方式,重要的还是小说挖掘出来的新认识、新价值和新感觉。米兰?昆德拉的可贵在于保留了一个思想者自己的精神的纯洁。为小说的表现形式,在努力探索人类存在处境的主题中,表现了多样性的召唤和参照,在当代文化看来岌岌可危的“秩序”中,企图为小说的结构建设一种音乐的秩序。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立风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马贵毅推荐:马贵毅
☆ 编辑点评 ☆
马贵毅点评:

的确,米兰?昆德拉在抵制简化物、俗套和遗忘的时候,选择了一个反抒情的沉思者的立场。
作者对米兰?昆德拉的思想很有体会。对小说文本的研究也别具见地。
欣赏作者别具一格的审美眼光!
问好作者1

文章评论共[2]个
理野-评论

拜读佳作,问好朋友!at:2011年03月24日 凌晨1:37

立风-回复谢谢理野的关注,也问好。 at:2011年03月24日 下午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