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书屋 社科小品文
情人学
“情人现象”之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实属非一般天赋异禀的高人所能研究之奇特大学问之一。
又,“情人现象”是如此平凡普通、俯拾皆是,且深入于国民灵魂之髓;体现于世人举止之端;其种种精神的和物质内涵之深不可测兼高不可攀,那是相当的利害!
再,“情人现象”是如此地老少咸宜、深入人心、,实勘称人间奇观之九。
再再,“情人现象”伴随全人类一路走来,其情趣之盎然、气象之万千,古今皆是,中外亦然。其千姿百态而复洋洋大观者,盖其精髓之机要、本质之独特,乃人人皆心知肚明,却就是一个个都弄死不提;但凡“情人界”人士,更是装聋作哑、讳莫如深。如此一来,对于该奇特大学问之理所当然的应当加以前赴后继地基础解析和顶尖研究工作,就终于“群体无意识”地被束之高阁,成了摆在全人类面前的一个亟待解决的最重大的社会学课题。也就从了人类社会学研究中的一个盲点和禁区。以至于迄今尚无杰出的专业人士和系统的研究从果。憾之!
幸苍天有眼,大地无忌,冥冥中竟授权马先生为该项课题研究之学术带头人。幸之!
成了问题的问题,就比一般的问题严重。既然“比一般的问题严重”,那就意味着并不是张三李四王八刘九等等常人所能企及和解决的。情况既然如此严重,那就更是需要象马先生这样天生异禀而又超凡脱俗的饱学之士外加有识之士,开天辟地地来做一番庞大的研究。
乎马先生才高十七八斗,学富二三十车,对此研究当然是如鱼得水,因而得心应手。况且,对“情人现象”的研究,马先生勘称无师自通、独得真转,加之不拘一格的伟大思考和别具一格的分析、归纳,于是,其旷世杰作横空出世、隆重诞生!伟其名曰:《情人学》耳。
“情人界”中之衮衮有心人士,若欲精通此道,切不可错失良机:万望天天登录《烟雨红尘原创文学》网站,倾听马先生之高谈阔论,进而为汝指点迷津,包管各位大开眼界,终有不菲收益。“心有灵犀”,尚需“一点通”,斯言之谓,于此勘称真理乎?
而曰:然。
情人学 序言
《情人学》是马贵毅老先生隆重推出的、集动物学、生物学、遗传学、人类学、心理学、生理学、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等严谨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及“实用主义逻辑学”、“主观主义臆想学”、“马氏搞笑学”、“马氏调侃学”和“马氏创造学”等“马氏系列边缘新潮学科”的实践经验为一体的、现代人不得不加以认真学习、进一步自觉潜心思考并理应俸之为人生指南的划时代的伟大新学说之一。
《情人学》的研究主旨,是启发性和指导性的。《情人学》的思想观念,是开创性和反传统的。《情人学》的文本意义,是公众型和通俗型的。《情人学》的社会功能,是实用型和可持续发展型的。
“情人”一说的由来,已无史可考。
但有一点是无可否认的。这就是:“情人”,属于现实意义上的“婚姻制度”的必然的副产品或称“附属物”。
“情人现象”,从就事论事的角度来看,则无疑是对“婚姻制度”的一种自发的反叛形式。
甚至,我们似乎还可以这么来表述:“情人”和“情人现象”,不仅仅是“婚姻制度”的必然的副产品或称“附属物”,干脆就是“婚姻制度”的“孪生姊妹”得了。
自然,这个论断还有待加以深入细致而又令人信服的若干论证。
对《情人学》所要加以揭示和探讨的范畴内的种种现象的罗列,首先就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更不用说,这样的研究,往往会在所谓“学术的意义”上,显得力不从心和得不偿失。
再有就是,在传统文化的磐石般牢不可破的孔孟精神和世俗意识面前,这种研究也许会被认为:既是滑稽的可笑的;又是可恶的和可怕的;更有甚者,还是蛊惑人心的,因而,也就是十恶不赦的。
但,这并不妨碍马先生的“一意孤行”。
更不用说,我还有“实用主义逻辑学”、“主观主义臆想学”、“马氏搞笑学”、“马氏调侃学”和“马氏创造学”等“马氏系列边缘新潮学科”聊作护佑哩!怕啥呢?^_^哈哈哈哈!
因为,就这种研究而言,我们虽然不会得到什么,但也不会失去什么。皆然无得无失,也就不会患得患失。
在学术的研究上,我固执地认为:“创造性”是最基本、最基础和最首要的。
而“创造性”所意味着的乃是:一、发现。二、注意。三、思考。四、分析。五、归纳。六、结论。(七、推广。)
紧跟在“创造性”后面的,就是“探索”。探索,就是中国人常说的“打破沙锅问到底”。
“为什么”,是个很可爱的词儿。在它的“引力”下,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在《谁第一个教大学?》(载《中国社会报》)一文中,我得出的结论是:第一个教大学的人,肯定没有上过大学。
“大学”是“老师”缔造的。
“老师”,就是那些“第一个吃螃蟹的 ”。
那好吧,我们现在就来开始“吃螃蟹”吧。
《情人学》 第一章
关于“情人”的几个概念和定义
情人,在中国古代乃泛指感情深厚的友人。而这个“友人”是无所谓性别差异的。
如南朝 宋 鲍照 《翫月城西门廨中》诗:“回轩驻轻盖,留酌待情人。”《太平广记》卷三八七引。
唐 袁郊 《甘泽谣?圆观》:“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长存。”唐 韦应物 《送汾城王主簿》诗:“芳草归时徧,情人故郡多。”。
《儒林外史》第三十回:“吾兄生平可曾遇着一个知心情的人么?”。
同时,情人也指相爱的恋人。
如《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子夜四时歌秋歌二》:“情人不还卧,冶游步明月。”宋 赵令畤 《商调蝶恋花?莺莺传》鼓子词:“花动拂墙红萼坠,分明疑是情人至。”。 明 汤显祖 《牡丹亭?写真》:“也有美人自家写照,寄与情人。”。
巴金《春天里的秋天》十九:“啊,河那边相对着的三颗星,顶上一颗青白色的大星不就是他的情人织女吗?”。
情人的原意:
基本解释:一、感情深厚的友人。 二、恋人。
分开解释:“情”,指由外界事物所引起的人的喜、怒、爱、憎、哀、惧等心理状态和特征。感情,则是指人的具体的情绪、情怀、情操、情2谊;甚至包括:期待、向往、幻想、意志力等等。
“人”,是由类人猿进化而成的能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劳动、并能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动物:人类。
现代意义的情人,通常是指男女之间因为婚姻外的感情而发生性关系,但却没成为法定配偶的男人和女人。他们之间互称情人。或者被外界(社会舆论)界定为现在所谓的情人。
从传统的和习惯的意义上看,情人,一般指两情相悦的男女。
在部分所谓的婚恋专家和学者们的认识中,情人一词,是对拥有并保持婚外性关系的男女的专有名词。
对此,作者不能苟同。
在《情人学》的研究中,西方的情人节,即圣瓦伦丁节或称圣华伦泰节(st. valentine's day),自然会首当其冲地受到作者的关注。
每年2月14日,西方世界的青年男女们大都兴高采烈地投身于这个被称为“情人节”的传统节日的温馨浪漫的情调之中。他们在这一天互送巧克力、贺卡鲜花,用以表达爱意或友好,现已成为欧美各国青年人喜爱的节日。
而中国的年轻人们,现在则以近乎狂热的参与意识,继圣诞节以后,年复一年持续高涨地迷恋于“情人节”,并终于使之从为了中国传统节日之外的又一个重要节日。 此外,情人节还于悄然之间,无声无息地渗透到了众多当今中国中年男女的心目当中。
但,知道有关“情人节”的传说的人中,大多数都被引入了“情人即爱人”的认识误区。
因此,《情 学》的研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给“情人”正名。
《情人学》对“情人”的专有定义是:情人,即其情感对象为单方婚外(内)自然人或双方婚外(内)自然人的人。也就是说,在婚前,与同样未婚的自然人之间产生感情并形成相对稳定的男女关系的人,是事实上的“恋人”,而非“情人”。
换句话说,“情人”所由产生并终于形成“气候”的赖以生存的“基地”或称“温床”,是既从的、单方或双方的现实婚姻状况。更直接而明确地说,就是这样一句话句:没有婚姻就没有情人。
在《情人学》的研究中,首先,我将把“友人”这一概念抛到一边去。只罗列、介绍、分析和归纳两性之间情人关系的社会结构型态、具体表现形式、心理学及生理方面等多方面的本质动因等等。
在《情人学》的研究中,作者原则上不对其进行社会学意义上的判断、评价和结论;也不拟加以任何传统伦理和所谓道德方面的批评、鄙视、声讨;认可、褒扬、怂恿。
此外,在“情人关系”的既定概念中,我将首次导入“涉性情人关系”和“无性情人关系”的二分法概念。
而在“无性情人”个案的具体解析中,还将会出现一些多少可能会让读者感觉枯燥的诸如:“主动型无性情人关系”、“被动型无性情人关系”和“有条件型无性情人关系”、“无条件型无性情人关系”等似乎大有“学术味儿”的概念和定义。这是不得以而为之的。相信读者可以理解。
有必要先推出一个概念性的术语:“情人情结”。
有一个奇特的、叫做“大众情人”的词儿,非常有意思。事实上,“大众情人”的确存在。他们是各行各界的名人和成功人士。这种称谓本质上的缘起,正是“情人情结”身不由己主观流露后,对“大众情人”的投射观念。
“明星崇拜”本身,更是“情人情结”的必然表现形式之一。
简单地说,“情人情结”,也就是人类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中的一种先天的、希翼成为“情人”的潜意识或意识。这,在我们今后的相关探讨中,会经常涉及。
另外还有“情奴”、“性奴”、“伪情人”、“阶段性情人”……等等的研究需要我们的关注。
最后,作者还将就普遍存在的“暗恋”现象,加以分析研究并得出相关的结论。
《情人学》第一章
一、先从说婚说起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一个不由您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和人生中的很滑稽的规定——在此,我们用“社会和人生中的很滑稽的规定”的概念,而不用“客观规律”一词,是因为:在事实上,的确有不少的男情和女性,对婚和嫁是没有什么狂热的期待和按捺不住的幻想的。
随着现代社会“实用主义文明”的变本加厉的发展,这些男女们的“婚心”和“嫁心”,就更凉了。
更不用说,社会中,还多多少少地有那么一些不具备婚和嫁的基本的诸多条件的人,终于走不进婚姻,建不起家庭;再有,就是那些“诸多条件”都差强人意,因而难以谈婚论嫁的人。他们就是想“按规定”办事也不行。
那些“诸多条件”是:
家庭出身(豪门、中产阶级、市民或农民)。
家庭经济状况和个人经济状况(富有、中等、贫穷)。
居住地域(经济高度发达地区、中等发达地区、不发达地区)。
个人条件(容貌:上、中 下。体格:健美、中等、不好。性格:开朗、一般、内向。社交能力:强、中等、弱。为人处事及行为风格:随和与明快、谨慎与保守、呆板与木呐等等。)
受教育程度(大专/大专以上、中专/职高、小学)。不讲条件的婚姻
工作岗位(政府机关、大中型国有或外资或中外合作企业、国内小企业/私人企业)。
事业现状(成功、中等、平平庸庸)。
趣(高雅、中庸、粗俗)。
好(广泛、一般、较少)。
——条件自然不止这些。但主要的基本上都在这儿了。
您拥有上述的什么(哪些)条件呢?
您想象和设计中的他(她)要具备什么样的条件呢?
没有条件的婚姻是不存在的。
不讲条件的婚姻,更是神话世界、科幻电影和卡通影视中的传说。
没有条件的婚姻和不讲条件的婚姻,自然是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人生美事儿了。遗憾的是:它绝没有在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中出现过。依作者最保守的看法,这种“美好得不能再美好的人生美事儿”,也不会生从在从今天开始的、至少五千年内的人类社会之中。
因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客观规律,决定着“美好婚姻”的“水月镜花”和“海市蜃楼”。换句话说,只有当上层建筑不再由经济基础所决定、并被其制约的时候,人类的精神世界、情感王国和婚姻的真正的自由时代和黄金时代才会来临。
——那就是卡尔.马克思预言的“人的道德修养已达相当高度”、“物资极大地丰富”、社会建设由所有的社会人“各尽所能”来共同完成、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完全“按需分配”的共产主义社会。
但,即便“人类的精神世界、情感王国和婚姻的真正的自由时代和黄金时代”终于来临,上述的“诸多条件”仍然客观地存在着。并且,无论如何也丢不掉、绕不开(这,可能是马克思没有想到的一点)。
既然如此,我们还是回头来看看现在的婚姻吧。
在《第一章 前言》中,作者曾言及:“情人”所由产生并终于形成“气候”的赖以生存的“基地”或称“温床”,是既从的、单方或双方的现实婚姻状况。更直接而明确地说,就是这样一句话句:没有婚姻就没有情人。
现实的婚姻状况,决定了情人的产生。
“爱情是自私的”这一论断,并不是仅仅针对婚姻而言,而是在更深更广的程度上,针对真正意义上两情相悦的当事人而言的。
那么,现实的婚姻状况究竟怎么了?
如果我们要对现实的婚姻状况进行全面的扫描,结论无非以下三种:
一、良好。二、一般。三、不好。
但无论哪种情况的婚姻,都会造就情人。在是不争的事实。
为什么呢?
因为,情人是建筑在既从婚姻的基础上,并依附该婚姻才得以产生的。
因为,无论多么完美的婚姻,都存在着滋生情人的种种元素。
情形之所以如此而非如彼,那是我们任何人都无法左右的。“无能为力”,在这里充分地体现出了婚姻中人的无可奈何。
世界是如此广阔,社会生活是如此丰富,比可亲可爱的人儿更加可亲可爱的人儿比比皆是……而无论有多么幸福美满的婚姻,都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这这样那样的平淡和乏味,缺憾与真空——这,正是情人所由产生的不能因“视而不见”就“不存在”的实实在在的内因和外因。
对此,我们不能采取“不承认主义”的态度。也不能怨天尤人,自寻烦恼。更不能自欺欺人地视而不见。相反,我们应当以科学的和开明的思维,积极地对此加以深入的观察、分析、探讨和研究,最后,得出相关的结论,然后,再针对这个结论,思考和确定我们应当采取的相应对策——《情人学》的主旨大抵在此。
《情人学》第一章
二、放松一下
在凉风习习、五光十色的午夜都市的街头漫步,是很惬意的事情之一。
我们出去走走吧。
朋友,我非常乐意告诉您的是,您可千万别用传统的、古呆板的、学究式的标准和眼光,来读《情人学》。或者指望它如您所想象的那样,会带给您有关怎样面对“情人”和“情人现象”的般般锦囊妙计。不,情况不是这样的。
老实说,《情人学》的写作方法,如您已经阅读过的章节那样,借鉴了、并将继续借鉴古今中外文学艺术的种种创作手法——这些多如牛毛的创作手法唯一的一个共性就是:自由。
自由,即随心所欲。
因此,《情人学》的写作,很可能不按规矩“出牌”。更可能“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您不觉得这样很好吗?
吉先生昨天晚上加班。回家稍微晚了一些。在进门右手边的“留言台”上,他看见了妻子的留言:“儿子睡了。饭和菜在冰箱里。我在床上。”
一个多么温馨浪漫的家!
吉先生顿时就有了一丝愧疚之情:他其实并没有加班。而是和一位女同事去喝咖啡了。那女同事不大不小刚刚管着他。向来对他都很温良恭俭让。但昨天下午吉先生的一个设
设计方案做得不令人满意。于是王主管小姐就“请”他喝咖啡。
王小姐27岁。白皙。貌美。未恋。更未婚。她的择偶标准是:有车有房。无爹无娘。有才,但不要太帅。最主要和最重要的是:专一。
这样的条件,说苛刻吧,好像又未必见得。但真要去找,恐怕有难度。
但王小姐却偏偏言不由衷地喜欢吉先生。
吉先生却“没有感觉”——这倒不是吉先生有多么的专一于他26岁的娇妻和1岁的孩子,而是,他还从来没有过“找情人”的念头。再说,王小姐在他眼里就只是一个女性而已。
实际上,王小姐也只是喜欢吉先生而已。但她却从未有过什么明确的表示。尽管如此,吉先生却有所感觉。可他很机灵:绝不让她“得逞”。
设计方案的相关问题谈完后,吉先生首先提出,因妻子身体欠安,自己要早一点回家。王小姐欣然赞同。
吉先生坐在沙发上,望着他和妻子的结婚照,油然地想到:;如果有人看见他在业余时间单独跟一位美女小姐喝咖啡,而这个人又把这个“情报”向妻子汇报了,妻子会怎么想?自己又怎么解释呢?
的确,不少女性朋友都老爱不厌其烦地说这样的话:“男人没一个好东西”。事实,果真是这样的吗?
实际上,想有“外遇”或已经有外遇的几率,从各级男女ceo到各种男女小人物,都是一样一样的。而且历来如此。现在如此。今后如此。总是如此。没有任何例外。
而在不少女性朋友的内心深处或称“潜意识”里,多多少少都有一些被陌生男性拥抱、亲吻和爱抚的企盼。甚至,在想象中自己被男性强*,也是部分女性的“业余爱好”之一。她们可以从那些企盼和想象中获得精神愉悦甚至身体快感。
但,这有什么错吗?我看没有。您说呢?
实际上,天下有多少个所谓的“坏男人”,就自然而然地会有多少个所谓的“坏女人”。这属于一种虽然还不能被叫做真理,但却是很有道理的规律之一。
——而且,这还是一个连普通幼儿园的小朋友们都知晓的最简单的那道理:上课的时候,都是一个小朋友坐一个小椅子。如果小椅子少了,就会有小朋友坐不上。而如果小朋友少了,就会空出一些小椅子来。这就是说,“情人世界”和“婚姻世界”在相对关系上,都是“对偶式”或称“对应式”的,而不是“比例悬殊式”的。如果“悬殊”了,“情人世界”的机器就运转不起来了。
现实的情况就是这样的。
自然,这当中要把王小姐这样的尚未形成“对偶式”或称“对应式”的情况,和局部存在的“暗恋”情况,通通排除在“情人世界”之外——因为他们只是具有形成“情人”的趋势,但没有形从“情人”的事实,而只是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的事儿,不在《情人学》的探讨范畴之内。
您看,前面有一家酒吧。我们干脆去喝一点什么吧?
《情人学》第一章
三、 怎样给情人分类?
这地方还不错。你坐那儿吧。
你有情人吗?
如果没有,那么恭喜您——因为您已经获得了免费进入“情人世界”尽情观光游览的幸运观众入场券。接下来,您将看得到是五光十色、精彩纷呈的“情人世界”里的绮丽风光和多如牛毛的动人故事。
你有情人吗?
如果有,那就更得恭喜您了!因为您已有幸不用支付任何咨询费用,就轻松愉快地步入了作为朋友的我们的视线,成了我们观察、分析和研究对象的范畴:您的喜怒哀乐将与我们同在。您的苦乐忧欢,同样是我们关注的焦点。在这里,您也许可以找到无名的知音,找到倾吐的对象,进而获得精神、情感、心理和生理等众多方面的有效资讯和具体帮助。
毕竟,这是一个“谁也离不开谁”的世界啊!
您问我“情人的分类”?
我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粗略说来,情人分为两大类。不过,这两大类是指他或她,在从为真正的情人之前的一种由“情人情结”引发的、与“情人情结”密不可分的具体的“状况”或者说“最初的行为动机”。简单地说,就是“主动型情人”和“被动型情人”两大类。
主动型情人”秉承的是“我想要”的动机和原则。而“被动型情人”坚持的则是“正中下怀”。或者,我们还可以更进一步地这样来界定:“主动型情人”属于“追求型情人”;而“被动型情人”则属于“需求型情人”——您看,这样的分法不是很有意思、同时,也很有实用价值,并且很具操作性吗
不过,这两大类似乎更应该叫“四大类”。因为:男性中有这两大类型;而女性中也有这两大类型。你说是不是?
请注意:一旦当他们已经成了情人时,这种分类法,就没有任何实际的分析和研究的实用意义和价值了。
实际上,给情人分类,一点儿也不亚于给脊椎动物或 体动物分类来得更简单。
因为我们人类,与生俱来就有着和其它的几乎所有的动物和生物相较,非常不同的一个行为特征就是:精神和情感领域以及思维和行为方面的善变和多变。
“琢磨不透”和“不可理喻”等等词儿,正好可以用来概说“人”这种奇怪动物的奇怪行径。
也正是由于如此,我以下的关于情人的分类方法,与其说是科学的,还不如说是违心的和顺其自然的,甚至于还可能是为所欲为的。当然,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这种分类能不能派上用场?如果能,就说明它是正确的、可行的;如果不能,就说明它是不正确的、不可行的。
这问题的最棘手的关键在于“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因此,《情人学》在情人的分类上,要做到“精确”,是不可能的;同样,要做到“量化”也是不可能的。并且在实际上也没有这种必要。比如说,即便您既能“精确”、也能“量化”的进行分类,它也如前所说的那样:没有多大的实用意义。这道理太简单:“不变”的概念是难以对付“多变”的现实 况和异彩纷呈的具体个案的。
因此,我倒很希望各位朋友不妨都来参与情人的分类以及《情人学》的研究。
人类文化学和社会人类学的研究表明:人类的行为方式是与各该个体的血型、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密切相关的。
因此,我们不得不回头去,先了解一下人类个体的血型、气质类型和性格特征是怎么回事,才能真正的开始着手“情人的分类”工作。
这样做,不会错吧?
那好,我们明天就开始来做这个功课。
《情人学》第一章
四、血型与“情人情结”指数
昨天,我们提到了情人的分类问题。这还不得不从人的血型说起。
关于人的血型,迄今为止公认的说法和分类是:o型、a型、b型和ab型四种。
我们有必要对这四种血型的人们的基本的思维特征和行为特征作一些简单的了解——
o型血的人即使与人初次见面,也不会是一副战战兢兢的表情。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就和他人像老友般融洽相处。他们具有敏捷又实际的行动力。无论工作、游乐或恋爱,他们都是一些容易表现出热情来的人。他们喜欢用尽自己的精力,热烈地燃烧起来,甚至不管燃烧的程度是否合理、后果是否不堪。
无论他们所表现出的个性是冷、是热,他们都会保持朴素而天真的态度。这种态度每每能吸引住别人的微笑。这种单纯的性格,对他们的人际关系极其有利。由于这类型的人具备了射手座的艺术气质,所以他们对美的感觉较一般的人更优秀。他们很注重精神上的追求,并且注意增加自己的内在美。这类型的人有特别喜欢探究真理的倾向,因此特别注意哲学和宗教,甚至会有预测未来的神秘能力
a型血人小时候比较任性,年轻时性格果断刚毅,时时处处要强。走向社会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社会经验的积累,他们开始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稳重谦虚的态度,容易成为不愿过份表现自己的谨慎派。a型人在老年时,则显得很固执。
他们稳重、文静、多情、执著、专注。浅浅一笑是他(她)最有魅力的时候。
b型血的人大都有一个天真浪漫的幼年期,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分成心直口快和不擅交际应酬型两种倾向。b型人由于性格自幼到老变化不大,相对来说会让人感到他们越活越年轻。b型血人的性格可归为七个要点,
1 、行动型 现实的判断力、决断力、实行力很出色,根据行动得出结论。
2 、感觉型 本能的感觉敏锐。比起理论,更重视感觉的跳跃,活跃在艺术界的人很多。
3、 局外型 即使没有组织和社会地位等背景,但他完全具有超越环境的气魄。
4、 夸张型 因为有很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能力,所以往往被 们认为是领袖人物。
5、 主观型 纯粹地按自己的感情行动,过于主观,客观不足。
6、 冲动型 行动冲动、爆发性强,靠灵感行动。但是有自己的发展脉络。
7、 本能型 第六感官发达,具有敏锐的洞察危险、保护自己的本能。
b型血的男性和女性对于性爱的感受差异很大。大致来说,b型血的男性本身很喜欢性爱,但对女性而言则相反。之所以会产生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在性爱的进行过程中,男方的自由度较大,这对讨厌被约束的b型血女性而言,却是件不易容忍的事儿。虽然有以上的种种差异,但是“从性爱中追求快乐”的想法却是男女共通的。b型血的色喜欢将性与爱情分开来看,他们只想尝试性爱的欢愉。在性爱进行的过程中,b型血的人比较喜欢要求奇特新鲜的姿势,所以他们是好的伴侣;但也往往因为过分注重亨乐,反而减弱了对伴侣的兴趣。
b型血的人可以说是幽默风趣,乐观,有理性,有思想的的一群人,好奇心也相当的旺盛,对感兴趣的事物定会彻底的明察究理,可以说是相当执著的一个人。
ab型血的人兼具a型与b型的特质,做事有计划,但没有耐性。容易冲动。直觉敏锐。不喜欢墨守成规。性情多变,有时表现极端的个性。善于待人接物,很注意合情合理性。讨厌口是心非的人,具有强烈的批评精神。ab型是不讲人情,不谈爱情的,男女关系在ab型看来是件极具单纯的事情,不会像其他血型的人弄得那样复杂。
他们的优点是:机灵敏捷、敏感、亲切、有礼貌、随和、有同 心、富于自我牺牲精神、具有反省性等等。 缺点是:性情情易变、性急、神经质、闷闷不乐、爱发牢骚等等。最后,这类血型的人,往往倾向于艺术家气质,并且通常都是一些大大小小的艺术家。
血型的情况大概就是这样了。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这些不同 型的人们与“情人情结”之间的关联度吧。
在《情人学》第一章《关于“情人”的几个概念和定义》中,我对“情人情结”有这样的简单的论述:“情人情结”,也就是人类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中的一种先天的、希翼成为“情人”的潜意识或意识。需要立即(再次)指出的是,这个“情人”的内涵,是指婚外的“情人”,而非指婚姻中的丈夫或妻子。
o型血型的“情人情结”指数。由于“他们喜欢用尽自己的精力,热烈地燃烧起来,甚至不管燃烧的程度是否合理、后果是否不堪”。所以,无论男性还是女性,他们当中成为“主动型情人”的“情人情结”指数为:★★★。
a型血型的“情人情结”指数。由于善于“克制自己的情绪,表现出稳重谦虚的态度,容易从为不愿过份表现自己的谨慎派”。所以,他们当中大多数男性的“情人情结”指数为:★★。女性则为:★。
b型血型的“情人情结”指数。由于他们“现实的判断力、决断力、实行力很出色;本能的感觉较敏锐;比起理论来,更重视自己感觉的内在动因,有很大限度地表现自己的能力;纯粹地按自己的感情做事,行行为冲动、爆发性强,靠灵感行动;第六感官发达,具有敏锐的洞察危险和保护自己的本能”。所以,b型血型的“情人情结”指数,大大高于o型血型和a型血型。b型血型的男情和男性的“情人情结”指数分别为:★★★★和★★★。
ab型血型的“情人情结”指数。因为他们“往往倾向于艺术家气质”、“性情易变、性急、神经质、闷闷不乐”,所以,他们的“情人情结”指数是所有 当中最高的.男性一般为★★★★★。女性一般为★★★★。
您认为这样的结论是否有依据和道理呢?
《情人学》第一章
五《气质类型与‘情人情结’》
我们常常会脱口而出:“这个人的气质很好”、“某某人很有气质”。也常常发现:在人们对他人的种种评价中,“气质”一词,往往是不会被“遗忘”的。
那么,究竟什么是气质呢?
现成的研究从果抽象地告诉我们,气质,是每一个气与生俱来的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是人格的先天基础。
但就作者肤浅的认识而言,我更加倾向于认为:气质,是由一个人的容貌、形体等外形生理特征;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社交风范和办事风格等个人行为方式;再加上内在精神世界与情感领域实时状况等三部分综合而成的、自然流露的、会给人留下独特而又深刻印象的总体精神面貌。
气质,可以用高雅与否,独特与否,生动与否,明快与否等等词汇来加以定义,并且,所谓“气质”,事实上也的确呈现出上述种种各不相同的表征。
人的气质是有明显差异的,这些差异属于气质类型的差异。对气质类型的划分,有不同的见解,因而形从不同的气质理论。
最早对气质加以分类并给予细致的描述,其分类被后人 广泛接受并认同的,是古希腊著名的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对气质的分类。
他最早提出气质的概念。在长期的医学实践中,他观察到人有不同的气质。
他认为气质的不同是由于人体内不同的液体决定的。他设想人体内有血液、黏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液体,并根据这些液体混合比例哪一种占优势,把人分为不同的气质类型:体内血液占优势属于多血质,黄胆汁占优势属于胆汁质,黏液占优势属于黏液质,黑胆汁占优势属于抑郁质。可见,他把人的气质分为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
希波克拉底还认为,每种体液都是由冷、热、湿、干四种性质相匹配而产生的:
血液是由热和湿配合的,所以多血质的人热情、湿润,好比春天;
黏液质是冷和湿的配合,因此黏液质的人冷漠、无情,好比冬天; 黄胆汁是干和湿的配合,因此胆汁质的人热而躁,好比夏天;
干胆汁是冷和干的配合,因此抑郁质的人冷而躁,好比秋天。
后人把他对气质的观点概括为体液说。用体液来解释气质,虽然缺乏科学根据,但他对气质类型的划分,与日常观察中概括出来的四种起质类型比较符合,所以关于期质的这种分类一直沿用至今。关于气质类型的划分,还有其他不同的见解。
二、体型说
体型说由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e.kretschmer)提出。他根据对精神病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可以按体型划分人的气质类型。根据体型特点,他把人分成三种类型,即肥满型、瘦长型、筋骨型。
例如,肥满型产生躁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善交际、表情活泼、热情、平易近人等;
瘦长型产生分裂气质,其行动倾向为不善交际、孤僻、神经质、多思虑等;
筋骨型产生黏着气质,其行动倾向为迷恋、认真、理解缓慢、行为较冲动等。他认为三种体型与不同精神病的发病率有关。
美国心理学家谢尔登(w.h.sheldon)认为,形成体型的基本从分——胚叶与人的气质关系密切。他根据人外层、中层和内层胚叶的发育程度将气质分为三种类型。
内胚叶型:丰满、肥胖。特点是图舒服,好美食,好睡觉,会找轻松的事干,好交际,行为随和。
中胚叶型:肌肉发达,结实,体型呈长方形。特点是武断,过分自信,体格健壮,主动积极,咄咄逼人。
外胚叶型:高大细致,体质虚弱。特点是善于自制,对艺术有特殊爱好,并倾向于智力活动,敏感,反应迅速。工作热心负责,睡眠差,易疲劳。
三、激素说
激素说是生理学家柏尔曼(berman)提出的。他认为,人的气质特点与内分泌腺的活动有密切关系。此理论根据人体内哪种内分泌腺的活动占优势,把人分成甲状腺型、脑下垂体型、肾上腺分泌活动型等。例如,甲状腺型的人表现为体格健壮,感知灵敏,意志坚强,任性主观,自信心过强;脑下垂体型的人表现为性情温柔,细致忍耐,自制力强。
四、血型说
血型说是日本学者古川竹二等人的观点。他们认为气质是由不同血型决定的。 也可分为o型、a型、b型和ab型与四种。
o型气质特点是意志坚强、好胜、霸道、喜欢指挥别人、有胆识、不愿吃亏。
a型气质的特点是温和、老实稳妥、多疑、顺从、依赖他人、感情易冲动。
b型气质的特点是感觉灵敏、镇静、不怕羞、喜社交、好管闲事。
ab型气质特点是 述两者的混合。
五、活动特性说
活动特性说是美国心理学家巴斯(a.h.bass)的观点。他用反应活动的特性,即活动性、情绪性、社交性和冲动性作为划分气质的指标,由此区分出四种气质类型。
活动性气质的人总是抢先迎接新任务,爱活动,不知疲倦;婴儿期表现出总是手脚不停乱动,儿童期表现出在教室坐不住,成年时显露出一种强烈的事业心。
情绪性气质的人觉醒程度和反应强度大;婴儿期表现出经常哭闹,儿童期表现出易激动、难于相处,从从年时表现出喜怒无常。
社交性气质的人渴望与他人建立密切的联系;婴儿期表现出要求母亲与熟水在身旁,孤单时好哭闹,儿童期表现出易接受教育的影响,成年时与周围人相处很融洽。冲动性气质的人缺乏抑制力;婴儿期表现出等不得母亲喂饭等,儿童期表现出经常坐立不安,注意力容易分散,成年时表现为讨厌等待,倾向于不加思索地行动。
以上关于起质类型的划分,自然各有各的道理。但依作者看来,气质类型无论怎样划分,它大抵都与由不同血型造就的不同人的性格特征八九不离十。在这一点上,我更加乐意于采用古川竹二等人的观点来定义“气质”。
既然如此,气质类型与“情人情结”的关联度,也就是相同的了。换句话说,血型与气质之间的必然联系是密不可分的。也就是说,o血型的人的气质就是o型气质;b血型的人的气质就是b型气质……这样一来,在我们以下的探讨和研究中,就不会因血型特征和气质特征的概念与定义的含混不清,而把事情复杂化了。
这样,不是更好吗?
《情人学》第一章
六“性程序”
(这一节可能会很枯燥。)
“……对不起:我没有性程序。”
这是我看过的一部美国科幻电影《未来世界》中,那个婀娜多姿、性感十足的妙龄女子的一句台词。它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句台词的背景是:一位男士由于不知道她是机器人而一往情深地在她面前调情,继而向她示爱。
几经谢绝后,“美女”终于做出了这样直达主题的回应。
面对一个如此迷人的美女这种异常优雅而又温柔的回应,如果是您,您会有什么感觉?是深感莫名其妙,还是顿时大吃一惊?
是的,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所有的机器上都没有性程序。
精神的和心理的,意识的和逻辑的虚拟,在现代电子科技领域里,已经不再是神话。现在的机器人,差不多可以完成现今人类所能完从的所有的工作(任务)。
但,唯独“性工作”例外。
“性工作”,顾名思义,就是始发于“性”,继而围绕着“性”而开展的一系列 的生命活动。它囊括了择偶、婚配、生育养育下一代的整个全过程。
人的“性”有程序吗?
这个问题很严重。探讨起来也很麻烦。
好在,有一点是肯定的,那就是:所有的人都具备“性”的本能。而且,这种本能基本上都是统一的。最起码,也是相同的、想通的和相近的。
但,“性程序”就不能简单地作如是之观了。因为,所有人的“性程序”显然都是不相同的。
这使作者困惑不解。
为什么呢?我们不禁要问。
一位朋友就我的困惑,发表了他的看法。他说:“性程序”是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背景中自我建立、完善、确定并保持的。
这一点,我原则上同意。但他却没有给“性程序”定义。
“性程序”是什么呢?
在恋爱、婚姻、家庭生活等各方面,每一个人都有着自己不同的道德标准和价值取向;不同的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这正是他们的“性程序”在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程序”,是一连串事先确定好的具有承先启后、相辅相成功能的固定“进行规则”和“反应”机制。
“性程序”也是这样的吗?
不是。
经过再三的深思熟虑,现在,我终于可以给“性程序”下这样一个也许不会被您马上接受的结论了:
“性程序”,就是您本人对“性”,以及由此而引发的种种内在和外在的“性的核巨变”和“连锁反应”现象的本能的防护措施和应对手段。并且,在大多数情况下,您本人对此是一无所知的。
如果您还不清楚我的意思,那么我就不得不亮出最后一招了:
如果您是一位人见人爱(不美又怎么样?)而又名花有无的美女,当您在熙熙攘攘的街头,突然被一位不期而遇的男士很优雅地拦住,同时告诉您说:“这位妹妹,您的美貌令我震惊,我可以和您认识吗?”的时候;或者——
如果您是一位风度翩翩的帅哥,就喜欢不厌其烦在朋友们面前“厚颜无耻”地赞美您还不认识的众所周知的大美人儿s小姐的种种迷人的妙处,当您从隔壁赵大妈口中得知:众所周知的大美人儿s小姐,今天上午刚来打听过您的“相关情况”的时侯……
您和您分别会作出怎样的反应呢?
您做出的是什么样的反应,就说明您拥有的是什么样的“性程序”:
它们可能是:
一、欣喜并接受,并立即作出积极的回应。
二、感觉无关痛痒,没有(不作)任何表示。
三、反感并激怒。
四、虽不接受,但却觉得很有趣……。
朋友,“性程序”是如此不容置疑地主宰着您一生的“性经历”,您恐怕不能不对它有所了解吧?
《情人学》第一章
七 梦中情人
一位刚认识不久的女性朋友问我:您有“梦中情人”吗?
我坦率地回答说,不仅有,而且多。同时,还“优惠”了一个答案:那梦中情人还是不断与时俱进地更换着的。比如:去年是xxx。今年是xxx。上个月是xxx。这个月又是xxx。今天……
朋友笑了。笑得很畅快。说:“马先生还真是一个爽快人!”
“噢——ye!”我很潇洒地回答说。“没有梦中情人的人,这辈子恐怕,就枉活了。”
正在这时,她的一个女朋友不期而至。她阁下立即就在非常礼貌地做了简洁的相互介绍以后,把这个问题抛给了这位新来的朋友。
马先生这才有机会仔细观察这位美女:那么的年轻貌美、无与伦比;那么的风姿绰约、气象万千:眉宇间洋溢着一般中国人常说的那种“狐狸精”气质。
“公主陛下”——我非常愿意用这样带评价性质的称谓来界定她的身份和档次——显然一下子还不太适应这样唐突的问题,于是就缓缓地端起咖啡杯,嫣然一笑,说:“虽然初次见面,但我觉得马先生很可能就会是我的梦中情人——”她停了一下,才接着补充说:“之一——哈哈哈哈哈”。
说得好!这就是“狐狸精”非同凡响的过人之处!
事实上,任何人都可能爱为任何人的“梦中情人”。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马贵毅说:“不想当总统的公民不是好公民。”但,遗憾的是,元帅和总统都只有一个。于是,我们大家就只好都做去白日梦了。
有梦做,是比较幸福的一件事情。
于是,“梦中情人”就这样大慈大悲地滋润了我们日复一日平淡而乏味的生活。
现在,马贵毅先生要严肃而认真地问您了:“您有梦中情人吗?请如实回答。”
事实上,您的回答是无关紧要的。
因为,您说有,事实上很可能没有。而您说没有,事实上又很可能真有。
实际的情况又是怎么一回事呢?
人生,总有那么多的过错和错过。
过错,是您在面对现实中的心仪之人而不是“梦中情人”的时候,没有当机立断的魄力和背水一战的决心与信心。
错过,是您由于没有足够的和相当的条件与机会,而眼睁睁地看着幸福从自己的眼皮底下溜走。
剩下的,就是“梦中情人”们大显身手的用武之地了。
我们都有自己的梦中情人。
这一点,千万不要碍口识羞。如果您承认的话,那您还有希望。如果您否认,那您就死定了。
现在,伟大的马先生要告诉您的是:让您的梦中情人永葆青春吧!——因为,这也就是您永葆青春的秘密。
《情人学》第一章
八、性与情的尴尬关系
(对这一章的理解,女性朋友千万不要掉以轻心!)
性和情紧密相连。情的“产房”是性。没有性,情是无处生根的。我们知道,从十三、四岁开始,大部分女性就开始对爱情产生了懵懂而浪漫的憧憬。她们乐此不疲地追求精神和心灵上的契合而非单纯肉体上的体验。
而同一时期的男性,对爱情的感知,尚未能够和女孩子一样上升到精神层面,而仅仅停留在对于异性身体的渴望与幻想之中。他们无法抑止自己日趋强烈的生理欲望,又渴望得到真正的性体验——青春期的反叛意识也许就是在这两种矛盾的感情夹缝中产生的。
自然界的动物,一般都是在性欲最旺盛的时候,寻找配偶并通过交配产生下一代的。
而人类这种自诩为最聪明的动物,在同一时期一般是坐在教室里面进行认真刻苦的学习并迎接一场又一场的考试。父母师长又基于传统观念或是其他各种理由无法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帮助。在重重压力下,男性可能只能通过具有挑逗意味的图片与电影等途径来开始学习满足自己的欲望。久而久之,肾上腺所带来的快感会越来越不能轻易地达到满足的程度,为了得到源源不绝的刺激,他们不断的投入更多时间和精力沉迷在感官享乐当中,光是视觉上的刺激已经远远不够,进一步他们也许会处心积虑地缔造一y*情。长此以往造成了恶性循环。放任不管发展下去的话,有可能会导致暴力和犯罪事件的发生。
有一个有点哗众取宠的性研究课题称:全球约有3%到6%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性上瘾。也就是“性上瘾症”。
“性上瘾症” 是1987年由美国性学博士帕特里克?卡诺创造的。他说:根据不完全统计,全球约有3%到6%的人患有不同程度的性成瘾,光是美国就约有8%的男性有类似癖好,女性有3%。当然实际数字远远不止于此,但为什么男性比女性轻易患上性上瘾呢?
帕特里克?卡诺博士说:首先,这可能与男女的生理构造有关。由于天生的器官构造是突兀在外的原因,男性较轻易受到外在刺激造成冲动——当然,女性也是会由于刺激而产生冲动的,但女性的冲动可以通过自我压抑调节平息下来。
其次,对于男性来说,性与爱是截然不同、互不相连的两件事;而女性通常将性视作爱和婚姻的同盟者,三者是不可分离的。
作者倒认为,男性常说的“逢场作戏”未必就是假话。他们无能为力地在“性”的驱使下,将身与心的体验分开结算。他爱的人与性行为的对象往往并不是同一个人,也就是说,只要能够达到发泄性欲的目的,男性通常都是不会介意其性对象是谁的。甚至,在意识深处还很可能认为越多越好。但对于女性来说,她们的性行为由于或许其性器官生理构造的原因,更多的是一种类似于“纳入”的行为。除了“性工作者”以外,女性一般都是难以和自己不爱的男性发生性行为的。而男性却不会这样。
作者的结论是:性,及由性而生发的一切,都在女性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统一。而在男性身上却显示出分裂的状态。巴尔扎克就曾说过这样令人匪夷所思的话:“我们可以感到快乐。但却并非恋爱。同样的,我们也可以恋爱,但却并非快乐——倘能结合这两种快乐,那可真是人间的奇迹。”。事实上,男人在性方面的“花花公子”行为,我以为就是在上帝面前也是会得到原谅的,因为,是他把男人的“性程序”设计成了这个样子。怪谁呢?
上帝无语。
相较而言,女性更加趋向于群体生活(意识),往往以集体思考的结果作为其思维和行为的指南;而男性则更喜欢特立独行的个体行动。
关于性与情的尴尬关系,还不仅如此。
因为男性对于广义的 际关系的认识和行动,远不如女性那么热衷和投入。因此,女性在各方面的自制能力,普遍都比男性强。这一点,与女性在直觉方面天生的敏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帕特里克?卡诺博士的说法,有没有患“性上瘾症”,要害还在于或者说归功于女性的自制力。
美国康奈尔大学爱情心理学教授坦尼尔?伊露女士用了三年的时间,对美国5000对25~45岁年龄层夫妻进行抽样问卷调查,将这些数据输入计算机,再经过相关医学心理测试分析后得出这样的结论:男女间真正的爱情最多只能保持30个月
男女之间产生的(也就是世俗眼中的)真正爱情,其时间只能保持18个月~30个月,过了这一段时间后,一般都不会出现彼此感觉到对方有心跳加速、手心出汗的现象;男人、女人在相拥时的力度,分别约只有当初的35%和25%;接吻的热量消耗分别约只有当初的30%和35%。与此同时,男人女人彼此注视的时间也要比当初减少约15%和20%,特别是女人,即使踮起脚跟和心爱的男人示情,其踮的高度也比当初减少了约1~2厘米。
坦尼尔?伊露女士指出,男女爱情是由大脑中的三种化学物质多巴胺、苯乙胺和催产素激发出来的,当男女初次产生爱情时,这3种化学物质会迸射而出,就是所谓的亢奋,欲罢不能。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人的肌体内渐渐会对这3种化学物质产生一种抗新鲜素的抗体,两年之后,这3种化学物质的作用就会消失,男女之间的新鲜感会逐渐消失,随之代替的是情感的交融。
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似乎可以这么说:《情人学》的研究,是步履维艰的。因为,作者试图在说服读者的同时,他首先要说服的就是他自己。而且,还可能面对对无计其数的人士们的无计其数的质疑。而给这些质疑以合情合理的回应,看来是在所难免的。。
好在,我对此充满信心。
《情人学》第一章
九、 暗恋
暗恋是一种很个人化和个性化的性心理感受。
暗恋所由产生的“据点”依然是“情人情结”。
在《情人学》第一章、四、《血型与“情人情结”指数》中,作者曾对“情人情结”有过这样的简单的论述:“情人情结”,也就是人类精神世界和感情世界中的一种先天的、希翼成为“情人”的潜意识或意识。需要立即(再次)指出的是,这个“情人”的内涵,是指婚外的“情人”,而非指婚姻中的丈夫或妻子。
但在对“暗恋”的研究中,这一观点需要作一些“临时的”调整。
暗恋,通常发生在未婚人群当中。女性所占的比例大大地超过男性。
某些女性的暗恋很有可能持续一生。
这一点,也许可以用女性普遍的“内敛”的特性来加以解释。与此相对,处于青春期的男性,更善于用各种手段和方式把“暗恋”变为“明恋”。实际上,大多数未婚男性对于女性的宽泛的胡思乱想,总是“打一枪就换一个地方”的。这在或强或弱的程度上可以解释和理解为:为什么“花心”这个词汇总是被扣在男性的头上。
而女性则宁愿把暗恋的情怀藏在自己内心深处,日复一日地期待着奇迹的来临。这种“期待”,往往会误了她们的终身大事。
还有一种情况叫“单相思”。单相思的对象,一般来说都是已婚者。
虽然暗恋和“单相思”在本质上看完全是一回事,但它们还是有区别的。暗恋和“单相思”的区别在于:前者有一种隐隐的“幸福感”。而后者没有。
什么人会单相思呢?一般来说,是已婚者。很奇怪的是,单相思的“患者”,大多数是男性。这种单相思始于“情人情结”又高于“情人情结”。在女性,“单相思”大多会变成一种“计划外”的情感消费(关于“情感消费”,在下一节中,作者将作重点分析)。在男性,“单相思”的对象往往成为“梦中情人”。虽然源于“情人情结”,但有些“单相思”却奇迹般的与“性”无关。这可以理解为柏拉图的“精神恋爱”学说之所指。
既然叫“梦中情人”,怎么会与性无关呢?
要回答这个问题相当的棘手。因为,就性而言,最不理智和最理智的都是男性——这,一点儿也没有贬低任何女性的任何意思——事实上,绝大多数女性,在性的感知上,都是被动的和先天木呐的。“妻子在别的男人床上接受‘性教育’”, 这样的西方性研究结论,一语道破了性的“天机”:在性事上,男性是当然的导师。女性则是当然的学生。在接受“性教育”之后,她们就象“海归”们那样满怀信心地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回到婚姻的王国,缔造并享受作为妻子应当享受的性愉悦,就像男人在“小 ”面前都非常“洒脱”一样。
——以上这段话有点不好理解?
的确不好理解。作者也试图在此给情人学的研究计划中,增加一个课题:暗恋。
与“情人”相反,“暗恋”的本质,就是绝不公之于众。而“情人”的“透明度”相对就要大得多。
暗恋这种很个人化和个性化的性心理感受,在男性和女性的感知上,程度可以说都是相同的。只是在处理方式上男女有别:女性显得执着和专一。男性则显得水性杨花。
实际上,暗恋大大地化解了作为“累赘”的人类的性灾难。那是因为“一山不容二虎”的缘故。有暗恋对象的人,通常都是通情达理的——因为他(她)们知道:暗恋是一种福分。
而且,暗恋还有一个非常独特的社会功能,那就是净化和深华人类的粗俗的性意识。
《情人学》第一章
十、“情感消费”
我们现在来分析一下人的“情感消费”。
“情感消费”,是作者首次“发明”的、显得有点儿一个生僻的词组。这种由名词与动词组合而成的词汇,在通常的意义上都是“实话实说”的。而在心理学的范畴内,它所表述的是一种只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和这种状态的具体过程。
“消费”就是使用。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使用的结果上。
为了便于读者的理解,我更加倾向于这样来解释“情感消费”:一种直觉的、主观的、有针对性的个人情感的存在状态和使用过程。
在第一章、第九节中,我曾指出:“在女性,‘单相思’大多会变成一种‘计划外’的情感消费”。
“计划外”是什么意思呢?就是原本没有安排或设计的、不期而至的事物——在此,“事物”自然是指男女之间因爱慕而形成的一种思恋和依恋的情感——这种情感是当事人原本“不曾想到”的。所以,我们把它定义为“计划外”。由此,紧接着就出现了一个与“计划外”相对的“计划内”的字眼儿。
读者可能会问:情感也能“计划”吗?
人在男女之间的情感的形成上,不外乎分为两大类:自觉型的和不自觉型的。或者说是主动型的和被动型的。
显然,上一节所提到的“暗恋”,就是属于主动型的。事实上,大多数爱情的萌发,都是主动型的。至于它最终是否能达成,也就是说是否能与爱慕对象的情感“相对”和“同步”,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
现在,我们来讨论一下什么是“情感消费”。
前面谈到:“消费”就是使用。作者非常惊愕的发现:我们当中的大多数人对于“情感消费”,简直就没有最基本的感觉和认识。作者非常希望通过本文,能唤醒大家对“情感消费”的“感觉”和意识。
我们知道:感情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尽管它很可能被我们因这样那样的琐事分心而短暂地遗忘,但它事实上存在着。
比如您暗恋着a君,那么,a君在您记忆中的形象、气质、音容笑貌,以及a君的所有言谈举止以及有关他(她)的所有的相关信息,都无可置疑地是您最感兴趣和极度关注的。而当您在思恋a君,或者想象a君此时此刻在哪里、在干什么时,您实际上就是在使用您对a君的情感了。
上文还谈到:“任何事物的价值,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在“使用”的过程中和使用的结果上。”而在这里,“使用”的方式,就是至关重要的了。
一位女士曾坦率地告诉我说:“我当然时常情不自禁地想到他。但更多的时候,是刻意地想他。尽管我知道,那是毫无意义的。”
我问:“你所说的‘想’,是记忆、回忆,还是揣测?或者还有一些个幻想的成分?”
“都有”。她爽快地回答。接着,又补充了一句:“实际上,幻想的成分居多……”。
不言而喻,她对自己情感的“使用”方式,已经上升到“消费”的层次了。
而所有的消费,起码来说,都是拥有着愉悦成分、并且是以这种愉悦为基础和前提的。尽管“暗恋”这种情感消费,往往附带着诸多酸涩和隐隐的遗憾与忧伤。但“消费者”自己乐意。而这“乐意”又是他们身不由己的和怎么也“绕不开”的。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暗恋”现象会普遍存在。
此外,我们还知道:情感,是属于精神范畴的一种具有较强生命力的意识形态。它是不可能被剥夺的。除非它的主人想遗弃它。而事实上,遗弃它的主人历来就勘称凤毛麟角。而且,它也是很难自行消亡的。唯一的例外是:主人的移情别恋。
作者之所以要作“情感消费”的解析,是因为在《情人学》今后的探讨中,将会不断地涉及诸如此类的问题。而只有当我们了解了这些“基础理论”以后,下一步的研究才会顺理成章地进行。
(下面,我们将进入的《情人学》第二章。)
-全文完-
▷ 进入马贵毅的文集继续阅读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