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儿子的作业时,看见了一篇评分为“优上”的作文。其中用到了“炙手可热”一词,仔细品味,发现他对这个成语的理解是“热门”、“吃香”、“抢手”的意思,严格的说,这是对“炙手可热”典故的误用。
于是查找资料,证实了我的怀疑,“炙手可热”从古至今都是指气焰嚣张、飞扬跋扈的意思,如果用在热门的事物显然是误读了。
立刻,把儿子叫到身边,指出了问题。儿子不以为然甩给我一句“别以为自己有文化!”从书包里拿出老师建议购买辅导书。结果,儿子作文中的那句话就是从书中照搬的。我一时语塞,不知道该怎样答复了。
说话和写作时,我们常常会引经据典。典故若引用得当,可以使语言精练,形象生动,文章亦因之而增色不少;反之,若对成语典故的本意、出处搞不清楚,只是想当然地加以使用,就容易犯下错误,而贻笑大方。
可如今,误读误用典故的情况在我们身边时有所见,甚至频频出现于各种报刊读物之中。成语典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老祖宗留给我们后世的文化瑰宝,它言简意赅,寓意深刻,是浓缩了的语言文字精华。因而,我们在使用这些约定俗成的典故时,一定要仔细斟酌、严谨周详,不仅要理解字面的意思,还应该追本溯源,领会其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积淀,切切不可望文生义,误读误用,而适得其反的闹出笑话。
我知道,我再去给儿子解释或者争论是无意义的,孩子们信任老师、信任书本无可厚非。听老师的话,也是我们所期待的结果。可让我担心害怕的是这种错误怎么会出现在教材里,我该怎么办?哎!
-全文完-
...更多精彩的内容,您可以
▷ 进入痛苦的大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 进入痛苦的大海的文集继续阅读喔!
审核:feihua1234